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高平,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济南市槐荫区弘达学校执行校长,山东大学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领军人才,济南市优秀班主任,济南市学科带头人,济南市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济南市特色教师。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省级指导专家,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出版教育教学专著《陪小土豆们读初中》《教想曲》,写作专著《文学是一粒粟》,专业长专著《素履不歇——一个语文老师的成长小史》。七次登上全国人文教育高端论坛及名师教学研讨会讲坛,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
做班主任30年,语文教研组长十年,深谙语文教育内在规律与少年心事,曾做过关于读书、语文教育、专业成长、家校共育、班主任工作等讲座300多场。
作品简介
《素履不歇》是一个语文老师的成长小史,更是和她一样授以诗书的千千万万的语文老师,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事态度与面对心之所向的执着与坚守
身裹粗缯大布,胸中丘壑眉眼乾坤,却又使她光彩夺人。在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手持毛笔挥洒从古到今的磅礴历史,翻滚的巨浪,混沌中隐隐约约的山水,峰峦,有近有远,一切得以万古长青。
一个又一个语文老师像草木一样生生不息,旭日一样照亮着,带领着这山河万象,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
创作评价
在《素履不歇》中,高平多次提到写作。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指导学生的作文。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亲自写作,才知道如何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结构行文。高平从小喜欢写作。上天没有赐予她一个优越的文化家庭,但却赐予了她文学的天赋……
她开始了不停的书写。写作成了她的生活方式,在万籁俱寂的雨晨雪夜,在上完课回来的茶歇时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于是,在她出版了三本书《陪小土豆们读初中》、《教想曲》、《文学是一粒粟》之后,在她获得了“全国教育工作者众筹一本书”唯一的特等奖之后,她的第四本书《素履不歇》又与读者见面。
每个人生命的轨迹都是一本书,写作就是自我生命的本真书写。她热爱生活,热爱教学,随时随地捕捉前进道路上的美,以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自己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成长的脚步。这脚步,时快时慢,有深有浅,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不曾停歇。认准前进的方向,翻越一座座大山,向着自己人生的极顶攀登!
我追随高老师细腻温婉的笔触,沉浸于她朴素自然又浸染山水明澈、娓娓道来也不乏俏皮灵动的语言,一一细心、静心读来,真切看清了她出生、成长、求学、教书的“一路走来”,也找到了她缘何“行至今天”的回答:深情地热爱。
这,都是大境界,令人心生景仰。但必须坦诚讲,自己还够不着。读《素履不歇》,触摸到高平老师“深情地热爱”,我觉得握住了一份亲切的指引。这或许源于相似的“低凹”出身,亦或许根于真切看到了高老师一路走来的深深脚印,因为她在书中践行了散文“真诚表达自我”的宗旨,她敞开心扉,真诚地表达见到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作为读者,亦由此走近了这个人,贴近了这颗心。深情地热爱,伴高老师“素履以往,心之所向,不停歇”;深情地热爱,给予作为读者且仍在中年泥泞中挣扎的我踏实而温暖的鼓励。
——《因为热爱,所以深情》山东教育报2023年10月(沈云杰,山东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教研组长)
读者如果翻开这本书,就会沉醉其中而不知归路。在她的笔下,即使是一溪流水,一弯山路,春风秋雨,花开花落,都无不荡漾着美的涟漪。
