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介绍】
神京屏翰,塞外名城;百年名校,才人辈出。我校文学社紧扣时代脉搏,汲取张垣文化的丰富滋养,弦歌不辍,履践致远。“紫塞”文学社以“息壤”文学社为肇始,至“塞北风”沉潜发展,于2011年正式更名为“紫塞”。“紫塞”语出南梁周兴嗣编缀的《千字文》,“紫塞”,长城也。长城,西起临洮,东至朝鲜,其长万里,土色皆紫,故称“紫塞”。张家口是长城修筑最早、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长城博物馆”。“紫塞”便体现了地域文化、长城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我校有数百篇学生作文在《语文报》《语文周报》《语文学习报》《张家口晚报》发表。我校积极参加全国作文大赛,在第十八届、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我校近百名同学获奖,共有三十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奖;连续三届大赛荣获“优秀团体奖”。在第十届文学教育成果展评中,紫塞文学社荣获“全国百佳校园文学社团奖”。
【校长寄语】
鸿鹄鸣紫塞,妙笔写文章。生活中的“诗”不止在远方,一枚沾染了秋味的叶,一缕残留着盛夏的芳,都是萦绕在我们身边的“诗”。同学们要学会用脚步丈量故土的每一寸褶皱,用心阅读生活的每一点微光,用情书写青春的万千气象。希望同学们在文学之路上,一直行走,一路沉醉,一起成长。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陈红梅
【指导教师简介】
刘萌萌,中学一级教师,荣获“全国十佳文学教师”称号,全国第二届文学课堂展评一等奖,第十届全国校园文学“百佳社团指导教师”,在核心期刊、报刊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
【教师经验】
紫塞文学社以“热爱读书,启迪性灵,自由书写,感悟生活”为宗旨,故而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与书为友,深入阅读,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读写结合的能力。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式阅读,交流互鉴阅读批注,再来一场“百家争鸣”,从名家作品中感悟文字的力量,捕捉生命的滋养。
文学创作是一次又一次的对话,和先贤对话,和自己对话,和自然对话,和生命对话……而对话需要“真诚”,为了能让学生写出“真诚”的文字,我鼓励学生们积极投身于生活实践,观察生活,捕捉生活微光,记录真情实感,在独抒己志,畅所欲言的创作氛围中,让学生有话说,说真话,进而爱上写作,更爱上生活。
紫塞文学社不仅为师生打造了诗意栖居的文学天地,更是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在辅助课程改革平稳落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单元任务群教学对文学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如何有效将读写结合,如何上好名著阅读课,如何进行群文阅读等一系列问题,我和学生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同学们将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一些心得感悟、品评鉴赏、研读之思等记录了下来,这些文学札记、读后感、主题写作等都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补给。
用心去阅读,用笔去记录,让我们和文学一起,共赴山海!
【社员佳作】
云端之上
王涵(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2级高一)
一切的祈望
都化作天边的云
飘荡在目之所际
伸手却似遥不可及
如同夜空的银河
璀璨着
自顾自的美
沾染着飘渺
是曾经上古的神话
吟唱着扶桑向日的希冀
我在光阴里徘徊
望着漫漫长路
期盼着一个奇迹
那就向上吧
信念编织成为天梯
掌心的汗水
凝结如胶
渗入高耸入云的绳索
攀登
夜风在高空旋转
阵痛在灵魂深处撕裂
似乎要将一切的一切吞噬
我仰起头
抬眸望向头顶那片神迹
是向上还是回头
当所有风刀霜剑
都为我而降临
我相信
那是神明授予的致意
如若镌刻在灵魂的向往
亦或是内心最最深处的信仰
我攀登着
以青春为名的梯索
将要去触碰
那如梦似幻的云端
(指导教师:白红霞)
八角台记
吕宇安(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0级高三)
