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研究论坛 >
  3. 专家论坛

谢有顺:惟有思考能让青年更快地精神成人——2021年高考作文点评

来源:公众号:谢有顺说小说 发布日期:2022-06-01  点击量: 2239

高考如期来临,在即将跨入考场之前,翻阅一下去年的高考作文解读,或许会有新的感悟。祝同学们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谢有顺:惟有思考能让青年更快地精神成人——2021年高考作文点评 

谢有顺
图片1.jpg

高考前,就有人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有可能压中所有的全国卷,果然。可见让考生多读书、多看剧,多了解一些作为杂志的《新青年》和那个觉醒年代的有为的“新青年”群体,是一件好事。死读书的时代慢慢过去了,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让阅历、知识、思考贯通起来,才会培育出活泼、独立、充满光彩的下一代。 

全国甲卷的题目思想导向过于鲜明,留给考生思考、想象的空间有限,不是太好。全国乙卷的题目以扬雄的比喻为分析材料,比喻通常有相对开放的想象空间,但出题者在对其大意的解释中,已清晰地强调理想、理念的作用,使得这一比喻的意义过于单一,留给考生发挥的空间有限。相比之下,全国新高考Ⅰ卷和Ⅱ卷的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考生可发挥的空间很大。

  

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尤其全国新高考I卷中所引毛泽东《体育之研究》里的话,即便不作引申,就谈体育与健康,考生仍有话可说,这样的话题贴近个人的生活,不太容易写成大话、空话、套话。人的身体天生各有强弱势,但仍可通过体育锻炼,实现弱到强的转变,强调在既定环境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人生处于优势地位时,不应沾沾自喜,疏于努力;处于弱势地位时,不必自卑,去拼搏努力,也可实现从弱至强的逆转。尤其目前整个世界正处于新冠疫情的威胁之中,健康问题早已引发大家的思考。往大里写,可在“时代—青年—体魄”体系中探讨“少年强则中国强”,如分析当下青年“亚健康”状况;往小处说,可结合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经验,在种种“变化”中展示个人思考。而且,毛泽东的论述带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发展观、辩证法等思想,考生同样可以将材料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启示”,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学识展开自己的分析。钟南山院士年过八旬,依然坚持锻炼,“一身腱子肉”,照片早就在网络爆红;而目前很多年轻人却选择“宅”、“葛优瘫”、“躺平”——这两个最新的现象也能完美契合毛泽东的观点。倘若以此对比为切入点,估计也不会得分太低。

当然还可以讨论得深入一些。强者可以变弱,弱者也可以变强,抓住这个辩证法思想做更大的文章。若能结合东西方哲学来加深论述,内涵就更广了。如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刚”,马克思认为,“事物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毛泽东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常洗冷水澡,晚年还能横渡长江,这就是从他身体方面说的从弱到强;再结合他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也是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如果将这个过程讲精彩了,展现出自己丰富的党史知识,得分点肯定也不少。 

若能关注毛泽东作此文的1917年的时代背景与现在做一个对比,甚至将这段话与梁启超的“新民”说联系起来,这比单论文本“体育之效”,视野也会开阔得多。熟悉《新青年》杂志的人都知道,发表毛泽东(当时他用的笔名是“二十八画生”)此文的当期杂志上还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文章,所论皆与青年、革命、觉悟有关。这是比较专业的视角了。

 图片2.jpg

有几个关键之处是需要大力着墨的:强者滥用其强,然后转为弱,那么就要有特别准确的例证,比如纳粹、日本军国主义;弱者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也会变强,如何展现出弱者变强也需要用历史事实来充实,估计很多考生都有政治敏感,会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来写。但大家都这样类比,如何写出个人视角、成一家之言,就需要深思了。

最后一句话是材料的“文眼”,需要注意。毛泽东说自己“弱”,一方面指的是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也是一种谦虚、谦卑的态度,更是指中国当时的状态,而“天之诱我以至于强”,这就是他的理想追求,他的气势与气概。天,其实是天道,就是奋斗历程与历史规律的结合。这样的思考,可导向对生命哲学本身的思考,也可以以身体隐喻国体,导向对国家、世界局势,对政治哲学本身更深的思考。全国新高考 I 卷和I I 卷的题目,所蕴含的理念都充满辩证色彩,尤其I卷既肯定人力、修为的作用,也强调规律、道的作用。这些理念的分析和辨正,可让考生在不同方面受益。惟有深入思考能让人更快地精神成人。 

