扫码关注
《香雪》这篇诗化小说写的很纯,与其说它是对现实的反映,不如说它是作者的一个至美的追求。这是铁凝精心打造的一个美梦,它富于浪漫,引人遐思;它很灵动,能净化人的心灵。
周六在家干活儿,酷我音乐盒里随机播放着歌曲。突然,“从前你穿过半座城市陪我一起失眠”,只这一句,就把我击倒了。我靠着床沿,坐在地板上,闭着眼睛想,得有多深的感悟,才能写出这么深刻句子来。
看了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受益匪浅,罗老师用53个好故事,讲述了“原来还能这么干”。从这场演讲里,我找到好多写作素材,这些素材完全可以用到写文章上,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本文作者认为高中作文教学亟需构建序列化训练。文章从写作能力的培养、文体知识的系统建构、单项训练三个方面揭示高中作文教学的缺失,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试题,其中4道作文题“守正”不忘创新,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高考语文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落实新课标精神,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而这些考查目标和要求由4套题目整体布局、落实,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巧妙蕴含在作文命题中。
2018年,我以“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的决赛命题为基本点,谈过什么样的作文题是“好”的,归结起来也就三点:第一,命题要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第二,命题要对中学作文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第三,命题应该与时代有关切,但又要适当保持距离。做到这三点,我以为就是一个好的作文题目。
写作中,作者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形诸成文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在这过程中,可能在不同的阶段会运用到不同的思维类型,来解决不同层面的大大小小的问题。最终,从有(问题)到无,再从无(文章)到有,产生出一篇富有创见的佳作。
鲁迅先生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能让读者心情跌宕起伏,随着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命运而紧张、揪心,这样的文章才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你也许会说,My God!这多难呀!别着急,那是长篇故事的作者要做的事。我们写作文,在短短的几百个字里,如果能制造出哪怕一个小波折,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高考作文历来是语文的重头戏,它是反映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因素。根据笔者三十多年的教学与写作以及数次参加高考作文评卷的经验,我们应该在高考前一个月左右指导学生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从而在考场上取得高分甚至满分。
用“作茧自缚”方法处理这些素材,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让文章焕然一新,化茧成蝶。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可以把这些素材看作一颗颗珍珠,每一颗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但同时也是没有秩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