时值癸卯,大疫已退,万物复苏,欢声笑语,往往而是。遂于晨登八角台,观其景,见其陈迹,欣然步登,少焉途尽,但见江山如画,觉其不易,故记之。
予独山城,四外围岭,奇石峻险, 山林苍郁,城西有台,名曰八角。访古觅奇,得勒碑于岩间;探踪寻迹,知故地而长嗟。唯亲历堪领情,故鸡鸣起历程,草树怡情,出日清心,叹无人以共赏,方明藏之奇远。皎然而净,当思吟文叙情,阴翳既寂,不觉引吭高歌。望惊鸿而落影,飞禽鸟如层颠,柳展枝为荫蔽,若千丝亦沾衣。
循道以登,盘山五里,俄而见顶,万籁和鸣。登临以观,直雾弥漫;视下顾步,不见蓬瀛。一望千寻长栈,斯得百尺楼台,龙首徐回,兼以俯瞰,漆尽体势,盘曲烨光。循其而步,乃见奇情,下临飞空擎天,悬似欲坠;上阁依峦入峰,稳若闲云。
步将移而叶落,身欲动而枝开,行折途而风生,萦回转而云遏。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透襟而浅笑,畏失力以微憩,其迁延而舒啸,感心悦以矫首。远视之空,雀群经顶,呜似晨钟洪请;后望乃田,骏骑奔波,踏如幽弦清灵。
已而风雨合加,云天隐匿,速归檐下, 静坐听雨,闻风晓采,乐之翕然。倏而天雷震震,似力战之响鼓,疾风习习,若虎旅之呼啸。不见雄兵,但视旧迹,白日空闻金柝鸣,林间渐觉车马行。
至于雾露沉沉,余辉烁烁,极天曙至,漫云皆散。循清石以归往,沿湿磴而降道,既折侧以寻石,亦访室而窥晴。日近晌午,无复微云,其视草木,但见润泽。得万物以生机,乐此行而有感,故云:
骤雨初歇斑影闲,造物何事转翕然。青天中道流孤烟,飞花鸟时鸣苍涧。一缕清风不觉寒,万里浮云卷碧澜,灵声未绝堪赏看,丹青千里驻永颜。
重视叠翠锦嶂,一望佳木葱茏,步雕甍及顾观,踏绣槛方写意,千曲百转,绕山游龙,三分二栏,度柳穿花。顺廊而入, 复道萦纡,间有平台,金辉绕砌,则见城中层楼高起,车水马龙,赤日当空,耀光辉映。欹石坐听,感时无迹,向之寂然,沓无所踪,故又云:
四载往事随流水,
但见华夏谱曲新。
炎黄子孙定同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
(指导教师:张玉荣)
《离骚》之脉
王靖(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0级高三)
“《离骚》,犹离忧也”。这份忧,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用他苍老的生命而谱就的,但也正像楚地的绵绵江水一样,纵贯古今,一脉相承,这一脉,自屈原“吾将从彭咸之居所”的哀叹始,至三国,化身为忠武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竭心尽诚;传到唐,则融为了老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国忧民,及至宋时,则成为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兼济天下,直到今日,长流不息。
《离骚》之忧,是家国之忧,是忠臣之忧,是时运之忧。它是如今雄厚的文化,可在当时,却愁白了三闾大夫屈子的头发,愁断了忠肠,愁却了生命。最初谈起屈原,我只知道他与端午节有关,最初读到《离骚》,我也只是知道,这是一首长篇抒情诗罢了,至于是何种情,我却丝毫不了解。然而直到我听到龚琳娜唱的那首《上下求索》后,我才真正开始走进屈原的内心。屈原的爱国忠君、品性高洁,这些我们都早已清楚,但就是那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悠远深厚的编钟声中,拨动了我的心弦。我开始好奇,开始不解,屈原有什么?他有的,无非是君主的不解与昏庸,奸臣的诽谤与嫉妒,亲人的规劝与疑惑,他有的,无非是苍老而无力的生命,可是,仅靠这些,他何以矢志不渝?何以有“上下求索”中的坚定、深沉、急迫?一遍遍地尝试着读懂《离骚》,最终,我找到了答案。
屈原的本性,来源于他的心,他的灵,他的情。在汉北的日子里,他将自己全部的热情与悲伤、坚定与犹疑都灌注在了《离骚》中;在《离骚》里,我同样地感受到了屈原的内心的奔涌翻腾。几次读《离骚》,我的感受是不同的:悲愤而痛恨、纠结却坚定、深爱与忧愁、希望与绝望。屈原的一生都在为祖国、君王而奔忙,竭心尽力,而结果呢?“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齎怒”,一片忠情得不到理解,谁能不伤心呢?他既悲于君主之无能,听之不聪,察之不明,又愤慨于君王对他的不信任,不明白;可这一切的最终来源都是那些奸臣,他主张美政,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但奸臣当道,只因“众女嫉余之娥眉兮”,便惨遭流放,如何不痛恨呢?在《离骚》中,这些小人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刻画,“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颠倒黑白、不分是非、愚昧狂妄,甚至可笑,这就是屈原拿生命去守护、去爱的国家,君主昏庸、乱臣当道,处于一片阴沉和混乱,可想而知,屈子怎会不悲痛呢?
