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写作宝库 >
  3. 名师指导

黄建南:腹有诗书气自华

发布日期:2024-12-24  点击量: 92


《论语》开篇有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细想起来,大有深意。第一句说的是读书学习,第二句讲的是交友,第三句则道出了读书学习与交友对提升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而在读书学习与交友这两项中,孔老夫子又把读书学习放在了首位。

这里,就来谈谈这居于我们人生首要位置的读书学习。


一、读书的功用

 

古今中外,先贤圣哲们关于读书的名言颇多。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是读书能拓展我们的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黑发不知读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知我们要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认真读书,以免日后后悔。至于培根的名言“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与卡迪尔的警句“读一切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更是言简意赅地给我们揭示了读书对于生命与人生的重要意义。

那么,对于我们中小学生而言,读书又有哪些具体功效呢?

首先,阅读有助于拓展生活视野,了解大千世界,过去未来,体味百态人生。譬如,我们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文字,可以了解到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保尔柯察金那坚韧不拔的意志。我们阅读《西游记》,除了见识孙悟空上天入地的超凡本领,还能真切地体会到那些妖魔鬼怪兴风作浪的情形,以及他们如此胆大妄为、肆无忌惮的原因。

其次,阅读能增长知识。读《十万个为什么》,能帮助我们了解天文、地理、生物等等自然科学知识;读《上下五千年》,可以使我们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如果读《万物的终结》,作家凯蒂.麦克会带领我们去探知宇宙可能出现的五种结局:大坍塌、热寂、大撕裂、真空衰变和反弹;并启发我们思考:宇宙膨胀会一直持续下去吗?暗能量将怎样影响宇宙的未来?宇宙终结之后又会是怎样的光景?诸如此类浩渺的问题。如果读《微观世界》,科普作家雷纳.科特会唤起我们探索微生物王国的浓厚兴趣:微尘中闪亮的晶体,昆虫闪闪发亮的眼睛,水中摇曳硅藻······从而在微观世界里作一次次奇妙的旅行。

再次,阅读能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位。这方面,文学作品是最好的资料。《论语》《诗经》《古诗十九首》,上古神话传说、四大民间故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叶圣陶、朱自清、曹禺;陆文夫、莫言、路遥、刘亮程,舒婷、张洁、残雪、吕锦华······从古至今,中国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但都值得我们去浏览。至于外国文学,有十本必读名著:它们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卡夫卡的《城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雨果的《笑面人》、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加缪的《局外人》、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如果时间紧张,我们可以选择其中几本阅读。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阅读,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欲望。诗歌、散文中的优美语言,可感画面与意境,往往会触发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敏感的部分,让我们惊喜地发现:此情此景,我也曾见过体验过呀,为什么不也写一写呢?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代入感极强的生活画面,常常使我们遐想联翩:这人物、这场景,我也似曾相识呀,何不也来动笔描绘一番呢?


二、读书的选择

 

古人云:“发乎其上,得乎其中;发乎其中,仅得其下。”这句古训告知我们:读书,要选择那些上乘之作来读。那些中国古代的名著,都是经过千年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之后的金子,它们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才情,值得我们珍惜与品味。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的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此其一。

其二,要选择适合我们年龄、需要的作品读。我们这些小学、初中孩子,最合适的阅读作品应该是科普作品、童话作品,写景抒情与记人叙事散文,还有古典诗词与部分现代诗歌。因为这些作品对我们的陶冶情操、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大有裨益。但建议大家不要急功近利,去读那些当下市面上那些什么小学生作文选、中学生作文选之类的东西;那些都是不入流的、毫无营养价值的。

这里特别推荐一套书:《朱光潜给孩子的经典读本》,全4册,是专为8-16岁孩子量身定制的美育启蒙书,该系列收录了朱光潜先生的诸多经典文章,围绕影响孩子一生的四大主题,从为学到审美,从人生智慧到品格修养,用朴实真挚的语言,语重心长地为孩子们的成长问题答疑解惑,从而全面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求知为学篇:用经典为孩子扣开文学启蒙之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审美启蒙篇:为孩子扣开美学启蒙之门,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激发孩子对美的向往;人生智慧篇:为孩子扣开成长之门,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品德修养篇:帮助孩子自我提升,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三、读书的方法

 

读书方法大致有了解、浏览、精读、研读之分。

作为中小学生,一方面因为学业负担重,没有很多空余时间去阅读;另一方由于受年龄、阅历的局限,对于那些艰深的科学类书籍与社科类书籍,以及一些大部头的文学名著,自然没精力、没能力去阅读,那么我们只需了解一下即可。而对于作为这个学段的学生必须知道的书籍,如语文教材中要求我们选读的名著,就要粗略地去浏览一遍,如《平凡的世界》、《我为什么活着》、《名人传》《傅雷家书》等等。

而中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规定的必读文学名著,我们就必须精读了。这些作品,无论思想性、艺术性,还是适切性,都堪称经典,值得我们细细去读,去思考,去品味。同时,我们还要选择其中一些部分圈点,做笔记,写心得,并努力将其运用到自己日后的写作中去。这就是所谓的研读了。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读精、读透,读有所得。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有部分家长为了所谓的让孩子省点时间,学轻松点,并提高效率,往往让自家孩子以观看影视作品代替阅读名著。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知其思想内涵、人物形象、社会生活,去接受审美熏陶,提升人格修养;也要通过文本中的语言去积累日后属于自己的写作语言,去借鉴文章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去习得写作方法与技巧。

2024.4.22)

640 (2).jpg

作家简介:

江寒雪,原名黄建南,江苏无锡人,本科毕业。现定居于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少年文学院指导老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于《鸭绿江》《奔流》《海外文摘》《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今古传奇》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小说等文学作品100余万字。出版有散文集《一川烟草》(沈阳出版社)《落花人独立》(苏州大学出版社)《坐看云起时》(天津人民出版社)《一城烟雨》(中国画报出版社),发表并出版有长篇小说《方圆之间》(北京日报出版社)《流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曾获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提名奖。有多个作品入选《精短散文佳篇选粹》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