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文学教育 >
  3. 课堂实践

钱艳:文学社团活动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激发——以“《赤壁赋》中的箫声”为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责编 | 闻道 发布日期:2020-07-27  点击量: 2644

钱艳(中国音乐学院附中)

摘要: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仅靠语文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语文实践最好的途径与方法是文学社团活动。

笔者在创办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海潮文学社,与“海潮”共同成长的六年时间里,深刻地认识到音乐院校附中的语文教学必须与文学社团活动相结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以学生的专业需求为引擎,开展综合性文学社团活动,才能使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的理念得到有效乃至高效的落实。笔者以文学社团活动“《赤壁赋》中的箫声”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文学社团活动激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学社团  核心素养  赤壁赋  

 

《赤壁赋》是现行多版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传统的语文课堂解读多是千篇一律的翻译、字词积累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如何使《赤壁赋》完全发挥出其作为经典名篇的典范作用,为音乐院校附中这些未来的音乐艺术家们打下人生的思想基底,给予他们丰醇的人文滋养呢?笔者以社团活动“《赤壁赋》中的箫声”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文学社团活动激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活动准备

1.活动意义

《赤壁赋》虽然描写洞箫音乐的只有两句话,但《古文笔法百篇》中说:“以文法论,纯得吹箫一段生波,下乃发出如许妙理。”《古文观止》更是指出:“欲写受用现前无边风月,却借吹洞箫者发出一段悲感,然后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风月不死,先生不亡也”。可见,箫声是帮助我们深入解读《赤壁赋》的一把钥匙。

“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如火如荼,其中一个环节是“即兴演奏”,要求选手即兴创作一段与所给诗词内容意境相通、音韵相合的音乐。选手们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一是对古典诗文的深入鉴赏力不够;其次是没有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2.布置活动

学生自行分组,为《赤壁赋》中的箫声谱曲或者寻找合适的曲谱,模拟当时的场景演奏,并运用鉴赏性的语言对本组的表演加以阐释。进而思考、探讨《赤壁赋》中的“客”为何吹箫?箫声在《赤壁赋》的情感表达和赋体结构上有何作用?

3.阅读准备

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乐记·魏文侯》

选读:宋·苏轼《东坡易传》、西汉·王褒《洞箫赋》

二、活动过程

1.分组配乐并阐述

A组选取演奏的是张维良《天幻箫音》中的《寞(Lonely)》。

学生阐述:《寞(Lonely)》选自《天幻箫音》,乐曲跟曲目名一样颇富哲学意蕴。这个曲子的旋律低沉呜咽,仿佛吹箫者站在尘世的边缘,在那静夜里临风而立,隔着赤壁、隔着江水,寂寞地倾吐心中的苦闷。那些洞箫的气震音似默默无语的凝视,又似思绪万千的冥想,将“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的孤寂苍凉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种乐器都有它的乐性,箫声总寄托着演奏者的无限愁绪。王褒的《洞箫赋》就写到:制箫之竹生长于奇、险、苦、悲的环境中,肌体禀受的自然之气与所承载的自然之道都有悲苦的特质。音质上,洞箫的低音区发音深沉、音色幽静,吹奏时每个音所占节拍较长,这种低沉悠长之声与人低声啜泣相似,与苏轼的心情相似,深沉、哀怨,愤感等复杂情绪从肺底震荡而出,苍远深沉。

B组女声独唱,箫和钢琴即兴配乐。

学生阐述:皓月当空白露横江,清风吹拂微波不兴,水天一色……这幅秋江月夜泛舟图静谧超尘得近乎于凝固。作者赏月抒怀,饮酒诵诗,扣舷而歌。此情此景,萦绕我们心头的始终是那凄美、朦胧、如烟似幻。如此美景,只有女声的柔美悠扬、低回婉转才能完美展现。

而且,写箫的名句,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李白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说明箫一般都和女性有关,而且最适合在月夜演奏,在静谧的月色中箫声能传得很远,让人慢慢的回味、细细地欣赏。

C组原创作曲加男声独唱,乐器也是箫和钢琴。

学生阐述:我们认为“箫和女性有关”过于片面,对《赤壁赋》的理解过于肤浅和泛化。无论当时的“客”是苏轼另一面的自己,还是朋友杨世昌,都不可能是一位女性。古代的侠客总是“一萧一剑走江湖”,用剑行侠仗义,用箫排遣忧愁。所以,我们认为,扣舷而歌的一定是男性。

