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寄语〗
三十载光华岁月,红帆人潇洒驰骋。文学是自由纵横的思想,是丰富厚实的精神,是指点江山的激情,是跳跃流动的灵感。文学是一粒种子,是一场春雨,一匹骏马。愿学子们能在它的引领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拥有更独特的视角,培养更坚定澄澈的品质,给校园文化带来一片繁花似锦的勃勃生机。
——浙江省萧山中学校长周斌
〖社团介绍〗
浙江省萧山中学红帆文学社成立于1986年。它有着灿烂的荣光,曾被誉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示范单位”“首届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等;社刊《红帆》发行至148期,以其形质俱美被评为“首届全国中小学最佳社团刊”“全国中学生文学社示范社刊”等;红帆公众号自2018年创立以来,已发布170余篇文章;红帆学子在各大重量级赛事中脱颖而出,在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中屡获佳绩。在文学的胜景中,红帆会向更浩瀚的远方前行。
〖指导教师〗
赵凌云,浙江省萧山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全国中语会校园文学指导教师“春晖”(杰出)奖、全国校园文学社模范指导老师、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辅导金奖、杭州市品读书香优秀指导老师等多项荣誉;在阅读写作探究方面,为多个省、市级立项课题的负责人,撰写的论文曾在中国教育学会论文、中国科学研究协会论文、全国语文报刊协会反思大赛、杭州市中语会论文等评比中获一等奖;搭建第二课堂,负责“萧中红帆文学社”微信公众号的发行。
〖社员佳作〗
接 口
■蔡欣瑶(浙江省萧山中学高三)
“你是一个能与时间对话的人。”他们对着从冬眠舱里被扶起来的我这样说。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们沉默地望了我一眼后便匆匆离去,剩我一个人在这曾经熟悉的地方,随意游走。
一百年了,那棵老柏在没有了PM2.5的浓郁的天蓝中显得越发沉郁,当年新造的建筑如同被封存了,远远的,望不出陈旧的痕迹。我活动着腿脚走向大门,周围只是静,我曾任教的地方——“特殊教育学校”那几个字被擦得锃亮锃亮的,反射着历史独有的深沉,明亮而不刺眼,熟悉又陌生。
静,不同以往的静。我的到来似乎踏碎了什么,只听得有人低声哧哧地笑着:“又来了一个。”我在教学楼徘徊着,猛然间对上了一双熟悉的充满灵气的眼睛,他戏谑地一瞥,匆匆低下头去,适宜的灯光勾勒出嘴角那毫不掩饰的嘲讽的笑。
我愣住了。这绝不是聋哑孩子的学校!我不相信他们的“特殊”已经升级为随时散发出一股令人恐惧的力量,莫非这是百年后新的时代病?
无声的走廊,有光影在上面轮番演戏,给人一种具体又空灵的质感。我冲下最后一级台阶,所有的脚步声都被追逐的力量吞噬了。
那几个字执着地张望着,傲慢而强大,泛着金属独有的光泽,我伸出手—寸寸地抚摸,冰冷的触感像电流一样从“特殊”一方缓缓地淌过来,无声地提醒我去注意校门旁那块新增的玻璃板,轻轻地点击上方显示的“校园简介”,信息便蜂拥而至:
“……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让预估人的未来、用数据评定人的综合能力成为可能,我们借助智能网络,给每一个孩子一个准确的数据,让教育资源等能被有效利用。在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其数值均低于或严重低于正常水平。我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权利,用BCI(脑机接口)技术向记忆区直接输送知识,以提高其知识容量……在人工智能足以完成一切的时代里,人际交往将会显得愈发重要……”
人的天赋可以用数据加以衡量?人类无限的潜力将交给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来挖掘开发?
我从这头走到那头,从那头走到这头,天空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干净得让人无从想象“烟雨迷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巨大的天蓝包裹着一切,如同教室里孩子的眼睛,戏谑背后是足以吞噬一切的空洞。
他们闭着眼睛,一根细线连着太阳穴和桌上的设备,几千年来杏坛讲学的职业被堂而皇之地取代了,无数的文字拼接而成的智慧浓缩成一个个数据,流入那个固定的接口。
窗边的女孩目光闪了闪,似乎在消化那堆填充进去的丰富而干瘪的知识。
“毕业后你打算去干嘛?”
“不知道。”
也许没有人这样问过她,这一切早已失去意义。她低下头,将我隔离在他们的世界之外。那里浩渺无边,孤独的刀锋割钝了鲜活的存在,只有流畅的输入和被操作的麻木互相扣押着,她的“无为而治”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表征。
静。时间给我披上了一件“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沧桑外衣,我无法对话。
曾经,我们用清澈明媚的目光接通彼此的灵魂,我领着他们在晨晖和夕阳里自由地漫跑,尽情地丈量着诗和远方;而今,AI取代了我的位置,大家握着线头,义无反顾地跳入一个叫作“智能”的无底洞穴,向着未知的神秘维度狂奔。
接口,它在哪里?