这是因为高平的心中有美,所以,她目之所见,心之所感,都有了别样的美丽,即使在一般人因景感伤的时候,她也会在优雅地欣赏景色中“欲辨已忘言”了。
很希望有缘的读者走进书中,去品尝那优雅的文字和美好的内容所散发出来的芬香,并触摸那个生命不断跃升的精神内核,让自己的生命也驶向一个美好的前方。观览高平摇曳多姿的精神美景,聆听其文味悠扬的歌唱,也许会让你也有一个新的超越与更加美好的前景。
——《生命深处的美景》陶继新,山东教育报刊社总编辑、编审,中国教育报记者
获奖感言
能够参加这次“叶圣陶杯教师文学”颁奖典礼并获得银奖分外惊喜与高兴。在古镇甪直,安排得特别盛大,隆重。最动人的是,尚未落座,我们的椅子上都悬着有叶圣陶金像的红色围巾,柔软漂亮,工作人员叮嘱我们:叶圣陶先生头像一定放在左边的心窝上。静静地等待颁奖时刻的来临。
终于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先颁铜奖,十五名,我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心跳加速,太好了,至少银奖!果然在银奖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和作品的名字!五人一组上台领奖,带着惊喜和幸福!觉得评委老师一定是公平公正的,从寄出这本书,到此刻领奖,真的没有过多的关注,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够获此殊荣!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让我们更爱文学更爱教育。
作品欣赏
你竟然没有见过萤火虫
小村子己经睡熟了。
八月十五的满月,苏东坡说,月出东山之上,清风明月本无价。我和地瓜沿门前小路向南走,朗月高悬,小桥下己干涸近十年,今年雨水丰沛,据说也山水奔涌咆哮声振整个山谷,可惜那时我并不在家,此刻的小溪潺潺低诉。核桃树刚刚卸下碧绿的圆滚滚的果实,枣子绛红,也还有翠绿的,最赶时辰的是栗子,这几天在天南地北打工的都要赶回家来收秋,地瓜说,这些日子是小村人口最密集的的时候。
村口的三叉路口南望,朗月下一片苍茫——就是我常说的南山,完全是纯一色的栗子园,家家户户都有,泰山东麓的栗子有药用价值,栗色光亮如新冲的咖啡,个头也并不大,大哥的栗子园全村最大,从村南山腰漫延到南山顶,向东到东山顶,密密匝匝,每年到这个时候他都要到山下去找可以帮他收栗子的人,每天一百块钱再管吃管住,但即使如此也并不容易找到人,村子里的人都疯了似的往家收自家的东西,完全没有可能帮到他,山下没有打过栗子的人没有爬树挥竹杆子的高空作业能力,不是摔坏了就是被击落的栗蓬伤到眼睛。嫂子这些年又外出打工,只是极少数的日子会回家来看看,今年雨水好,古语有云:涝收栗子旱收枣,枣子只是打落了自己吃,偶尔也有送左邻右舍,几乎没有卖钱的,但栗子却是最主要的收入,大哥今年能够收六七千斤栗子,现在六块钱一斤,要四万块钱呢。又加了养蚕,昨晚上刚刚领来的蚕宝宝,大哥说己是连续第三个晚上后半夜才睡觉了。
虽然我也长在山里,但我家更多的是山楂树,那时山楂曾金贵过一段时间,一棒山楂一斤肉呢,但我家那边没有这么大片的山地可以广植栗树,今天下午到达大哥家的栗树园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激动,公公盖的小屋还在,每一砖每一瓦都是他肩膀挑扛上来的,那时栗子成熟的时节,从晨曦微露到夜色昏沉一整天他都在栗子园,婆婆都要给他送饭送茶。他走了己七八年,但他种下的栗树一眼望去茂盛苍翠,秋风似剪刀,一阵过处栗核啪啦啪啦落进草丛,斜坡上,沟丛里,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栗子,抬眼看到,树上绿刺猬似的栗蓬裂开了嘴,饱满结实地挤在一起的有的三个有的两个,偶然也会有四个的,煞是喜人。也有熟透了连栗蓬也掉落下来的,需戴上手套去捡拾,否则就会被栗篷上的刺刺伤,这种刺尖细结实,一旦被扎便疼痛难耐,栗核皮光滑而紧实,有时连捏几次都握拿不住它,但当满满一把抛到桶里的时候,碰撞出快活的啪啦声,那种收获的喜悦只有谙熟春播夏灌秋收冬藏的人才真正懂得。
大哥一边打落仍在树枝上的小栗蓬,一边絮絮叨叨他的苦与累,他的鸭子被炸山修路的吓得不下蛋了,他的花生今年天气凉还遭雨淋没有去年晒得漂亮……夜幕尚未降临,树上树下的人们呼朋引伴地开始往家运栗子,小道羊肠,农家选用的仍是肩挑人抬,天若黑了路便难走。运到山脚下,改成独轮车,栗核沉重,男劳力便抱到自己车子上,栗蓬略轻,女人们也能推两大麻袋。
从山上回来的路上红霞漫天,我和地瓜空手,他便领我去栗园下面的大水库,我喜欢叫它湖,因为我被湖光山色迷倒,小小的野鸭子三三两两推开碧绿的水波,突然一只白鹤就展翅翩飞到对岸去了,地瓜说那是鹭鸶,我不懂,我喜欢它选择这里,澄澈的天空,四周绿树掩映,水微漾荡,与世无争处它是最好的选择了吧?