作曲思路是:景色怡人,宛如仙境,钢琴作为前奏描写了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的泛舟场景。此时,有人因景抒情,应声吟唱。洞箫进入,节奏瞬间变快,使音乐渐渐推向高处,描写出清冷的江水与天际相连,一叶扁舟在茫无边际的江水飘荡。第三段转为A宫调式,洞箫与男声的音色及音区形成对比,使音乐到达高潮,虽然曲调为明朗的A宫调式,但却从偏音清角为第一个和声,渲染了对人世沧桑,世态炎凉的无奈之情。尾声,洞箫与男声呼应,曲调渐渐平静下来,最后一个和弦转为明朗的大三和弦,表达了对人生的短暂而哀叹,却又怀着希望而努力前行,全曲结束。


 图片1.png

图片2.png

(部分谱例)

D组即兴配乐箫独奏。

学生阐述:《乐记》中写到“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意思是:竹管音域宽广能使人心凝合团结,因此,君子听到竽、笙、箫、管之声,就会思念爱民之臣。君子听乐并不只是听铿锵悦耳的曲调,而是在选择与自己心志相合的东西。

因此,我们认为《赤壁赋》中的音乐是且只能是洞箫独奏!只有萧声既能传递出苏轼被贬谪的悲凉和壮志难酬的无奈,又能表达苏轼想象君主在思念自己。《苏东坡传》写到,宋神宗很欣赏苏轼才华,只因奸臣陷害才被贬官。后来宋神宗在奸臣的鼓动下,匆忙对西夏用兵,结果大败。参加作战的张舜民来到黄州看望苏轼,把这些情况告诉了他,并透露宋神宗有重新起用他的想法。由此可见,这篇赋表面是写夜游赤壁,其深层意蕴是通过洞箫声来表达自己是爱民之臣,对君王的牵挂。

E组是原创作曲加男声独唱,选用的乐器是箫和古琴。

学生阐述:我们选用箫和古琴。钢琴虽然音域宽广音色甜美醇正,但钢的琴和竹的箫搭配,音质上互有冲撞。而且,钢琴是西洋乐器,用于给宋代的词赋配乐总觉得格格不入。

古琴是我们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性乐器,琴箫合奏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绝配。从音乐本身来说,七弦琴这个弹拨乐器,与六孔箫这种歌唱性的乐器,其搭配可谓天作之合,二者音色都清雅脱俗、内敛优美,正合苏轼高尚的情操。抚琴弄箫不仅是自娱,更是以示不群,也特别符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苏子心意。

我们认为,比起孤芳自赏的箫独奏,琴箫合奏更多了一份惺惺相惜。君子相交,不是市井间声色犬马的酒肉之交,也不是官场中现实利益的交换,而是对人生理想的共同追求,琴箫合奏更能使“君子之交”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用琴箫合奏这种形式,来体现身处困顿的苏轼和朋友杨世昌之间真挚脱俗的友谊。

 图片3.png(部分谱例)

三、师生总结

《赤壁赋》中,苏轼高明地找到洞箫这一表现形式来表现他细腻入微的情感。客的箫声,就是苏轼的心声,箫声使这篇文赋转承开合自然无痕。感由箫中生,理从箫中来,以箫生情感,飘逸灵动,营造悲美的意境;以萧生波澜,由乐转悲,吐露壮志难酬的幽怨;以箫为媒介,走进内心,开启阐述哲理的序曲。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箫声不仅如一般洞箫的幽咽,我们更要看到苏轼笔下洞箫的独一无二。怎样的音乐会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跳起舞呢?苏轼所著《东坡易传》中有云:“乾之所以取龙者,以其能飞能潜也。飞者其正也,不能其正而能潜,非天下之至健,其孰能之?”真龙,能伸能屈,如不是大道昭昭便安然屈身,一旦大道显现,一飞冲天。此时的苏轼是否就是他笔下的潜龙呢?咱们手舞长龙都是在喜庆的节日,能够使蛟龙起舞的应该是喜庆欢快的音乐。此时的箫音如不洒脱旷达又怎能使潜龙起舞?因此,此时苏轼的感情是低沉和昂扬相互交织的,箫声应是悲而不沉哀而不伤,充溢着一种力量的,主旋律悲凉孤寂,但不乏洒脱旷达的潇洒以及对明君的牵挂与希望。

语文课标修订组组长王宁教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实践证明,语言实践最好的途径与方法就是文学社团活动。只有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以学生的专业需求为引擎,寻找学生专业特长和语文学习之间的纽带,利用艺术学校独有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文学社团活动,设计多元、富有创意的语文活动,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使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的理念真正得到有效乃至高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王宁:《语文教育与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