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新闻资讯 >
  3. 书刊出版

胡爱萍诗集《回望》出版发行

发布日期:2019-07-03  点击量: 1464




 

序:

她的王城(代序)

□ 陈谨之

拿到这本诗集我还是有些诧异的。我与作者胡爱萍并不相熟,只是机缘巧合,做了小区邻居,知道她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胡老师是个淡然雅静的人,偶尔相遇,点头微笑,并无多言。在我的印象中,胡老师更像江南女子,身上散发着宋词的婉约,又有现代诗的朦胧,不事张扬,秀外慧中,矜持中有着女知识分子的书卷气。虽然之前知道她也爱写作,但毕竟了解不多,今天看到这个集子,很是惊喜。原来,她一直以湖平为笔名,默默进行诗歌写作。

湖平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回到了诗的始点:抒情。这本集子是她心灵行程的记步仪,是一份情感备忘录。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诗评家吴思敬先生也说:“只有内心充满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的真诚的爱,才能接近诗、感受诗、发现诗。”湖平的诗充满了情感情愫,记录着她对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是从她心田上释放的心灵密码。

二十五年前,年轻的湖平大学毕业,从鲁西南来到鲁东北,爱伴随着她走过的每一步,灌溉着她生活过的每一片土地。对故乡的深切怀想,常常饱蘸着泪水流淌在笔下:“找不到故乡/深情,依恋,热爱/这些高温炙热的词语,无处安放//回老家是一件神圣的事/我积攒一生的财富/只为换取故乡的恩赦。”而对她生活了二十五年的这片黄河口新土地,她也是满怀深情。于她,对大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是与她生命里的爱情相互依存的。正如弗洛姆所说:“爱不是与某个具体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和倾向决定了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善于爱别人,那么他也爱自己。”湖平的爱他人、爱自己与爱世界是融为一体的。她写在黄河口找到爱情,就像《诗经·蒹葭》里的那位伊人,定居在这片滩涂之上;又像河与海的交汇,在天地之间创造爱的奇迹:

我只是一个俗世女子

几千年来,苦苦寻找一份

可以握在手里的幸福

亲爱,因为有这样一份爱

我活在诗歌里的容颜

愿意

为你变枯

——《十月,爱在黄河口》

 

仰慕你,向往你,甚至

爱你。但这些,都不是爱情

像河与海的私语

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星辰与风云之际

时空无垠,我们交互的光芒

既是瞬间,也是永恒

——《河与海》

别林斯基说:“感情是诗歌天性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湖平的诗质地清澈、透明,不带丝毫晦涩感和滞重气,水一样流动、柔软,湖一般平静、和悦。这正是她内心情感的写照,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得自然、舒缓,而又克制、谦和。

以女性的细腻写感觉,注重意象的视觉、触觉特征,是湖平诗作的另一个特点。她喜欢将看似无序的意象置于一个总体的结构框架之下,使之达到一种奇特的情感表达效果。这种诗意的流动灵活、迅捷,在现实世界与诗意世界中自然穿行,体现的是作者的心灵于一瞬间的美感觉醒,而作者正是捕捉住了美的刹那,将其形象借助语言凝固在纸上,完成对美的塑造。如《有一种感情叫作雪》,写温度适宜的感情,就像美丽纯净的雪:“最美的六瓣花。用每一瓣/书写爱的童话/不染尘滓,玲珑剔透/一颗心经过炎与凉/需要怎样的智慧,才能炼成/一些美丽,要怎样才能抵达。”这种感情短暂而美丽,在微凉之中蕴含着某种生命的通透。

朱光潜说:“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不即,不黏滞于现实;不离,不违背于生活。能够把握诗与“实”的理想距离,方有可能成就一首好诗。既要有生活的质地,又不拘泥于俗世,恰如一个人身处烟火世间,又时刻保持着灵魂的自由和心智的自觉,脚踏大地,又随时有“我欲乘风归去”的情怀。这样的诗,具有一种牵引人超凡拔俗的力量,柔韧而具有张力。可喜的是,湖平的诗,虽然离这种境界还有一些距离,却也找到了这种方向。如:

春天,我将打马北上

带一本诗集和这首写给你的诗

背负南风

一公分一公分地靠近你

你知道我说的你并不是你

是每一座俊朗如你的山,每一条温柔如你的水

我用对你的爱称称呼他们

和他们对话,把诗读给他们

我将问候沿途每一个村庄

给每一个喜欢听故事的孩子

讲述童话和寓言

千篇一律,以相爱结尾

……

——《春天,我将打马北上》

除了爱这一永恒主题,湖平的诗更多的是关于自我的省思,用爱之光维护着自我的世界。她感慨于“眼睛与沙子无法和解”“要冲掉心里的沙子/还需要多少泪水”,于她,人生偶尔的痛苦,就像是一粒吹进眼睛的沙子,用泪水冲掉,内心可以重回澄明。(《又一粒沙子吹进眼里》)她感动于“我与我重逢”:“明天,我还会与我告别/太阳响亮的喊声,将我唤醒/这一别,又将越过千山万水/而我依然期待,在未知的某一刻/我与我,再一次重逢。”(《我与我重逢》)漫漫人生,一个人能够在某个契合的时间刻度与自己相逢,找到自我,这是多么可贵的人生体验!她沉醉于这俗世之外另一世界的美好:“我们都曾做过相似的梦/在梦中误入一座花园,交叉着密密的小径/山啊,水啊,如此简单的生活/我们只用心想想,就会陷入/不想自拔的境地/梦中,我们用呓语诉说向往/有了你就有了一切/有了你就有了一切。”(《你在找我吗》)“爱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杜拉斯)谁在世俗的琐碎中没有梦想,没有别样情怀?这梦想这情怀,托起一个人的精神,使之始终保持昂扬的生命状态。      

