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写作宝库 >
  3. 作家经验

诗人翻译家薛舟的阅读课堂

发布日期:2021-01-16  点击量: 6820


微信图片_20210114150607.jpg


薛舟,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多年来致力于韩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代表译著有《鲸》《单人房》《大长今》《寻找母亲》《你的夏天还好吗》《我的叔叔李小龙》等,曾获第八届韩国文学翻译奖。后来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颜真卿》《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羊祜》《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熊猫俏俏历险记》《边走边看的中国史》《食物的秘密》等,多部作品入选各省市假期阅读推荐书目,《熊猫俏俏历险记》入选第七届中国童书榜。

 

 

薛舟谈读书

——写给爱好写作的同学们

 

 

同学们,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我们的时代?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信息泛滥碎片化、娱乐至上小视频,鸡汤文、标题党纷至沓来,共同的特点不是把我们当做有心的“读者”,而是提供流量的“用户”。我当然不反对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只是想提醒大家一定要区分出什么真正有效的学习,什么是娱乐。精神立定和心理成熟之前,切莫拿自己的意志力去试验精神鸦片的威力。身体发育需要营养,需要躲避垃圾食品,精神世界的成长不也是吗?

传播技术的发展让阅读更容易,反过来看也更困难。你订阅过听书课程吗?是不是以为躺着听听就涨了知识?你读过令人捧腹的漫画吗?有没有在爆笑中收获满满?如果很有收获,那说明你适合这样的方式,恭喜你,信息时代的骄子、碎片化时代的弄潮儿!如果收效不大,我们又有同感了。

我的切身体会是真正的收获必然来自真正的阅读。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一字字地过眼,一句句地动口,一篇篇地走心。试想,如果白居易不是读到胳膊肘长茧、口舌生疮,他能写出灿若莲花的名诗吗?如果曹雪芹整天刷《假如红楼梦有朋友圈》,那肯定不会有《红楼梦》,因为曹雪芹自己都交代了:十年辛苦不寻常。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看似璀璨无比的文化产品遮蔽了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这也不是今天才有的状况,社会发展就是这样的规律。为什么两千五百多年前,人类文明共同进入了“轴心时代”,中国涌现出老子、孔子,印度出现了释迦摩尼,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因为他们没有纷繁的信息,敞开自己的心,直接面对星辰大海!越到后来,解释性的资料、解释资料的资料越来越多,人们被弄花了眼,搞昏了头,只有很少的人能突破层层遮蔽,所以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不是不问意思,而是直抵源头;所以到了宋朝才涌现出朱熹,明朝才出现了王阳明。

也许,朱熹早就预见到了这样的状况吧,他提醒我们读书就像打架。有的人拉来一车的兵器,挨个地展示介绍,这是方天画戟,威力无比,这是青龙偃月刀,削铁如泥,这是……这不是真心想打的人啊!当你介绍得正热闹的时候,对手早已抄起板砖,拍上脑门了。

也许,王阳明也有和我们相似的感受,所以告诫学生“拔本塞源”。我们追逐漂浮的潮流,像被拔了根的树木,乍看是高了,却失去了生长的动力;我们被各种来路不明的信息堵塞了源泉,再也没有自我思考的活水。

如果你也认同这两位先贤的话,那就从现在培育根本,疏通源头;那就拿起书来,像战斗一样勇猛精进,读吧。

 

当你挽起袖子做好了“战斗准备”,我们继续往下聊战术问题。

翻开历史课本,薄薄两册涵盖上下五千年,鲜活的历史被压缩成几个知识点用来考试。考完之后不忘才怪呢,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是为考试而学,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其实犯了学习的大忌。孔子说的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时候的人们学习是为了完善和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今天学习是学给别人看,感觉像交差。当然,课本就是课本,我们必须认识到它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想找到好玉,必须依靠自己去挖。

怎么挖?用心去挖!

只要动了心,你会发现“田”变成了“思”,“木”、“目”变成了“想”,“今”变成了“念”,“原”变成了“愿”……你也会说,“亡”遇到“心”变成了“忘”,“亚”遇到“心”变成了“恶”,所以在动心和收获之间,还需要正确的路径。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读书是贯穿终生的道路,要想走好这条路,还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手去读,坐在家里翻书。看似简单,做到也不容易。这需要手、眼、口、耳的配合。很多人读书像小和尚念经,念出来的书随风飘逝,连自己的耳朵都听不见,这样也是白读;或者手在翻,眼睛盯着书页,却没有神,翻了几十页还不知道书上写的是什么。如果能做到手在翻,眼在观,出我口,入我耳,那就是完成了第一步。

