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语文界几位朋友与钱梦龙老师相聚于福州具有“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三坊七巷,与福建省语文学会同人商定,年内在福州西湖之畔联合举办“语文阵地的守望者——钱梦龙教学研讨会暨新西湖笔会钱氏执教《愚公移山》35周年纪念”。4月10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工作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会议邀请钱梦龙老师做学术报告“创新与守正——语文课堂教学例谈”,受到与会同仁热烈欢迎。当前,我国语文教育改革进入新常态,回顾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学,深入研究老一辈语文名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坚持守正创新,传递语文教育正能量,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
钱梦龙是我国第一代语文特级教师,也是享誉大江南北的语文名师,曾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现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我1994年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后又参加中语会的工作。因为工作关系,认识钱老师已20多年,曾追随他走云南,去通化,而且多次观摩过他的示范课,聆听他的学术报告,获益良多。这里只谈我感受最深的几点,既祝贺会议顺利召开,又为钱先生寿。
一、语文教学既要创新,更需守正
语文教学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无疑需要开拓创新,突破陈陈相因的教学思想、模式、方法,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新生面。语文教学必须创新,创新的语文课堂才有生命活力。但这种创新必须建立在守正的基础上,即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守住语文课的本位、本分,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这一根本任务上,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不能脱离文本标新立异,更不能猎奇制胜,搞所谓“伪创新”“乱创新”“瞎创新”。比如,《愚公移山》这一篇传统课文,本为古代寓言故事,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以此为题作闭幕词,从此赋予这个寓言故事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引领。但近年来,语文界却出现了一种所谓创新性解读,有人试图颠覆这篇课文的正面寓意,把从古到今一直作为正面形象的愚公和“愚公精神”进行彻底解构,得出的结论居然是:愚公是一个狡猾毒辣的阴谋家,是不顾他人死活的“自私鬼”“疯子”,不但耽误自己也耽误子孙的“害群之马”。据说还有西方解构主义哲学和接受美学多元解读的理论依据。显然,这种所谓“创新”,严重脱离文本实际,也曲解了这篇寓言故事的本来意义。我们不能把寓言里虚构的人物故事作为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去评论、批判,更无须运用西方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接受美学等观念分析我国传统经典作品。作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通过阅读文本,学习母语,理解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会读书,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无论语文教育怎样改革,这个根本任务是不能变的。语文课堂的创新必须受课程性质、特点的制约。鲁迅当年曾借阿Q之口问“从来如此就对么”?我们今天不妨也要问问:“新的都好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启动编写时,我们曾提出“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语文教学也应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时守正。所谓“守正”,就是要守住语文教学的边界、底线,不能有越“位”之举与非“分”之想。如果超越“创新”的边界,硬要改变,那就必然偏离语文正道,也就不再是语文了。
二、“语文导读法”的实质是达到“不需要教”
早在1980年代初,钱梦龙老师就把自己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归纳总结,后又经过不断加工完善,逐渐形成“三主”“三式”的“语文导读法”。“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三式”即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三主”显然属于教学理念层面,“三式”属于实际操作层面。“三主”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通过3至6年有计划的训练,使学生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成为学习上自主,人格意志上自立的人,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不待老师讲而学生自能读书”的理想境界,是一座由“教”通向“不需要教”的桥梁。其实质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引导到求知过程中去,让他们在艰苦的思维活动中品尝到思考的乐趣。“三式”要求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尽可能调动一切手段,或提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设置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悬念和情境,想方设法激起学生读书、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教师尽量少讲精讲,多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阅读、写作的兴趣也高,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语文导读法”得到了语文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而且至今还在发挥作用。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有这样的表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教师专业发展路在脚下