对爱与美的向往,感性的抒情,是湖平诗作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据我了解,作为中学老师,湖平还是一位教育评论者,她阅读广泛,热爱思考,一些诗作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对“旅途”的无限思绪:“究竟为什么,我们不能停下/难道下一个春天还会更美//目的地没人愿提起/我们在每一个驿站沉沦,风花雪月/常常忘记要去哪里。”人生短暂而漫长,走得快了,走得远了,都会让我们忘记目的地。旅途,驿站,沉沦,作者用这些提醒我们,再温暖的人生,也会有一种钝痛感,这种清醒而倔强的生命意识,具有一般诗作难以承受之重。

“一切都是真实的,但不是一切都是美的。”(狄德罗)真实这两个字,在现在生活里,已经日渐高贵。还原自己,还原生活,才有资格去品尝、咀嚼、吞咽,并且消化我们的世俗。新诗打破了传统诗学的许多藩篱,凡俗世之物皆可入诗,不少诗人对此有可贵的尝试与探索。湖平的诗作也很少自我设限,目之所及,情之所寄,无不入诗,用诗意的生活态度,发现生活的诗意。随手斟一盏清茗,便盛满春夏秋冬;信手拈一片心语,便吟出风花雪月。当然,作者有她自己的入诗标准,即是否动情,是否合理。入诗之情物、情景、情事,唯在真、在美。湖平在她的诗中,也许没有更多期待与寄托,但读者却可以通过这些诗,创造一个自我解读的新世界。

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感之间的矛盾,是作者诗意的重要触发点。这类诗歌,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将具象的世界与抽象的思想情感相结合,再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检验着诗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力和对语言的掌控力。如:

“有没有真相,哪个是事实/事件陷在旋涡的中心,像龙卷风的眼/死一般安静。挣扎毫无意义/命运是太阳底下巨大的阴影//……//事实是一阵风吗?我看见折断的树枝/看见怯懦的人,却看不到事实/风沙过处,多少人闭上眼睛。”(《这一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现代社会更是光怪陆离,这使得敏感而单纯的诗人,无法把握这个世界的脉搏,尤其是信息瀑流冲击之处,在真与假、善与恶面前,很多人怯懦、逃避。湖平的诗将笔触伸入难以描述的观念之中,指出人性的虚伪与懦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朽与时间是一对冤家,人间的爱恨情仇,大多缘于对不朽的追求,而时间又从不饶过任何人。湖平敏锐地感受到了生活带来的内心变化,像容颜抵抗岁月,物质抵抗重力,用精神抗拒衰老,抗拒沉沦,努力保持昂扬之气。几首写于岁末的诗,特别能体现作者对时间的思索与复杂情感:

道路只有一条

而你一路追杀

把每一个新年过成旧岁

仓皇逃奔,我丢盔弃甲

起点与终点都已明了

除了溃败,我还能做些什么!

挥一把快刀指向阳光

落下来,只能剪去长发

在每一个转角负隅顽抗

心如击鼓,号声吹乱脚步

无数次想象你手起刀落

暮色覆过漫天的沉默

“天黑之前我能够到家。”

这是许多年前,我听过的童话

——《回望》

“你一路追杀”,而“道路只有一条”,谁人不在这道路之上,又谁人不在遭受追杀?但我们更多地是在这浑噩世事中,消磨了志气,也消耗了精神。作者却将无情的时间作为对手,在丢盔弃甲中,努力维护作为人的尊严。天黑之前,我们能到家吗?我们的家又在哪里?每一个试图拥有精神家园的人,在心里,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希望,这不是童话,而是每个人能够追求到的意义,来抗拒时间对心灵的侵蚀。

湖平的诗歌如同她的人一样,婉约,清秀,不夸张,不花哨,像是山间的小溪,涓涓流淌,又如明净的湖面,平展坦荡。极致的想象力与淋漓的抒情性相融合,让心灵与诗句都飞了起来。

夜晚对于诗人来说是幸福的时光。白日的喧嚣,冗杂的事务,庸碌的灵魂,那一切不纯粹的东西,在这月华如练的静夜,被一扇门彻底挡在了外面。

诗意绵绵而来,心灵纯净得如一潭碧水。此刻,湖平正在她诗的世界里打坐。

那是她的王城,与生命不可分割的诗歌的王城。

2017年6月

 

(陈谨之,山东省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