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社团巡礼 >
  3. 初中文学社团

社团巡礼: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中学龙韵文学社

发布日期:2022-05-25  点击量: 3697

社团巡礼: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中学龙韵文学社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校长 苏东升.jpg

校长寄语:

积极开发濮阳市第一中学龙韵文学社为代表的学生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利用校报《一中报》、社刊《龙韵报》等校园传媒营造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氛围,号召全体学生发扬一中精神、践行十条素养,在成人成才的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一往无前。       —— 校长:苏东升 

 龙韵文学社扬帆起航.jpg

社团介绍:

帝都龙乡,濮水流韵,故曰龙韵。龙韵文学社成立于2012年,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张理坤老师具体指导,以“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为宗旨,以“扩展知识视野,提高读写能力,培育文学新苗”为目的,并积极探讨演讲、写作等方面的规律,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贡献力量。现已印发社刊《龙韵报》100期,组织读书写作交流等活动50余次,《语文报》、《好作文》、《学生天地》、《满分素材》、《语文世界》、《读与写》、语文新课标等多家著名校园刊物及新媒专版推介龙韵文学社,历届社员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生》、《作文通讯》、《作文与考试》、《教育时报》、《中学生阅读》、《作文指导报》、《濮阳日报》、《濮阳早报》等报刊发表一百多篇文章,并有近百人在全国、省、市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十年间特邀黄厚江、林清玄、梁衡、丁立梅等一大批名家大师莅临我社作专题讲座,反响强烈。2015年被河南省语文学会表彰为“河南省十佳文学社团”,2017年文学社社刊《龙韵报》在《中国校园文学》《语言文字报》等媒体组织的全国校园文学社社刊评比中荣获“金奖”,2020年龙韵文学社被甘肃教育社表彰为第二届全国“最美文学社”。

文学社指导老师张理坤,濮阳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全国、省市各级文学赛事优秀辅导老师。主编有“中华经典诵读”《古文观止》(知识出版社),《初中生经典诗词解析》(郑州大学出版社)、《阅读》(大象出版社)等多部著作,在《中国教师报》《中国青年作家报》《教师报》《德育报》等各类报刊发表文章近二百篇。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 张理坤.jpg

教师经验:

植根于中华龙乡,成长在伟大时代,濮阳市第一中学龙韵文学社在历届学校领导的热忱关注、语文教研组全体同仁的鼎力帮助下,从创始之初到发展壮大,“品读国学经典、继承中华传统、唱响时代精神”烽火相传,如今已经是第七届文学社,十年间硕果累累:社团组织体系完整,共分四个文学分社,八个职能部门,主管校报《一中报》,社刊《龙韵报》,迄今已出版发行100期;先后吸纳培养文学少年逾千人,社团负责人李森等多名骨干被省市级语文教育学会、教育报刊表彰为“文学之星”,部分优秀社员还出版了个人文集。2021年,文学社精心组织了“我心我口颂党恩”等主题征文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校报社刊、百家文学社联盟等展现文学力量、歌赞美好青春、致敬建党百年,成为龙乡校园文学蓬勃发展的新航标。2022年文学社组织精干力量与《中国中学生报》对接,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龙韵“报中报”专版》,再度迎来发展新机遇。

回顾过往,龙韵文学社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离不开学校领导特别是苏东升校长、洪立新书记的大力支持,全体师生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一届届社员的勤奋努力,你、我、他跨越时空,像一颗颗耀眼的星辰汇聚成文学银河,不断点亮龙韵文学社高歌猛进的每一寸足迹。

 

社员佳作: 

温情

九年级18班 郭珂 

世间自有真情在,温暖心怀彻心扉。

                                 ——题记

温情无非就是温暖和真情。可是却觉寻时难拥有亦难。为何那么难?倒不是鲜少有真情温暖心房,而是我们很少将眼睛擦得明亮去找寻。对于生活,我们总认为是得过且过,苟且于世,没人用心品味,用心发现。我们总是一面感叹他人的虚伪,同时忽略掉别人双手捧出的真心。

