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写作宝库 >
  3. 名师指导

鲍丰彩:巧用素材“作茧”,让作文“破茧成蝶”

发布日期:2021-04-13  点击量: 2981

日常写作中,选择好作文素材后的重要一步是如何对既有的素材进行结构,使其既能够“卒章显志”,又可以推陈出新,让作文焕然一新。很多同学在进行素材结构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惯性思维,比如把所有素材按照事件发展本身的时间顺序,按部就班地呈现,或者干脆没有清晰的逻辑线索,只是进行一些随性的或者片段式的组合前一种处理虽然结构明晰,但是却少了变化与波澜;后一种处理又苦于找出一种内在的素材逻辑。

“作茧自缚”方法处理这些素材,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让文章焕然一新,化茧成蝶。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可以把这些素材看作一颗颗珍珠,每一颗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但同时也是没有秩序的这时候我们要选出其中最关键的那一颗,然后将这颗珍珠掰开揉碎,变成将其他素材包裹起来的茧。这样处理后,整篇文章就会结构圆融,中心突出,同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我们以下面的一篇作文为例进行方法说明。这是一篇学生的习作初稿。

麦田里的父亲  

他是我的父亲,一个普通的农民,我在记忆中对他的印象是,他很爱他的麦子。作为一个农民,他很合格。

去年的时候,种完麦子,没有下雨,而村子外的地里就那么几口井,要用水浇地的人家又多,我爸的心里干着急啊,却没什么办法。后来他半夜起来去浇地,就因为这个时节人们嫌冷,晚上没有用井浇地的,于是父亲大晚上开着拖拉机就去了。回来的时候,满身的泥水,带着一股属于深秋的寒气。

他虽满面的疲惫之色,可我却觉得他是有些高兴的,因为他终于不用再为小麦喝不上水的问题发愁了。(素材一)

我总是觉得他的一生离不开麦田了。曾有一次,有企业家要在我们村选址建厂,而选中的土地里正好也有我们家的麦地。父亲一开始便一脸愁容,但是也只能迁就大趋势。施工队进驻我们村之后却想马上动工,可是村里的大队书记卷着补偿款跑了。后来村民和施工队打了起来,直到乡镇派出所出面才把这件事处理妥当

我记得父亲回来跟母亲讲述经过时,多少是有些心满意足的“亏了这次地要回来了,不然明年这麦子是种不成了。”(素材二)

每年交学费的时候,都是父亲最沉默的时候。他忙着在麦地里一遍又一遍来回穿梭,忙着把囤里的麦子找个好的买家,看着那一囤囤麦子被袋子装起来放进了大卡车里,他的眼神追着大卡车走了很远很远,回来后他又忙着把空了的囤仔细打扫,他的眼神一会儿很空,一会儿又很满。(素材三)

这次双休返校的时候,我背着包步行到地头上,父亲正在麦田里除草。他弯着腰把大半截身子埋进绿油油的麦苗里,脊背随着麦浪起起伏伏。

“爸,我走了啊。”

他的头抬都没抬,只是不停地忙着手中的活,简短“嗯”了一声。

看着麦田里的父亲,我鼻子有些发酸别过头,继续往前走。

他是一个不多言的父亲,苦累他不曾对我们姐妹说过。

他是一个倔强的父亲,倔强到明明很关心却装作不在乎。

他是一个不会表达的父亲,就像我走了很远,再回头的时候看见那个听到我走头都没抬的他,正站在麦地里目送我。(素材四)

 

这篇作文紧扣麦田来塑造父亲的形象,选取了四个父亲与麦子的素材组织文章。通过阅读初稿我们可以发现,这四个素材每一都可以恰到好处地将“父亲”“麦田”以及父爱缔结起来,然而它们没有时间顺序,是散乱排列的。现在,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素材“作茧”,将其他三个素材包裹其中。当然,在这几个素材里面,选取哪一“作茧”也得费心思量。这个素材通常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时间上的现场感:这里的现场感,是要能够在时间上最近距离地贴近读者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将作文中的人事景拉回到现实时空,营造出阅读时的参与式体验。这种素材的处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百年孤独》的开篇: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多年以后”,短短四个字就将时光拉回到了当下,营造出迷人的时空穿梭的魅力。

