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教师作品 >
  3. 教师作家

教师作家青小衣:辗转尘世,守望心灵

中国校园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02-22  点击量: 1332


2.jpg 


作者简介:

青小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高研班32届学员,邯郸市作协副主席。作品见于《诗刊》《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作家》《钟山》《青年文学》《北京文学》《扬子江诗刊》《星星》《飞天》《青年作家》《解放军文艺》《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作品被收入多种年选本,被评为河北省第三届“十佳青年作家”,获得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诗选刊》年度诗人奖,首届“光中杯”全球华文新诗大赛一等奖,作品入选2021年河北文学榜,已出版诗集《像雪一样活着》《我用手指弹奏生活》《我一直在赵国》。

 

作品简介: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说:“文学始于地理”。特定的地理环境,是写作者抒情的根基。悠悠三千年,消亡了的赵国在朝代更迭中没有丢失过一个子孙,无数个“我”一直在赵国。古城邯郸陪伴着丛台、回车巷,吕仙祠做梦的卢生们,等待着寻根的人回家。这正是作者把诗集命名为《我一直在赵国》的原因。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她左手写作,右手教学,透过生命的表象,对生活内部的呈现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敏锐体悟和审美意义,同时对时代进行着最真诚的赞美和热爱。这本诗集精选了作者近十年创作的诗歌,囊括了她各阶段富有个人独立品质的作品,展示着诗人的各种心理精神层次。她写所见所闻所思,从石头到木头,从月亮到禾妇等,贴近烟火气,辗转世俗尘杂,乡情故土,执爱泪目,守望心灵,思索人生,有温暖时光的深情,也有生命灰色的沉吟。从这本诗集中可以探寻诗人饱满的写作秘境及诗歌秘密之途呈现出的奇崛别趣。本诗集由霍俊明先生作序,得到了宗仁发、邱华栋、高兴、朵渔老师的好评和推荐。

 

获奖感言

我是从十年前开始写诗歌的,陆陆续续获得过几个文学奖项,但是今天能获得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我感到格外的荣幸。因为和其他奖项不同,它在我心中有着一份特别的意义。它把我教师的身份和作家的身份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既体会到了一名作家的自豪,也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感到骄傲。因此,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显得更有分量,更有意义。所以,我由衷的感谢叶老。文学和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都是塑造心灵的事情。我是写诗歌的。其实,每次被称为诗人的时候,我都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因此,我把自己的写作称作“左手摘果子”,因为要用更便捷的右手去工作,去教学。但是,左手干活更需要技巧和熟练度,需要训练和恒心。所以,在繁忙的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一直在坚持训练我的左手,期待能够写出好作品,好诗歌。

 

 

作品欣赏:

 

8.jpg


●观云

 

云朵为山峦搭起白帐蓬

一朵一朵

在地上,画出黑色的自画像

 

它们跑着,从高空伸出手

掏出内心的黑

把另一个自己摁在大地上

 

内心有风雨的事物

都会有黑暗

像人的影子,与衣服的颜色无关

 

●天一直空着

 

抬头,两三只鸟,一眨眼就飞了

晚走的大黄雀,也寂寂一声,向空而去

 

云朵倒悬,有人叫它孤云

飘着飘着,就哭了;风一吹,就没了

 

一鞭残照里,火焰燃尽,众声息

月亮多孤独,繁星都沉默着,这些天上的石头

 

闪着金子的光。仿佛神低头看着

人间正阳春,大海波涛翻卷,蓝过天色

 

天堂再美,不过是一个好梦

万物都长在大地身上,空枝又布满新芽

 

●夏至

 

夏至刚过

夜风就开始凉了

杏子落尽,但枝叶年轻

 

废弃的瓦缸里还蓄着清水

一件旧什物

在拆迁中遗失

 

栅栏的牙齿放虎归山

传说中的暴雨在空中食言

尖叫没有落下来

 

远方的人,像下辈子的人

身边的人,像上辈子的人

万物一起又拉开距离

 

我活在现世

内心的观音滴着水

芦苇的发丝上飞着月光

 

●喊木头

 

我一遍遍喊:木头!木头!

当我喊到三百遍时,你划着一根火柴

点燃了自己

 

火焰旺旺的,我的心

慌慌的。火越烧越旺,我试图用眼睛里

的水,去救你

 

我的木头啊!我宁可绝望地

喊你,把嗓子喊哑喊破喊出血,也不想看到

一地的灰烬

 

1.jpg


有多少春风,可以握住

 

今夜,风的精魂唤醒叶片

穿过沧桑的指尖,深入花朵和月光

 

春风沉醉,我点亮不了一盏

失眠的灯火

转眼,走失的人,落地成灰

 

在开悟的瞬间,我张开双手

所有的叶子,被春风挂上了枝头

 

 

●孩子,不要把母亲推向猛兽之口

 

天快亮时终于睡着了,睡着就做梦

一个孩子爬梯子上房,好像之前腿脚曾摔断过

 

他的母亲不知为何站在另一个房脊上

她一阻止孩子上房,就莫名跳出一只老虎

或者是狮子,把她叨在了嘴里

 

孩子十几岁的样子

大概是熟人家的。至于那位母亲

我始终没看清她的脸

直到我惊醒,她还在屋脊上被猛兽叨着

 

我想告诉那个孩子

快从房顶下来吧,你母亲有危险

可我始终没有开囗

 

我怕他并不领母亲的情

更怕他犯混。他一犯混说混帐话

猛兽就开始撕咬他的母亲

 

●在茶卡

 