温情到底是什么?也许是别人在你绊倒时伸出的手,也许是别人的一句殷切的问候,亦或是在你低落时的一句鼓励。不必隆重,不必华丽,仅简单一个动作便心生暖意。

值得庆幸的是我曾与它打过多个照面。每个清晨,我都能准时在厨房看见一个熟悉又忙绿的身影为我准备早餐。在我印象中,母亲的手似乎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角落。那双手牵着我走过春夏秋冬,护我风雨无阻。那双手既能轻轻安抚我入睡,亦能拭去我低落时眼角的泪。随着时间的流逝,那双手也不复青春时那般柔嫩,而是历经岁月的磨难,饱经风霜,生活的伤疤也一一留下无法抹去的印记。那抹烧疤尤其触目惊心,还记得那是母亲在我强烈要求下做水果粥的时候烫伤的,烫伤后母亲也仅仅是用凉水冲洗了一下,又继续为我熬制了为了不让我挨饿一刻也不敢懈怠。那个伤疤位于小拇指第二个关节处,那么明显母亲却毫不在意,总是在我提及时摆摆手,一笑而过。水果粥甜甜的滋味融化在舌尖,充实在心房,一如母亲慈爱的目光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情在那一刻萦绕。

数不清多少个夜晚了,在我回家的途中总能看见父亲在路灯下坚守的背影。他静静地伫立在路灯下,橘黄的灯光打在他的脸上,身上,脸颊处总带着两团红晕,而那双疲惫的眼睛总会在看到我推着自行车归来的时候变得明亮。父亲总会在看到我的第一时刻接过我手中的自行车为我围上暖和的围巾。那厚实的绒毛捂住脖颈,挡住风寒,温暖心房。那一刻温情包围。

那一碗热粥诉说的是思念与担心,驱走的是寒冷与孤独,那一杯牛奶饱含的是希望与祝福,慰籍的是身体和灵魂,那一捧月光照亮的是黑暗与归途,隐藏的是无奈与不安。那一双双手,一双双眼饱含的是亲情,存在的是温情。

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不起眼的一件物品,不明显的一条信息也许都是温情,悄无声息的治愈了我们,纵使这个世界千疮百孔,总有人将你真心以待,给你独一无二的关心。所以慢下来吧,擦亮眼睛将路走得慢些,总会收获意外,你也会是某人的翘首以盼,你也会得到真心,你会收获惊喜,你会一直幸运,你会见到善意,你会发现真情,你会被温暖心扉。

(已发表《意林》)

让生命站立成树

九年级(17)班 李森

一丝寒风穿过树梢,吹开了面前的英语书,看着面前高中水平的英语书,放弃的念头跳了出来,可一想到几年前的那棵树,脸上又重新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读书声再次响起……

  初一时,我参加过全国的英语比赛,对于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我,争比赛第一似乎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总算是过五关斩六将进到了总决赛,那时的我脸上写满了“我是第一”的字样,嘴巴都要咧到耳根了,似乎我已经摸到奖杯了。

  总决赛时,与我同去北京的除了带队老师,还有一位五年级的学妹,还有一位比我大两岁的学长,学妹一头长长的马尾辫,干净利索,英语十分琉流利,可她的性格却大相径庭,羞涩胆怯成了老师的心头病,学长则是大大咧咧的,似乎什么都不在意,也不见他看稿,只是和学妹一路上说说笑笑,而我因一路上几乎都在看稿,只希望快点得到奖杯。

  比赛前一天晚上,我们三个分别彩排了一下,我也见到了他们的真实水平,学妹看着底下的评委老师,稿子忘完了,最后是哭着下台的,学长则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只是过过场,而我是唯一一个说完的,这无疑使我心中更有底了。

第二天,比赛正式开始,穿上整洁的西装,锃亮的皮鞋,雄赳赳,气昂昂的就上台了,但是比彩排多一倍的评委,和刺眼的闪光灯使我的额头布满了汗珠,手心湿湿的,话筒似乎随时都会掉落,无法想象当时的我有多狼狈,但仍自我感觉良好,没有注意到老师的强颜欢笑。

  中午成绩公布了,看着手中的参与奖,我并不想回旅馆,我坐到旅馆后面的亭子里,没有一个人,本想用哭泣来宣泄我的不平,可怎么也挤不出一滴泪,听着外面车水马龙的声音,时不时传来选手的欢呼声,我不由得一丝苦笑,一阵风吹过,落下几片叶子,也吹散了我的骄傲,我看看身旁不知名的树,本来就数的过来的叶子只剩几片在摇摇欲坠,仿佛下一秒生命就会消散,摸着它身上一道道伤痕,如一位耄老的战士,那些伤痕有的只是在表皮,有的却已深入内部,形成了一个个深渊,树根粗壮的使地面也承受不住他顽强的生命力而微微凸起,这一切仿佛在证明他已经活了几十个年头。风雨的摧残虽使他满身伤痕,但是也给予了他一身的勋章,坚强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现在,大树仍以他宽广的胸怀拥抱呼啸的狂风,屹立不倒,我也似乎懂了些什么。