2、结构上的层次感:素材的层次感,要求这个素材是能够分层的,也就是能够进行切割处理,且不仅不会影响素材的完整性,反而会在切割处理之后产生首尾呼应的圆融之感。

3、主题上的丰富感:这要求我们选取的这个素材要在主题上更紧密地贴近文本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最好能够有深度、有厚度、有余韵悠长的延展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上面作文中的素材四最符合这些特点:首先,时间固定在“这次双休”,其次是作者本人参与到麦田里的父亲劳作现场的素材,并且场景延展,可以利用环境描写进行结尾的留白处理。

因此,我们通过对素材四的“作茧”处理,实现了下文中的变化。

 

麦田里的父亲  

这次大休返校的时候,我背着包步行到地头上,父亲在麦田里除草。他弯着腰把大半截身子埋进绿油油的麦苗里,脊背随着麦浪起起伏伏。

“爸,我走了啊。”

他的头抬都没抬,只是不停地忙着手中的活,简短“嗯”了一声。(素材四之分层一)

他是我的父亲,一个普通的农民,我在记忆中对他的印象是,他很爱他的麦子。作为一个农民,他很合格。

去年的时候,种完麦子,没有下雨,而村子外的地里就那么几口井,要用水浇地的人家又多,我爸的心里干着急啊,却没什么办法。后来他半夜起来去浇地,就因为这个时节人们嫌冷,晚上没有用井浇地的,于是父亲大晚上开着拖拉机就去了。回来的时候,满身的泥水,带着一股属于深秋的寒气。

他虽满面的疲惫之色,可我却觉得他是有些高兴的,因为他终于不用再为小麦喝不上水的问题发愁了。(素材一)

我总是觉得他的一生离不开麦田了。曾有一次,有企业家要在我们村选址建厂,而选中的土地里正好也有我们家的麦地。父亲一开始便一脸愁容,但是也只能迁就大趋势。施工队进驻我们村之后却想马上动工,可是村里的大队书记卷着补偿款跑了。后来村民和施工队打了起来,直到乡镇派出所出面才把这件事处理妥当

我记得父亲回来跟母亲讲述经过时,多少是有些心满意足的“亏了这次地要回来了,不然明年这麦子是种不成了。”(素材二)

每年交学费的时候都是父亲最沉默的时候,他忙着在麦地里一遍又一遍来回穿梭,忙着把囤里的麦子找个好的买家,看着那一囤囤麦子被袋子装起来放进了大卡车里,他的眼神追着大卡车走了很远很远,回来后他又忙着把空了的囤仔细打扫,他的眼神一会儿很空,一会儿又很满。(素材三)

他是一个不多言的父亲,苦累他不曾对我们姐妹说过。

他是一个倔强的父亲,倔强到明明很关心却装作不在乎。

他是一个不会表达的父亲,就像我走了很远,再回头的时候看见那个听到我走头都没抬的他,正站在麦地里目送我的离开。

看着麦田里的父亲,我鼻子有些发酸,别过头,继续往前走。

有风吹过,远处的麦浪一层层汹涌而来,一直绵延到看不见的天边……(素材四之分层二)

 

经过这样的一番素材“作茧”处理,我们发现,这篇作文的几个亮点马上凸显出来:首先开篇即是身临其境,让作者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其次同样场景的层次化处理让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圆融;第三开头父亲“并不抬头”的告别与结尾父亲的“目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勾勒出了一个把父爱藏在深深的沉默里的父亲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最后结尾对麦浪环境描写的处理,使得文章余味悠长。

通过对素材分层的巧妙处理,原本居于同样位置的素材之间有了主次之分,有了作用的分别。具备“作茧”作用的那个素材,成为了结构起其他素材的一个外包装,将其他素材围绕着文章中心立起来,并紧密地凝聚在了一起。这样处理后就让每一种素材在文章中都有了自己的位置,素材之间各主其位、各司其职有效地服务于整篇文章,一篇普通的作文瞬间“化茧成蝶”。

 

鲍丰彩,山东莒县实验高级中学教师。写作题材广泛,有特写、小说、散文、诗歌、短评等五十余万字散见于各级报刊杂志。编著出版《获奖作文教程》,多篇小说、散文入选各年度选本及中学生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