这天边地限。大风吹向柴达木

大雨搁浅在完颜通布山

大海还在撤退

雪峰把影子压向湖面,白茫茫一片

 

云朵掉进湖里就封了口

波浪落下来

就上了锁,天堂里的秘密堆成山

铺成路,盖成一座白色宫殿

 

水和月亮的表亲都来了

坐在白屋顶上,白地板上,倾斜的白墙壁上

天地颠倒

一切刚从自然脱胎

 

天性的事物皆好。上天看到了

自己的模样

每一粒晶体都透出天机,用光芒

传达神谕

 

138尘世坡度陡峭,过度攀爬的人

很容易乏力,跌倒

看不到圆满,光年的泪水

眼眶盛不下,流到这里都掉了下来

 

●早安

 

曦光微蓝,霜白露清

大地吐出呵气,草木湿着身子醒来

 

万物混沌如初,到处是神的居处

抬头才能望见的天空,一下子落下来了

跟大地严丝合缝,再不分开

 

火车像一根手指,一再接近铁轨的嘴唇

车窗上的叠影,越来越模糊

有人在小声打电话,列车员查票时

我收到一条信息

 

太阳就要出来了。众生安详

走在天地间,有人步子大,有人步子小

 

 7.jpg


●雪人

 

我的雪人,是个羞涩的小女子

内心温存而纯净

我喜欢她变了身份的样子

想和她一起采桑,养蚕,纺纱,拧丝绳

 

我的雪人,是唯一的,安静的

不喜欢电闪雷鸣的的摇滚

不无端嫉妒,猜测,生气,跟谁闹别扭

也不刻意去感动谁

 

我的雪人,也是孤独的

明明大路朝天

却无路可走,只能站在原地隐隐发光

站着,站着,就让水现出原形

 

我的雪人,喜欢穿白婚纱

却不适合柴米油盐

因为,哪怕嫁给一个同样干净的雪人

也未必就是一对好伴侣

 

 

●木头诗

 

来,为我买下这一堆木头吧

亲爱的,你要学会量材断木

涂油喷漆,处理干裂、翘曲、锯口伤

掌握锯刨凿等手艺

 

你要用这一堆木头

为我造一座房子,两把桌椅,一张床

再用剩下的小木条搭个鸡棚

围个栅栏墙。四季都爬着花藤野蔓

 

那些木屑,可以烧火,做饭,炖肉

火旺旺的,不用蒲扇

自然风一吹,火苗就蹿得老高

我们把彼此养得胖胖的

 

木梳子穿过我的头发

发出水声,你坐在屋檐下刻小木饰

我们在木房子里把身体用旧

皮肤长出木头的纹理,头发都褪了色

 

198那时,我们就用最后一截木头

在地下建一座房子

我们躺在里面,看植物们洁白的脚丫

房子上长出新的树木

 

 

 

 

创作评价

 

青小是当代非常优秀的女诗人,她将汉语言的精微和幽深,克制与爆破完美结合,将赞领和抵触、确信和怀疑协调共生,在开掘生活广度和情感深度上有十分丰沛的表达。 我往往被她的一个词、句话打动,瞬间触动了心灵她的诗歌意象十分迅捷质朴,饱含着旷达和清亮的智慧,语言带着速度,就像是雾掠幽深的河面。对于一个钟情于日常生活并发现诗情的人来说,她的诗全都来自生活那坚实的大地,就像是被淬火的钢铁,我时时被她浓烈的感情、轻松的语调和智慧的句子打动。她的诗中含有温情、劝说、抚慰和达观,把很多的日常经验都化作美妙的诗歌。

                            ——(邱华栋,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青小衣这些诗语境中带着心灵的澄澈,保持了一个抒情诗人的真挚、纯正格调。这是个重视语调与细节的诗人,诗中,一个或几个细节的连缀、联动,使这些诗具备了微小的入口和路径,同时恰当的细节也使铺陈具备了真实和准确性,在对日常生活的梳理中,不经意间完成了对世俗的臧否,对美好和温暖的认领,以及对人间多色彩多音调的关照,指涉虽不深广,但由一事一物而代入的众生影像,让人体会到生活内部情感源的存在和其自然发散。因为作者温和的语调,一切都恰如其分,回声悠长,也恰好牵引出了生活的真谛。

  ——(胡弦,《扬子江诗刊》主编)

 

 

青小衣的诗歌,善于捕捉日常瞬间和生活情节,朴实,亲切,注重语言和节奏,富有韵味,常常在不动声色和自然而然中迸发出贴心和感人的力量。天分、思想、观察力和敏感度,加上内心和艺术积累,已使青小衣具备相当出色的诗歌潜质,并形成鲜明的个人特色。可以预见,只要怀揣敬畏和谦逊之心,只要孜孜不倦,并锲而不舍,诗歌天地中,青小衣定会一步一步不断走向更远处和更高处。  

  ——(高兴,《世界文学》主编)

 

 

青小衣关注的是日常和细小的事物,在平静、缓慢、耐心的叙说声调里将时光和过往的漩涡压缩进纸页和木纹深处,随后又通过钻木取火的方式迸发出火焰,也敢于抖落随之到来的灰烬与寒噤。渐渐粗糙的手指拂去灰尘之后袒露的是冷雪,平静表象的背后是暗疾和隐痛的时时磨砺与自我抚慰。在日常之诗、个体经验(还有部分的乡土经验)和女性惯有的白日梦幻相应而生的背后,一个在阴影和阳光中站立的影像斑驳而又清晰。

     ——(霍俊明,诗人、批评家,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