我离开了,留下了坐井观天的自傲,带走了生生不息的顽强,刚回去便看见了眼眶红肿的学妹和依然满不在意的学长,我曾问过学长为什么他那么不在乎,因为他说他见过北京,上海的学生演讲,差太多了他知道没希望,也就无所谓了,而学妹一路无话,沉浸在难过中无以自拔。

坐在回家的列车上,看着渐渐远离的上海,想到了那棵经历磨难,但依然拥抱生活的树,我不由得绽开了灿烂的笑容,就让我的生命站立成树,在风雨中绽放我的光彩。

(已发表《语文报》)

故乡

九年级(19)班 田超然 

什么叫故乡?祖祖辈辈埋葬在这里,所以叫故乡。                  ——题记

一个人的深夜,喜欢关着灯,戴着耳机,静静地躺在床上,听一曲《故乡的原风景》,细细品味优美的旋律。起身,仰望着窗外宁静的夜空,思绪不经意回到过去,想起那个回不去的童年,想起那些回不来的亲人,想起在故乡的天真……这种感觉是复杂的,伤感中夹杂着幸福,遗憾中透露着美好,回忆时如此悠长。故乡,越想越感到疏远和沧桑。

小时候,在故乡的生活没少挨过打。看奶奶拿小麦秸掐辫子挺有趣儿,心血来潮模仿着掐。一下午的时间,我怎么学都学不会。奶奶打发我去吹肥皂泡,任性的我偏不愿意,倒是看奶奶左一掐右一压娴熟的动作越发憋屈,一气之下,我拿剪刀剪断了那已盘成圈的、金黄色的辫子,唉,后果真是自负!我还爱踩家门前的菜地,记得有一年,我们没吃上自己家种的冬瓜——瓜秧早被我通通踩死了!爸爸拿着棍子就要来打我,幸好有爷爷护着,骑上三轮车带着我上集市去逛。我坐在后面,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看爷爷骑车的背影,白里透黄的衬衣,突出的脊梁骨,一时说不出来的感觉。不过,看到热热闹闹的集市,心又跑到零食玩具上了。阳光很暖,连空气都很甜,三轮车上身着花格裙子的顽童和佝偻的背影,深深烙在记里。如今小小的顽童已成知书达理的少年郎,成长,最终远离故乡。

那片玉米地,是属于孩子们的乐园。不怕叶子拉伤胳膊,也不怕蚊虫叮咬,穿梭在地里,你捉我藏。玉米杆托起斜阳,暮风掠过,卷着一串串细碎的光,叶子转转身,翻起了黄昏。站在高高的玉米杆前,轻轻说:“真漂亮。”偷偷摘下几穗玉米,玉米外面包着的青白色的叶子,格外清香,压在枕头底下,小心翼翼的,生怕坏了,好像梦里就会弥漫着它们宜人的味道,心也知足了。夜晚,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出来坐着,我们仰望同一片夜空,低声细语。听长辈讲嫦娥奔月,朦胧的,月光,童心,盼望嫦娥下凡。

后来,一切都没有了。我已不是喜欢在玉米地里躲猫猫的小姑娘,不是独爱玉米皮清香的怪女孩,也不会再是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月亮,痴痴想着嫦娥姐姐的傻丫头。故乡,成了记忆中的样子。记忆中的事物,记忆中的背影,记忆中的声音,记忆中的人。淡忘了,只是因为不存在了。那一天,我才知道玉米地后面高高低低的土堆是坟墓,我的亲人,也在那里安眠。时光飞逝,物是人非,面对高高矗立的碑,我读懂了生命流淌的痕迹。不必缅怀什么,不必思考什么,因为此时已泪流满面。好像是一个玩笑,老人满脸盛开的皱纹,被风吹得凌乱的头发,仿佛昨天,还在不远处站着,微笑。

蓦然回首,以为忘记的却永恒在心底,不经意间,触动了内心柔软的境地。思念生根,年华停顿,浮云落日,故人故情。故乡,我万般无奈的凝视着,已有热泪悄然滑落。一切,夹在笔记本的空白页,像夹在时光的罅隙,他们不经意间说的话、做的事,跌落在墙角,风吹不走,阳光烧不掉,独自沉眠。我的脑海像挣扎过的水面,许许多多的回忆和思虑,如同波纹,慢慢扩散,最终平静。留下平如空白的思绪,只剩轻轻的一声:故乡啊!