为此,我愿意就高考这一大事件中公众最关注的作文问题多说几句。 

近年来,重“文”的传统开始逐渐恢复,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我们固然需要科技的发展、管理的进步、生产力的提升,也需要有“文”作为核心载体来诠释我们的民族精神、国家价值。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让语文科目的分数在高考总分中占比更高,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接续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一个便捷方式正是崇文、学文。 

众多的教育方式中,以文化人仍然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作文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一种字词教学的延伸,更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的理智与情感最直观而雄辩的方式。从传统上说,无论汉代的贤良方正还是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几乎都是一篇文章定终身,这种选才方式是中国所仅有的,虽然后来英国的文官考试也学中国,但远没有中国彻底。我们现在实行的课堂教学和标准化考试制度学自西方,它对于人才的快速、批量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此把作文教育缩减为各种课程教育中的一小部分,以致出现了很多数理化拔尖的人才不会写几百字的作文、可以说满口流利英语却无法把母语写得文从字顺的状况,这是教育上的一种偏颇。有人呼吁,不仅要提高语文分数在高考总分中的占比,还要大力提高作文分数在语文总分中的占比,这并非全无道理。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考,作文总分占比就远超现在,如今的高考制度中,语文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比例明显偏低。 

那为什么作文教育如此重要呢? 

我们先抛开那些大道理,仅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讲,作文是他们认识自我的最佳方式。 

学生的自我还在成长和变化之中,许多潜藏的心灵暗角,他们自己也未必全知,在众多表达自我、理解自我的方式之中,写作是最深入、最富情采的方式。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而贴近生活其实就是贴近自我;我们称赞一篇作文写得好,其实就是称赞这篇作文中有作者独特的发现和感受。如何发现生活的美,如何正确地看待人生和世界,如何不落俗套地思考问题,这些都有赖于自我的建立。

即便是相同的作文题目,也要学习找寻属于自己的角度,有不同于别人的表达,这就是创造精神的培养。其他一些科目的教育,比如数学、物理、化学,都是寻找公共答案,是印证已有的真理的科学,而作文最需警觉的恰恰是公共表达,它不是求同,而是求异,是重在表达个人的见解。你所看到的事物、表达的见解越特殊,越有说服力,这篇作文的价值就越大。 

没有现成的结论可用,不能照抄已有的表述,又要完成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记述,完成对一个问题的思索,那就要开动自己的想象力,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心感受,并善于捕捉和定格自己心灵世界里的秘密。这样的思维训练,是精神成人的过程,也是人类思想丰富性的具体表现。人类是一个个复杂的个体,智慧的边界、人性的可能性、灵魂的深度,人类还远没有穷尽,还一直在探索之中,假若每一个人都贡献智慧、提供创见,都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以丰富人类经验的库存,人类的精神探索就不会停止。

不少人担忧,中国现在的一些孩子个性不足,创造力相对匮乏,他们困于各种考试而不敢有冒险精神,这或许是一种现实,毕竟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求稳是多数人的心理选择。要改变这种境况,作文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批判意识,才能更好地培育出一个个有创新精神的自我。 

而且,由作文而有的语言训练,也是最好的思维训练。 

你观察到了,感受到了,也想把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表达出来,但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找寻到最佳的表达方式,是一个难题。既要遵从文体规范,又要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还要在文采上有风格、有特点,这种语言驾驭能力、文体驾驭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人带到一个虚拟与想象的世界,一个纯逻辑与思辨的世界,通过思想来实现一种精神遨游,这种对语言创生能力的思维训练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语言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语言的创造力是民族活力的体现,如何让一代又一代学子对民族语言保持浓厚的兴趣,并熟练掌握运用这种语言的能力,既是作文训练的意义,也是教育的重大责任之所在。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

(根据南方都市报记者董晓妍、实习生马欣瑞2021年6月7日的采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