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新闻资讯 >
  3. 本会动态

大运河文化教育联盟在京成立

发布日期:2019-06-17  点击量: 2686

微信图片_20190401095714.jpg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里程碑,开发大运河文化教育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铸魂树人的伟大工程,也是大运河沿线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329日,大运河文化教育联盟在春天的大运河畔——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成立,并召开了首届论坛。白烨、吴思敬、王土荣、厉复东、王世龙、蒋成峰、张泽、何郁、张树伟、王荣伟、孟洪峰、李晨松、王岱、高超、杨玉春、谢晨、李王萍、袁宗强、房晓辉、陈丹阳等专家领导、常务理事、理事以及联盟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沿线地区的文化根脉。2014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申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前,在“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形势下,学校面临着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而对于运河沿线文化、教育机构来说,开发运河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既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又是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运河文化的精髓,为新时代的文明建设服务,为各地的学校教育服务,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牵头,由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江苏省苏州中学、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等历史文化名校,共同倡议发起组建“大运河文化教育联盟”,共同开发大运河文化教育资源,打通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通道。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校园文学委员会会长吴思敬为“大运河文化教育联盟”成立揭牌,并为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授牌。

白烨认为,大运河文化教育联盟的成立恰逢其时,大有可为。联盟只是一个起点,以文学艺术手段探索大运河文化,开发大运河文化教育资源,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出很多成果,对培养未来人才会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

吴思敬指出,大运河文化教育联盟的成立非常有意义。通过教育的文化挖掘,对于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爱国情怀,立德树人,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联盟单位代表就联盟章程、工作计划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们踊跃发言,献计献策。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副校长李晨松介绍了潞河中学在大运河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实践证明,通过运河之线,溯历史文化之源、溯民族精神之源,打通了很多学科,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老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升。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中国大运河蓝皮书》执行主编陈丹阳阐述了运河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的两大人工奇迹就是长城和运河,长城是一撇,运河是一捺,而运河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条线。他以聊城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互联互通为例,说明在校际间开展大运河文化探究实践活动非常必要。山东省济宁第一中学主任房晓辉谈了在新高考改革形势下大运河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新高考,加强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研学是在学中研、在游中研,当务之急建立以大运河文化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文学社指导教师曾惠玲分享了学校围绕运河开展的活动体验。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高级中学主任赵兴旺在发言中,建议组建教研联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校际间的赛课、听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副校长李王萍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围绕“水资源”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她认为,大运河文化超越了语文教育本身,是综合性的教育。联盟学校要联动起来,用活动来推动工作,将运河文化传承下去。

首届论坛的主题是:根据大运河历史文化特点,研究规划“主题线路图”,各联盟学校互动交流,合作共享,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课程建设,形成大运河文化教育特色。

论坛由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兼联盟秘书长张泽主持。他表示,大运河文化教育联盟工作要分阶段有重点稳步推进,组建一支热心大运河文化教育的专家团队,提炼一句大运河文化之魂的宣传口号,开发一个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课程,立项一个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课题,组织一个大运河文化研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个大运河题材征文比赛,征集一个大运河题材剧本,出版一本大运河题材书画摄影集,建立一个大运河文化联盟宣传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打造大运河文化教育体系,为学生成长增添新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