当面对这样的母国时,屈原的内心充盈着矛盾。在《离骚》里,存在着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与神话世界,前半部分讲述了他自身的生平经历,后半部分则是他的想象。在亲人、君主都不能理解他的前提下,他又下定决心开始探索,早晨从苍梧出发,傍晚到达昆仑山,毫不停歇,争分夺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达神话世界时,他叩天门却不得应,求美女却“犹豫而狐疑”,又回到现实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是纠结而又矛盾的;可他却又是坚定的,别人几次劝他远离楚国云游四方,女媭的规劝、灵氛的占卜,在几次的纠结中,他选择了忠于故乡。最打动我的是,屈原在经历了努力、奋力、探索、失败这一切的波折后,他本是下定决心“从灵氛之吉占”,这一切的徘徊似乎就要结束,“历吉日乎吾将行”,他要远离黑暗的楚国大地,去往一个美好的世界,经过一系列精心的准备,“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经过一路的风波,“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特”,可就算这样,只要他一看到楚国故土,他所有的努力都随之幻灭,中途而放弃了,只有一句“吾将从彭威之所居”。都结束了。他最终选择以死来殉国,可见无论任何想法都战胜不了他对祖国的深爱,《离骚》之忧,也正来源于这份诚挚的爱。他所忧愁的,是“灵修之浩荡”,是“党人之偷乐”,是“世溷浊而嫉贤”,也正是这一切的忧患,让屈原从“来吾道夫先路”变为了“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从满怀希望变为了心灰意冷。《离骚》很长,情感也很复杂,各种情感交织叠加,正是屈原内心的痛苦与矛盾的体现。但其实,若将《离骚》读厚,这份情是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若将《离骚》读薄,三千字的语言,最终体现了一个字——爱。阅读《离骚》,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忧”背后无尽的“爱”。屈子的人生,说复杂也复杂,但说简单也简单,他的宁折不弯、他的忠贞坚定,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没有任何条件地深爱着自己的母国,这份爱,让他在世界的洪流中守住了自我,守住了初心,守住了“香草美人”的本性。
屈原的确远去了,但《离骚》留在了人间,那份忧还在,那份爱也还在。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没有让这份深爱褪色半分,钱学森的一句“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就足以证明一切。屈原的那一脉,已流传到了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也许,我们没有那么多忧国忧民、矢志不渝、为国捐躯的伟大,但我们依然能够用简单的一句“我爱你,中国”将那份深情延续下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屈原。
(指导教师:刘萌萌)
老 路
薛可心(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6级)
清晨。一条撒满了碎石片和黄土块的老路,开辟已是上个世纪的往事了似的。正是二月,紧挨着路沿就是上一年折剩下密密麻麻干透了的秸秆,和路一样是土黄色。
村子最南头是英子家的土坯房,再往北走半里地就到了成福家的窑洞。不知道为什么,村里的沥青路只修到成福家,英子独自走的那一段却是老旧的。好在成福每天都到最南头等英子一道去学校,晚上再伴她走回土坯房去。
他们十四岁,充满着希望的年纪。
今天成福是高兴的,因为前些天去城里瞧爹爹的英子说定在这天回来。明天又和英子走老路,成福想。
村里人可怜英子家前的路土,在他们心里,老路是丢脸的,沥青路是风光的,但她和成福都爱老路。夏天在这的干草丛里能捉到可以养在脏罐头瓶里的跳腾的蚂蚱,路上偶尔捡到的尖利的碎石片还能在成福家的院墙上画火柴棍小人儿。每次英子崴了脚,成福就沿着老路把她背回去。英子的妈十四年前锄完地走到这老路上就生了她,自己却难产死了。一次成福在野地里被蛇咬了,英子在老路上听见,救了成福的命。他们清晨从这条老路走过去,又在黄昏走回来,从记事起到十四岁,从立春到大寒,从大雨到晴天。
黄昏。一班车停在村口,成福逆着人流立在岔路口的老树下,望着向外延伸的沥青路,想,只有我们懂那条老路,只有我们两个人懂。
清晨。曙光亮起,这一晚英子没有回来。
黄昏。英子回来时戴着助听器。据说英子在城里撞了车,受赔了不少钱,这助听器也是那人的物件。
英子开始寡言。成福在被褥里抹眼泪。
清晨。天没亮成福就扒在英子家门口。
英子挂着泪走出门。成福说,英子,别哭,我天天陪你走老路。
英子应了一声,在老路上走出去一步,退回来,拉起成福,又走出去一步,眼泪掉下来,说,好。
英子听不清周围人的议论。大好人……沥青路……狗屎运。英子只听见这些。
成福不止听见这些。
黄昏。成福在抖。他们走在路上,远远地望见有个什么大怪物在慢慢蠕动。哦,是压路机。
天哪,是压路机。
男人西装革履地走近,说,邓小姐,我们老板决定为你修一条沥青路。
英子滞住了。她缄默地看了一眼已经完工的散发刺鼻味道的沥青路,和其他沥青路一模一样的路。
英子扑到地上用手去刨半干的沥青,指甲从中间劈开,指缝里渗出血来,血里掺着沥青和土。她尖叫着,妈,妈,成福,成福。成福跪下,流了泪,念道,英子,英子。
男人受了惊,带着工人们离开了。
英子和成福卧在路上。英子说,老路死了。成福说不出话。
天黑透了。村暗沉着,似乎要看清脚下的沥青路,有远处的城就足够似的。村民们的叫嚷声从远处传来,似乎在庆祝村里最后一段土路的灭亡。
城熙攘地闪耀着。
(指导教师:王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