在我心中,故乡后来会成为一个点,如同亘古不变的孤岛。越孤独,这个点就不断放大——春天的麦苗,夏天的蝉鸣,秋天的地瓜,冬天的雪花,以及那些不再相逢的人。

故乡的“故”,既是故事的“故”,又是亡故的“故”。什么叫故乡?祖祖辈辈埋葬在这里,祖祖辈辈的故事都在这里,所以叫故乡。

(已发表《青春期健康》)

1.png

致驰援武汉医务人员的一封信
九年级(18)班 尹霁霏 

布衣之下的平凡,是白衣下的不凡。

        ——题记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再黑暗的夜晚,也会有璀璨的星河。越是在这样特殊的时刻,越能映射出人性的光辉。而这光辉的缔造者,正是你们——人民英雄。                  

薪火相传,你我同在。"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大年初一接到祖国派医疗队驰援武汉通知,短短数日已有上万人主动请缨,整装待发前往武汉。其中,90后的你们已经成为了此次战役的主力军。二十岁的你们,毅然冲向战场一线,没日没夜的工作,只为救助更多的病人。有人说,2003年非典爆发,全世界守护90后;十七年后,新冠来袭,90后守护全世界。你们挺着单薄的身躯,操练着稍显青涩的手法,却为后方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份又一份至关重要的病毒信息,也为万千医者传递了一份有一份的爱。你们从当时被保护的孩子到如今接过前人的火炬成为新一代守护者,这不正是一次薪火相传吗?星火之火永不熄,抗疫精神代相传。           

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怎能忘,耋耄之年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逆风而行,第一时间奔赴武汉;怎能忘,正值风华的女孩毅然剪去三千青丝,只是为了穿戴防护服能再快一点;怎能忘,上千名生产工人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只为保证物资供应。"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在危难面前,你们决绝地选择一条荆棘之路,主动背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挑战,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你们把承载着爱与希望的种子播散,用满腔热血浇灌,悉心呵护,无数幼苗迎风成长,渐筑成坚不可摧的城墙,为我们抵御病毒的侵袭。云雾终究会拨开,阳光也会从缝隙之中照进来。麋鹿成群,虎豹避之;飞鸟成列,鹰鹫不击;众人成聚,圣人不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逆行的你们为国家代言。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众人所铭记。你们以此次疫情攻坚为号令,手挽手,肩并肩,一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因为你们,我们不再畏惧;因为你们,我们充满希望。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让我们共同期待冰雪消融之日,战胜病毒之时;让我们相约英雄城市,去看"芳草萋萋鹦鹉洲",去看皓月清凉,山高水长!

疫情终将战胜,黎明终将到来,愿你们此去平安无恙,凯旋归来!                                

        (已发表《学生天地》)

那年槐花香

九年级(11)班 牛振辉 

周日清晨,我和父母前往老家。初夏的天空有了丝丝热意。快到村口的时候,我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深吸一口气,原来是久违的槐花香。

循着香气进入村子,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望着团团簇簇的槐花,我的思绪飘向了那一年的初夏。

那年初夏,槐花盛开,我们家的小树林里充满着槐花的香气,当时还在老家读小学三年级的我特别依恋我的语文老师,我也想像大人一样,摘些槐花送给她。

中午我偷偷拿着奶奶摘槐花的竿子和袋子,悄悄出了门,一溜烟儿跑到树林里。林子里槐花真多,白的干净,紫的热情,满林子里都是香气,令人陶醉。我急忙踮起脚尖,两手举着又粗又长的竹竿,但我小小的身躯支撑不住调皮的竹竿,来回摇晃。我便用两手紧紧地握住竹竿,两眼直直地盯着竹竿上的铁钩子,但眼珠子却故意要蹦出我的眼眶似的,让我难受。终于站定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使劲把竹竿向下一拽,一个趔趄倒下了,我赶紧爬起来,在树底下转来转去。我再次竖起竹竿,慢慢照准一个带有喷开着槐花的小树枝,用力一拉,我的手一滑,槐花没有被勾下来,却留下竹竿在树枝上荡秋千。

有了前两次的教训,我攒足了劲,突然一用力,钩子便十分听话似的斩断小枝条,槐花也脱离了枝条,掉在地上。

……    

槐花越来越多,看着像小山似的槐花,我放下竹竿,掐去树枝,只留下槐花,手却突然抖动了一下,原来被小树枝划破了。我顾不得疼痛,抱起槐花就往老师家里跑。

隔着窗户,我发现了老师清瘦的脸庞,温柔和蔼,我轻轻地喊了一声“老师”,她发现了我并邀我进去。一进门,我便一股脑地将槐花放在她家的桌子上,这时我才发现,老师家的桌子上、床上全都是槐花,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

“不!那不是槐花,而是一颗颗感恩的心。”我默默地念道。

  后来,我离开了老家,再也没有见过老师,也没有摘过槐花,但我并不难过,因为那年的槐花,绽放在我的胸海,香在我的心头!