“松鼠!松鼠!”地瓜拉我去看,果然,一只长长尾巴的松鼠!嘴巴里衔着一只核桃,正从一棵栗子树跳到一棵柿子树上,见我们围观它,便三蹦两跳地上了一棵山楂树,老山楂树干冲云霄,山楂还是红中透绿,树下是一丛己红透的山石榴子,紫色,一簇一簇,我采两枝回家插瓶,还有刚才在山崖上采得开得热烈的白菊,自从我的老家被划入泰山景区,已经很多年不见的野鸡都回来了,时不时惊飞一只,扑棱棱扇着翅膀朝南山飞去了。
月到中天,我俩已经来到孟家岭,玉米、土豆、白菜、胡萝卜、黄姜、小米……月光下星稀,但我们俩都能轻松地说出这些庄稼的名字,或者它们其实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童年吃过的那些东西仿佛变成我的手与脚,我用手轻轻触碰月光下的庄稼,它总是欣喜地簌簌回应,我愿意承认我是一个庄稼人——那年高考过后的夏天,我在地里干活等待通知书的到来,其实很可能它根本就不会到来,我村的女孩子还没有一个考上大学,我锄地拔草浇水间苗无一不通,母亲对我说:孩子,别再等了,人各有命,看你农活干得这么好,就是干农活的命……我不知道为什么想哭,也许是再也不能读书了吧?但就在那天午后,我正在村东的大寨田里浇比我还高的玉米,母亲的声音隔着东河传来,欣喜若狂地告诉我大学通知书来了。但即使如此,我的暑假也几乎是在拔草和锄地中度过的,记得工作了,我还时常回家拉犁播麦,摘苹果掰玉米,地瓜也是如此,据他说那时上大学的暑假,他割草无人能比,即使那些整体在地里干活的叔叔大爷也比不上他呢。
“萤火虫!”“萤火虫!”我一再高呼,地瓜也跑来看,大路的两旁是高高的玉米地。如童话世界一般萤火虫好多好多,一次教给孩子们读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囊萤映雪”,他说小时候把一只小小的萤火虫放到鸭蛋壳里,童年月光般皎洁,想起我小时候晚上院子里乘凉,各种小虫子蜂拥而至,飞蛾、蚂蚱、草蛉、磕头虫、萤火虫……
我热切而忘我地描绘萤火虫提着灯笼飘飞的夜晚,“灯下草虫鸣”,磕头虫在要下雨地时候真的可以磕出小雨滴,还有披一身黑色斑点盔甲的带着穆桂英一样长长雉鸡翎的天牛……
3000 年前的《诗经•豳风•东山》就有对萤火虫的描述:“町鹿场,熠耀宵行”,很难想象,在人类童年的遥远年代,长夜漫漫,在凝重如漆的夜色中,突然天降繁星目前,若隐若现如真似幻,我们的先民必定喜出望外乃至心生敬畏吧?据说仅《全唐诗》就有 245 处提到萤火虫,使用过“萤”意象的诗人就有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元稹、贾岛、李商隐、杜牧等著名诗人。“巫山秋夜萤火飞”“轻罗小扇扑流萤”“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花生”……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用物极必反的道理来解释腐草化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也。”
孩子们一脸迷惑,我不知道为什么想哭,哑着嗓子说,你竟然没见过萤火虫……
喜欢《笠翁对韵》中所谓“萤窗万卷书”,喜欢《菜根谭 概论》里所谓“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彩于夏月”,我老家的老人总说是死去的人化为飘飞的萤火虫在村子里飘飞,我倒真的希望那是我小脚的奶奶和善良的婆婆公公幻化而成,在这样的月明星稀之夜,我们曾这样相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