常听到不少青年教师纠结于自己学历低,条件差,或周围人际关系复杂等,影响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制约着自己的成长进步。其实,一个好老师并一定非要有多高的学历,学历不等于能力,更不决定教学水平。钱老师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自称是“混入教师队伍”,“绝对是一名学历远远不达标的不合格教师”,先天条件与他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着严重的不相称”,但这些“劣势”并没有成为制约他成才成功的障碍。钱老师曾有两句诗“镜里朱颜无计驻,为伊心上留春住”,他解释说,这里的“‘伊’就是我钟爱的语文教学,永远的精神支柱”!他形容自己对语文教育事业,是“以恋人般的痴情,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而且“一以贯之、无怨无悔地紧追不舍”。正是凭着这份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执着,如痴如醉全身心的投入,使他能够一路无阻地走了过来,书写了一位语文教师“过山车似的忽起忽落的传奇人生”。听钱老师的课,人们莫不为他那精巧自然的课堂设计,开合自如的驾驭能力,机智精练的教学语言所折服。钱老师的教学经验不仅可学,而且能学,能复制,他在《教育的价值》中语重心长地寄语青年教师:“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让我的年轻的同行们也能在不断的求索中获得一份精神的愉悦。我总想,一个人快快乐乐地活着是一种活法,愁眉苦脸地活着也是一种活法,同样是一种活法,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前者,快快乐乐地教语文呢?”1.他坚信:“只要向往蓝天,谁都可能比我飞得更高。”钱老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在脚下,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努力。
四、青年教师成长需要平台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青年语文教师在成长成功的路上,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也需要变化的条件,需要有平台,那就是相关组织机构,包括各级中语会、小语会,教研部门,各种语文报刊社、出版社为他们搭建这样的平台,组织开展活动,发表研究成果,出版教育专著,使其得以反思日常教学,总结经验得失,展示个人特长,演绎精彩瞬间,助力教师成长。
1980年代初,杭州大学(今属浙江大学)的《语文战线》在全国很有影响。1981年4月16日~26日,张春林主编组织策划了一次“西湖笔会”。这次笔会在我国新时期语文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应邀到会的语文专家有刘国正、欧阳代娜、钱梦龙、章熊、陈钟梁、范守纲、顾黄初、林炜彤、陆鉴三等。笔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围绕“语文教学的智能培养问题”这一主题,分理论探讨、教学试验、大会交流三个环节。教学试验是在杭州学军中学上两节研究课,钱梦龙老师上初一的《愚公移山》,欧阳代娜上初二的《孔乙己》。章熊、欧阳代娜、钱梦龙应邀作报告。会后,顾黄初先生执笔整理了会议纪要《我们对发展智能问题的看法》2.。
对于钱梦龙老师来说,《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具有特殊意义。1979年,凭着这一堂公开课,他引起了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领导和不少重点中学校长的关注,并在随后的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评选中脱颖而出,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81年“西湖笔会”上,他再度执教《愚公移山》,得以由上海走向全国。这次研究课,钱老师以学生自读为先导,以师生对话为主,注重对文章意蕴的整体感受,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掌握文言字词和古汉语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相对于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是一种创新,同时又符合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创新与守正的统一。刘国正先生说:“记得我在杭州听梦龙教《愚公移山》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角色’,同学生一起时而深思,时而朗笑,忘记了自己是听课者。其他听课的老师也有类似的感受。”顾黄初先生这样评价:“钱梦龙的研究课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论据,证明只要在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上下工夫,教学有方,指导得法,初一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工具书独立读懂那些不太艰深的先秦寓言。”3.时任上海市语文教研员的徐振维老师说:“钱梦龙《愚公移山》的教学震动了大江南北。”福建省教科所曾把钱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作为学习资料印发给全省语文教师参考。我想,这也正是我们今天举办“钱梦龙教学研讨会”,纪念钱氏执教《愚公移山》35周年的意义之所在。
(纪念钱梦龙先生,本文发表于 《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3期,参考文献略)
1.钱梦龙《教师的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颜禾《1981年杭州大学《语文战线》杂志主办“西湖笔会”》,载顾
3.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彭尚炯《飞红点翠写春光———听钱梦龙老师追忆“西湖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