就这样长大

七年级(12)班 张湘蕾

初踏入校园,夏才刚刚离去。午后的阳光慵懒地透过枯黄的叶子,投下斑驳的暗影。一年前,浓绿的枝叶见证着我与初中校园的第一次相见,如今,叶子又开始新生命的轮回,计数着过往的珍贵年华。

  叶零落,让我回忆起初中时光……

  一年,就这样恍恍惚惚地过去了,说快,也快,就是每天面临着书山题海,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充实感。我们来到校园,仍不改小学里的习惯,下了课,追逐,嬉戏。后因繁忙的功课,也渐渐淡忘了。

  那宽阔的操场啊,有我们洒下的汗水和跌倒时,那一抹嫣红的血迹,有我们坚持不住流下的泪水,也有我们在赛场上奔跑的足迹。

  我最爱去学校的小广场,点点的枝叶遮住灿烂的阳光,倾洒在我的身上,枝头上的鸟明令人心旷神怡,听《童年》中唱过:“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是啊!

  清晨,刚踏入校园,便能听见朗朗读书声沙沙叶响初升的朝阳,是记忆中难以抹去的清朗。那年,我们不懂成长,没有过多需要考虑的事情,在教室里安静的享受每一天平淡的时光,这样的岁月简单而纯净,带着淡淡的风的痕迹。

  半年后,开始变得彷徨,时间逼着我们成长,面临紧张的学业,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成长就是做自己不明白为什么的一切,渐渐习惯我们无法注定所有的开始,无法像游戏中的躲藏一样,逃避一切的束缚,没有情愿与不情愿与不说不接受,就像一道沿袭的公式,毋庸置疑,没有人可以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数字或符号。

  我们渐渐长大,一年青春飞扬的初衷时光,镌刻着我们美丽的记忆,那些人和那些事陪伴我们走过三年的美好时光,那些记忆打包到人生之旅的行囊,陪我一起迈向远方。


2.png

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文学社员亲切合影

坚持, 让我成功

八年级(8)班 赵宇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我对自己写作历程的概括,从一开始的零星火花到熊熊烈火,颇有几分阵势。

每个人似乎都对写作有发言权,谁不是从小学就开始写“难忘的第一次”?到了初中,这种情况也一样。但是有谁能坚持每日不中断地写作?考试那天?生病那天?中考那天?旅游那天?以上罗列的日子似乎已经让某些人望而却步了。是的,那些压力大的日子里,总有人不想动笔,那快乐的假期,总有人干脆把它扔下,就算是平常,似乎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把它当作常态。

不过,我可以。而且从初一到现在,只抱着“记录生活”的心,坚持了八百天,写下数以百万计的文字。

起初它在我心里只是一项作业,且枯燥无味。但当我面对人生第一个随笔本时,我忍不住要写下些什么,哪怕几行感受、几句名言,聊胜于无。那年的那个本子上,工整但不美观的字,留下了“开学第一天”这样的印记,回过头看,本以为自己有多么深沉,却只留下一个平淡如水的题目,随即陷入平庸的漩涡,毫不起眼。可我不会想到,我的文章数量能随着日期累积,像永不停摆的钟,嘀嗒着时光。

它是我语文的唯一作业,所以我没有理由放弃它。况且生活充满亮点,只有不朽的文字才能配得上它。一本、两本……十本、二十本……三十五本!沉甸甸的本子,是时间的重量,方正的本子是时间的形状。困扰哲学世界的命题,我是否能由此解开?

我甚至惊诧于自己的毅力。

生病的我,脑中天旋地转,仍写下《病来如山倒》;旅游的我,也写下数十篇游记;中考前夕的我,仍写下几百字的感受……我并不像是在对老师交差,反到像是在对自己呐喊,日复一日,但绝不困顿。那些灵动的方块字,换来了我的荣誉。

我加入学校文学社,因为坚持写作荣升社长;我创建了微信公众号,无论记事、写人、诗歌,还是好书推荐,我都能灵活掌握。让我的1000位读者,每天早晨的公众号里都是我;我出了五本作文集,至今仍向正式出版不断迈进!