第二步用脚读,其实就是印证。物理、化学课上有试验,通过不断的错误,让我们自己寻找正确的规律,进而亲身验证书本知识。课本上的规律和定律都由前代科学家们摸索出来了,并且在实践中检验过了,没错啊,我们何必费劲呢?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三步用心去读,也就是体认。任何知识和经验都来自前人的总结,有的对,有的错,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那就能把死去的历史变成鲜活的经验,最后做到学以致用。古人读书有个很实用的方法,“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当我们接受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敞开心门,放空杂乱的思绪,好让知识进入我们的心灵,然后让它在我们的心里游泳,仔细玩味,联系自身去体验和实践。

 

当我们行动起来,做好准备去学习的时候,还要记得永远不要丢掉两把板斧:问、思。学习好比进山砍柴,辛苦一天,有人满载而归,有人两手空空,区别就在于带没带工具。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这句出自中国圣经《论语》的名言,我建议读上一百遍,记到骨头里。切问是联系自身没有领悟的实际,恳切提问,不是抬杠,也不是卖弄聪明,近思就是从当前,从自己面临的状况出发,反复思考,由近而远。比如我们的家乡是莒县,为什么叫“莒”?为什么说“勿忘在莒”?什么是莒文化?莒文化和我有什么关系?这样想想,想不通了再查查、问问,慢慢地思路就打开了,知识就学活了。

现在提倡大语文、大历史、大课堂,大在哪里?当然不是课本从32开变成了16开,也不是教室从40名同学增加到80名同学,而是包容性和交叉性,语文里有历史,历史里渗透着语文,可是渗透也需要管道啊。这管道还是心灵,动力在于思考。如果不思考,概念再好又有什么用?一个班,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时间,为什么同学们成绩有差别,未来的路也不同呢?

只要启动了思考的引擎,原来看似冷冰冰的知识就会冰消雪融,化作我们生命的养料。这时候睁眼看世界,你会有种戴上望远镜的感觉:“待须默识心融后,左右逢源触处通。”

 

最后我想说“放弃幻想,准备打仗”。尤其在这个纷扰热闹的时代,千万不要觉得稍微辛苦就放弃进步和学习。我记得有本书题目叫《因为痛,所以青春》,倒不是非要受什么外伤,而是指心灵拔节的辛苦,精神蜕变的艰难。如果有人告诉你笑一笑就能涨知识,嘻嘻哈哈就会有学问,千万不要上当。学问是变魔术吗,手一伸,要什么有什么?

成功的尽头会有鲜花,但是通往成功的路上荆棘密布。快乐教育,轻松童年,融化了很多人的求知欲,好像稍有压力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了。如果人人都那么容易成才,何必要学校,还要上十六年甚至更多?如果从小到大泡在蜜罐子里,只要你出了蜜罐,走到哪里都是苦。

也许你会说,我什么道理都明白啊,怎么一读书就头晕眼花、恶心呕吐?我只能说,这不是真正的明白,真正的知识就三个字:事上磨。

渴望成就人生的同学们,好好磨炼自己吧!

 

 

附:薛舟诗歌欣赏

 

父亲,点灯

 

来了

猫睡了

家鼠翻腾

鸡飞上篱笆

距离天空还远

我看见点点寒星

我说的话有人在听

 

点灯

父亲啊

点亮油灯

门槛边点灯

爷爷坟前点灯

有人沿着光回来

多么熟悉的夜归人

 

深了

大喜鹊

满身是雪

乌鸦的哀鸣

沿着街巷蔓延

我们的夜归人啊

回家赶在除夕之夜

 

如豆

墙壁上

人影幢幢

古老的祖先

掩饰不住慌张

寻找自己的位置

终于变得落落大方

 

明灭

鸡打鸣

鞭炮声声

五更里做梦

惊醒家中幽灵

回来的神又走了

家谱里空空的身影

   

   

杜甫草堂

 

门里是少年,门外是老人

少年劈柴汲水,看见那人脚步蹒跚

他舀来清水一碗

跨出门槛时只听见空空的风声

老人轻声咳嗽,口袋里关于世界

崩塌的消息微微颤抖

他暗自思忖

“我有没有资格打扰一颗安静的心?”

 

门里是老人,门外是少年

老人坐下休息,“我走到这里

足足走了半个世纪”

卧房里端坐着寒冷的妻子

水井边回荡着小儿女的笑声

少年惴惴不安,当他怀疑自己

他变成透明的月光和清澈的井水

“我该不该向他打听世界的消息?”

 

门里的少年,门外的老人

他要离家远行,他从远方归来

擦肩而过时互相辨认出自己

一个人满脸疑惑,一个人泪如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