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教师作品 >
  3. 教师作家

教师作家房伟:太湖的“纸上山水”

发布日期:2024-12-26  点击量: 249

微信图片_20241102110759_副本.jpg

作者简介              

房伟,山东滨州人,文学博士,特聘精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紫金文化英才,“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特聘作家,于《收获》《花城》《十月》《当代》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解放军文艺发表长中短篇小说70余篇有长篇小说《英雄时代》《血色莫扎特》《石头城》,中短篇小说集《猎舌师》《小陶然》《杭州鲁迅先生》,长篇非虚构《太湖万物生》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百花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当代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中华宝石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欧阳山文学奖等,作品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北京文化基金项目、江苏文艺宣传重大项目等多次入选中国小说排行榜、收获文学排行榜,现执教于苏州大学文学院。

 微信图片_20241102110815_副本.jpg

 作品简介

《太湖万物生》35万字,描写苏州太湖水域生态文明建设。作者耗时150余天,行走500多公里,遍及金庭镇西山岛为主的27个岛屿,采访200余人,实地走访考察金庭镇、东山镇、光福镇等地太湖水域,记录太湖生态岛建设与发展过程取得的成绩,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呈现太湖生态岛悠久的人文历史,书写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的自然风光和温馨的人情关系,同时也反思了现代化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太湖万物生》部分章节陆续发表于《美文》等期刊,其中《明月见湾》获《清明》“全国生态文学奖”二等奖。该书出版后,先后入选“苏州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苏州艺术基金项目”“江苏重大题材文艺扶持项目”等,获第七届中华宝石文学奖,并被生态环境部与中国作协评为“2023年度生态文学十大好书”,入选武汉大学与《中国环境报》编写的《2023年度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报告》。

微信图片_20241102110821_副本.jpg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获得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感谢评委会的厚爱,感谢主办单位的热情肯定。叶圣陶先生是苏州文化界的骄傲,也是教师的楷模。《太湖万物生》也是一部向叶圣陶先生致敬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我是山东人,来到苏州八年了,苏州山水之美,深深吸引着我。我用大半年时间,走遍太湖诸多小岛,想用这支笨拙的笔,记录太湖在生态文明大潮中的点点滴滴。大半年采访工作,苏州太湖种种故事,诸多人物,让我不能忘怀。这部作品存在很多不足,但它见证了我对苏州的热爱。我是大学教师,业余进行创作,这在当下学术体制有很多尴尬。然而,叶圣陶先生将文学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激励着我。更重要的是,他曾讲过:“文当然是要做的,但要紧的是做人”,以文学实践教育理念,以文学塑造理想人格,我将继续以叶圣陶先生的教诲为鞭策,努力当一名合格的中文教师,一名合格的文学作者。

 

 微信图片_20241102110837_副本.jpg

作品欣赏

 

第一章第一节

隐秀太湖录

 

明月移舟去,夜静魂梦归。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王昌龄《太湖秋夕》

山川风气

梦中总是有一群峨冠博带的古人。他们在水边痛哭高歌,在山间煮茶吟诗,在翠绿竹林里赏月听风,他们隐身于太湖岛屿,写出一篇篇璀璨的诗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戴维.莫里说过,每块土地都有自己不可抹杀的故事,但必须要有真诚的作者来阅读与重述。太湖生态岛不仅是自然山水,也是“纸上山水”。飘荡如野马的历史尘埃,风尘仆仆的文人墨客,洒脱不羁的仁人志士,慷慨悲歌与低回浅唱。那些变幻不定的面容,游动在深深浅浅的记忆,变成地域文化最具魅力的部分。

山川始于胸怀,风气源于精神。人文化成的精神,也表现在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人类依托自然生长出文化,反思人对自然的征服,而山水之间,也寄托人的理想,形成奇特的共生性。比如,荒野是美国文化的一项基本构成。利用物质荒野的原材料,美国人建立了一种文明。他们曾试图用荒野的观念赋予他们的文明一种身份和意义”太湖生态岛文化,也有显著的“移民文化融合性”。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我们已很难还原,公元前3200年那一段复杂诡谲的历史。“太伯奔吴”是权力斗争失败者的流亡,还是高逸之士的主动避让?这似乎已不再重要,我们更多关注中华文明“由北及南”的流动轨迹。太伯是最早来太湖的北方移民高士。中国文化“自北而南来”,少了北方厚重刻板的宗法约束,法儒斗争的残酷狞厉,而南方明媚山水之间,多了“个性自我”的张扬,风流蕴藉的温婉,以及情义为先的担当。比如,荆蛮义之”表明太湖土著对太伯“谦逊让贤”的肯定,而这种“由北向南”的轨迹,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与气质,也形成了南北对峙,流通互补的格局。

文人笔下,“北方山水”与“南方山水”有巨大差别,这也是地域文化差异使然。枚乘《七发》写道:“海水上潮,山出纳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凒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这些北方风景蕴含着征服的主体性,与自然恐怖伟力的“力量的壮美”(康德语)。南渡后谢灵运永嘉山水诗,初步形成南方山水描述特质:“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细细读来,全是一番和谐柔美的“自然的优美”(康德语)。在文人写太湖生态岛的诗句中,优美更比比皆是,例如,白居易《宿湖中》:“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侵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完全是一派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纯美之景。

然而,乱世有文化“由北向南”迁徙,治世则有文化“由南向北”流动,比如,明朝开国,南宋遗脉的南方精英,先移至南京,后聚集北京。民国乱世到人民共和国治世,也有文化中心“由南向北”的迁徙。钱穆曾讲,中国史的分是变,常是合,西洋史之常是分,其之合是一个变。他大意是站在文化比较论视野,说明中国文化主流是融合,虽有分离、战乱,但融合始终是主流。这既是中国历史客观存在,也是文明天性使然。太湖生态岛文化,这种“合”既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表现太湖文化融汇南北的特质。它并非封闭的,而是将北方诗书教化与南方岛民的温柔细致结合,使生态文明有了生长的文化基础。

移民文化往往有包容的气质。开发美国的移民,在五月花船帆影之下,以清教徒的勇猛精进与道德自省,加之对自由与宽容的向往,来到美洲的荒野之地。他们在牛仔的枪声和丰饶神秘的土地之间,蜕变成美国熔炉文化(meltingpot)。与美国不同,中国“由北向南”文化流动中,形成所谓“南渡”情结。“太伯奔吴”后,太湖迎来不少隐逸的北方士人,比如,汉初“商山四皓”,真正大规模人口迁徙,是“东晋”与“南宋”两个时期,大规模“南渡”。许多北方世家大族,纷纷迁徙到太湖居住,仅以太湖生态岛的西山为例,明初就有较大宗族25支,大多是北方名门,例如,秦家堡秦氏,消夏湾蔡氏,甪里郑氏,劳家桥劳氏,东村徐氏,煦巷徐氏,横山韩氏,梧巷凤氏等

何谓南渡情结?冯友兰言“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愿。家国沦丧,自然更看重情感道义;文化地域变异,也会更注重融入当地。太湖生态岛的“南渡情结”,与广义的南迁文化不同,既有遗民之恨,仕人之清高,又有自然之爱与灵活务实的诉求,更兼有文武相济的文化传承。古人称太湖生态岛“是仙境,亦是寿域”。生态岛风景殊美,物产丰富,环水有山,处于太湖,可避刀兵之祸,也可颐养天性,养生修道。又因水道发达,距苏杭等发达地区并不太远,也可经商航运,交通文明。

《太湖万物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