写作给了我太多,也是我给了自己这个机会,这种奇特的关系很复杂。总之,我感谢写作和自己,我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呐喊,可以发泄。它更让我成功,让我幸福。

越努力,越幸运。

为自己博得了幸运的钥匙,用它,我打开了他人没有资格打开的窗。

所以,坚持,让我成功。

骑一米,再骑一米

七年级(8)班 谢子健

那是在广场,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四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想象出到那天那股灼人的热浪。

我正在广场上学骑自行车。我和爸爸推着我的小车,穿过小路,来到一块空地上。这里也有其他与我年纪相仿的小孩在骑车玩耍,但对那时的我而言,那是困难和不可能的化身。

其他的孩子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呼啸而过。我把手和脚放好,浑身发抖着尝试往前前行一米。可我发现我的另一只脚根本无法离开地面,像是脱离了大脑的管控。还是爸爸表示,他会在后面扶着,防止我失去平衡。我这才又努力的把手搭在车把上。

这次我可以向前骑了。但才刚刚起步,我往前看,却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离开车座。但此时我绝对不能回去了,因为我已经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

摔在坚硬的地上,我神情恍惚。害怕和痛感已经让我的身体完全麻木。我甚至不能思考要不要继续。唯一知道的,便是掉出一滴一滴的眼泪。

“你可以学会的。”爸爸走过来,将我扶起来。

“不,我不行!太难了,这不可能!”我哭诉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学会骑车有多难,你需要想的是向前骑一米,再骑一米。这个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爸爸还是在车尾扶着,我再次踏上了自行车。我用力蹬动了踏板,速度缓缓提升。我惊喜的发现,我竟然可以拐弯了!

等等,为什么感觉如此轻松?我回头一看:原来爸爸根本没有扶着车,他一直站在原地,站在原地看着我,用兴奋和鼓励的眼神注视着我。

我回过头来继续前行。身体此时逐渐掌握了平衡,好似与脚下的自行车融为了一体。我越气越快,很快就追上了其他的孩子……

  此后,我生命中有许多时刻,面对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时,我都能轻松应对——像学骑自行车,无需在意是否有人帮你保持平衡,只需看清前方,骑一米,再骑一米。

坚持,让我成功

    九年级(11)班 田佳禾 

夜已深,周遭都是一片黯然。唯独钢琴上的那一个熠熠生辉的奖杯闪着光彩,它又使我想起那段埋没在心底的时光。

那是一年萧瑟的冬天,白雪在空中飘飘悠悠、漫无目的的闲逛,树梢上早已戴上了白帽子,房屋也穿上了白纱衣。刺骨的寒风从窗外吹进钢琴房,我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只听老师说:“这次钢琴比赛我认为以你的实力可以参加四手联弹,你觉得行吗?”四手连弹?还没尝试过,要不试试吧,机会难得。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对老师说:“我觉得可以,多练练,一定行的。”即使没有抬头,我也能感受到老师赞许的目光落在我身上。与我合作的是一个比我能力强的女生。我知道,四手连弹要想弹好是需要一定的默契度和反反复复练习才够做到的,所以我们在简单的交谈过后,便开始投入一遍又一遍的练习。

刚开始,由于曲目较难和默契度不够,我几次有想要放弃的想法但每次这个想法最后都会烟消云散,我相信,靠我们的实力,只要反复练习就一定会成功。

月光穿上了白纱衣,显得温柔而美丽,娴静而淡雅。我又一次在晚上九点半走出了钢琴房,活动活动疲惫的手指。即使一遍一遍进行枯燥的练习,即使看谱子看得眼花缭乱,即使手指已经没有知觉,但我的心并不累,因为我清楚地坚定,坚持一定会取得成功。

比赛的日子一天天靠近,手中的熟练度越来越高,我开始盼望,盼望自己的坚持得到展示的那一天。终于,在比赛台上,观众们看到我如鱼得水的表演。忘我的演奏中,我似乎感觉空气中弥漫着跳动的小音符,使我如痴如醉。一曲终了,耳畔萦绕着雷一般的掌声,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努力不会自费。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期待,每一份坚持,都应该获得成功。(辅导老师:张理坤)

3.png

作家丁立梅指导社员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