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文学教育 >
  3. 理论探索

迟志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语文阅读课中的实践策略

来源:中国校园文学网 | 责编 | 闻道 发布日期:2020-07-27  点击量: 6187

迟志强(浙江省嘉善中学)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  交流  新阅读课  实践策略

内容摘要:在常规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概念,提高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分享与交流的能力。开展整本书阅读作品分享会活动,探索由个体精读向多媒介阅读等读书形式的转变;以片段化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作为基础,让文学阅读与图像、音频视频,影视阅读、影视赏析相结合。充分利用博物馆、名人故居等进行第二课堂研学实践教学。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则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则是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学段的学习内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1]已有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进行研究与实践。如程载国、褚树荣、顾乐波、曹勇军等老师都在他们的论文或主持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大力探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个任务群在现实中的操作与实践以及实践中该注意的问题。但各位名师大家在文中提出的方法理论色彩过于浓厚,专业术语较多,想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参考困难较多。

那么,本篇文章笔者想立足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在常规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概念,让大部分学生有所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对文本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愿望。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媒介认知素养,重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与以往截然不同。网络、数码、移动通讯工具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在今天,只要打开手机你就会发现,手机里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文本特别丰富,不仅有文字、图像、还有各种音频,视频,还有各种现场直播与互动。作为接受端的用户可以在不同媒介之间转换,不断切换,使信息阅读更加简洁、高效。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和表达方式,与我们习惯的纸质媒介的文字表达有很大不同。所以,语文老师要充分的认识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这个任务群的重点指向是“阅读”与“交流”。要求我们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辨识媒体立场,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我们要了解各种媒介的特点,运用多种媒介有效的表达和交流。[2]

语文老师要认识到各种媒介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新资源,对新媒介要包容、接纳、拥抱。 信息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每天被巨量的信息包围,传统的纸质媒介早已经不是我们阅读、获取信息的有限来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在这个自媒体时代,老师要积极吸取新鲜事物,自觉尝试用多种手段来丰富阅读课堂的教学,这样才会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关注度与积极性。

二、以片段化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作为基础,让文学阅读与图像、音频视频,影视阅读、影视赏析相结合。

由于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所以这个就使得影视成为跨媒介的首选。我们可以结合影视和原作进行跨界比较,可以搜集不同媒体的声音整体认识相关作家和作品,尤其是对文本中出现的人物进行细致的跨界比较,影视剧中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和你在文学作品中读到的文字形象是否一致?哪个更好?如《林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本,可以结合电视剧《红楼梦》(87版)和《新红楼梦》(李少红版)进行观赏比较。文本里的描写的王熙凤和电视剧里邓婕扮演的王熙凤形象是否符合你头脑里想象的王熙凤形象?两个不同版本的电视剧《红楼梦》里塑造的王熙凤哪个更加符合原著?一维的文字与二维的影视,影视与影视之间都能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如苏教版的《祝福》《边城》《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选修课本《论语》可以结合电影《孔子》(周润发版)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

也可以在班级设立一个专门交流名家名作的QQ群、微信群或者平台结合影视作品来讨论。

三、充分利用博物馆、名人故居等进行第二课堂研学实践教学。

教师对阅读的短视思想与行为,给学生带来很不好的影响。也使得学生认为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是浪费时间,使原本就对阅读兴趣不大的同学更加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学生长期生活在“知识积累、做阅读题、考试”三位一体往复循环的怪圈里,导致他们思考与阅读能力钝化、固化、模式化,共同走向雷同与平庸。其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走出课本,或者说开展“带着课本去旅行”的研学活动。

在教授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语言的演变》《汉字王国中的“人”》还有《汉语知识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等篇章和教材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跨媒介来让这种比较枯燥无味的教材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我们可以走进各个博物馆(尤其是文字博物馆),在大多数博物馆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文物上文字对我们学习的有关汉语言文字发展方面的文章教材进行现场教学(可以事先和博物馆讲解员进行沟通),一个个古字,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苍白枯燥的语言文字也变得形象感人了,学生对文字的认识会更加直观可感。

充分利用身边的可供教学资源。江浙一带历代文人墨客众多,文化名人古迹分布密集。如学习鲁迅(绍兴)、周作人(绍兴)、金庸(海宁)、徐志摩(海宁)、矛盾(桐乡)、艾青(金华)、王国维(海宁)、郁达夫(富阳)、夏衍(杭州)、戴望舒(杭州)、穆旦(海宁)等这些作家的作品时,可以就近原则,组织学生开展游学活动,参观名人故居,结合作家生平和文学作品,对其文学创作和人物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能更加全面透彻的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时代风貌和人物气质。

四、将VR技术引进课堂。

古文字的教学和古诗词的教学还可以结合时下比较流行的。VR技术中文的意思就是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能够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其实体行为的仿真系统能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在阅读课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支持学习环境创设、支持语言学习、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全方位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实现身心感受的联结,增强学习者的感受力,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体验、创设心理沉浸感、实现情境学习和知识迁移等方面的优势。[3]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早在2017年重庆二十九中就已经将VR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当中。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用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带来创新阅读方式。运用VR技术对诗歌意境还原,引导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而进入到诗词创设的意境,既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又打开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五、开展整本书阅读作品分享会活动,探索由个体精读向多媒介阅读等读书形式的转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重视学生的单篇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忽视整本书阅读的训练。在平时有限的上课和课下时间,给学生留的阅读作业还是以单篇的文本阅读练习为主,重视对单篇文本阅读思维、答题思维、答题模式、答题规范方面的培养,目光现实,不注重学生阅读书目数量上的积累与基本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追求短平快,追求更多的题目训练,一切向分数看齐。

鉴于此,有必要在阅读课中开展以项目学习为实施手段,以整本书阅读为主题,以多媒介表达为成果形式的新型阅读课。在实践中,可以在班级或者文学社团中开展“阅读分享会”活动。如阅读余华《活着》这部小说,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准备。先是召开准备会,选出社团中阅读积极分子组建分享团队。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展开专题阅读,重新探讨《活着》的主题、思想、人物、手法、风格、重点篇章,理解的难点。选定分享会的主持人,准备好活动的策划案,大家根据分工,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完成时间节点,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撰写自己的文稿。在分享会上,可按照这个流程进行:主持人介绍活动(介绍余华、作品特点、国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演唱歌曲《怒放的生命》+有感福贵——分角色朗读(片段)+对话家珍、凤霞、有庆——情景剧《福贵》+如何看待命运——对话“怎么活”——辩论:人应该安于天命vs我的命运我做主——老师点评。活动结束,安排学生撰写新闻稿件在校内外各种平台发布,向同学征集观后感以及本书的读后感,参与同学撰写读书分享会活动的反思报告,最终,可以把本次活动收集到各种资料汇编成册,作为进一步开展读书分享会的学习资源。

具体说来,“阅读分享会”流程模板,如图表:

1595833908(1).png 

附:               “阅读分享会”的具体实施细节模板

1595833971(1).png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语文老师利用自身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正确而又理性的汲取、解读、判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得学生有积极的学习热情,勇于接受、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有新创意、新思维。老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师生教学相长,互学互助,打破传统,突破固化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总之,通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使语文阅读课更加符合学生身心的特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愉悦也更高效。克服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不足,确保学习目标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语文建设》(北京),曹永军.用跨媒介搜索名著阅读新的打开方式 2018.10.12—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