万顷波中得自由
——读沈复《浮生六记》有感
■沈家怡(浙江省萧山中学高三)
后人出版《浮生六记》,序中写道:“今日的我们,拥有了可以记录光影的高新技术,然而在直白的镜头前,却很难寻味那些含蓄的人生蕴味。”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一书中展现给后人的,正是这样一种“含蓄的人生蕴味”。它来源于简单的生活,却让平淡的生活也变得妙趣横生;它俯拾即是、无处不在,许多人试图用一面污浊的放大镜来寻找它却迟迟不得,此等蕴味只青睐那些逍遥于名利场外的性情中人。
爱生活的读者大概都会很欣赏沈复夫妇。同样的柴米油盐,他们却过出了不一样的闲情雅致。将食盒制成墨梅形状、将竹帘裁半制成栏杆,生活起居处处都是古人的诗意与雅致;平日只消琴棋书画、煮酒烹茶,颇像是苏东坡吟出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境,似乎是“出世”追求之中很高的境界了。
读着这些文词,人们大概也开始幻想那归隐山林、梅妻鹤子的生活了。可是苟且一直盘踞在眼前。想要归隐山林不问世事,首先要学会的是砍斫薪木来烧火,也许还要学着招待野猪和鸱鸮的来访。三白夫妇的闲情逸致,亦是道不清的坎坷和惆怅。仕途不顺,生活拮据。梅花小盒的本意是为了节约吃食,竹帘为栏的妙处在于省了铜钱——在解决温饱问题的不经意间让日子富有趣味,全归功于一点乐观的生活态度。日子过不下去了,就买些书画来换钱;友人到访无酒招待,妻子便当了发钗去沽酒;屋子破旧也无妨,只要屋外有美景就称心。哲人讲“生活的智慧”,在糟糕的情境里,万事都比最坏的好一些,那便是万事胜意。无不是智者说法。
古人讲“一种闲情,隔世可见”,今人笑称“古人闲情,隔世不见”,倒是引人思量。沈复夫妇生活里的趣味,颇像是苏轼词中的“清欢”,只是正像林清玄所写,“清欢越来越难寻了。”现代人的生活很油腻,汲汲于名利的日子里真正的趣味被视而不见;现代人的生活很忙碌,来不及像泰戈尔一样采下一朵自然赠与的小花。他们空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在名利场上醉生梦死、醉死梦生,活了一日,重复了一辈子。名利驱使下的人类,像极了幕布后的提线木偶,被无数的丝线牵着,演一场至死方休的闹剧。人类掉入了名和利的彀中,于是人世成了傀儡麇集的渊薮。
并不否认儒家积极入世之道,只是当世事纷繁杂乱之时,世人更需要认清沈复所言“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的道理。《菜根谭》中有名句:“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大致意思是人在宁静、闲暇、淡泊明志的时候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乐趣。不断的忙碌过后,哪怕是刻意地让自己闲暇片刻,也应该停下来看一看身边俯拾即是的良辰和美景。而内心固守一份淡泊和宁静的人,即使是在最困苦的境遇里,亦能“诗酒猖狂”“拾翠寻芳”,把索然无味的日子也描绘得异彩纷呈。
《渔父》中有“万顷波中得自由”一联,是我极喜欢的句子。也许人生就像一条长河,每个人都棹舟而游。有的人寻求惊险与挑战,于是渴望逆流而上、弄潮而居,结果稍不留神便被浪头打落水中。唯有那些在船上饮酒赋诗、乐享美景的人,方能倚仗春风,于万顷波中得自由。
勿让诗和远方奴役心灵
■娄书杰(浙江省萧山中学高三)
藩篱之外,似有诗和远方,放浪形骸,欣欣然不可自胜。然而,面对藩篱之内一双双渴求解脱束缚的眼睛,我想说:“诗和远方,法其襟怀即可,法其散漫,法其虚无,无益也。”
诗意而无拘束的生活,当然值得向往,若真能超然物外,固然可喜甚至可敬。但是,很多人谈诗和远方,只是把它们当做一个疗愈疲累身心的世外桃源,人遇挫折,自觉或不自觉地潜入其中,与不满现实得以短暂隔离,这的确是自我照顾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在那里整理好心灵,重回人间,以更好的姿态面对生活。如此说来,拥有世界远方似乎是件好事,但他并不能成为我们逃避不如意的挡箭牌,屡屡使用,频频逃遁,则有可能养成退缩的习惯,当他反客为主,就会变质成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幻想与现实进一步割裂,只会带来更多的空虚与迷茫,古人于官场失意,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再简单不过,但大部分人都只有生前所谓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沉湎于虚无缥缈的诗和远方,是饮鸩止渴,是飞蛾扑火,贪恋温存,重蹈覆辙,逃避并不能消除矛盾,只是推迟其爆发的时间,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可就算推迟得再久,也终究有面对的一天,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现实,逃避的太久,在你亲手撕开承担不住理想的梦,戳破追逐的泡沫,面对灰白的现实时如大水崩沙,利刃破竹,不堪一击,此即所谓读不懂的诗和到不了的远方。
此外,在我们谈情怀之时,恐怕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抛开柴米油盐的羁绊、生理和心灵对物质的诉求,一心追逐诗和远方。情怀有情怀的高雅,“鸡毛”也有“鸡毛”的充实。所谓苟且,不一定指小惠小利,也可以是一种生活中你不得不肩负的家国责任,这又何尝不任重道远?现在的年轻一代都背负着家庭的压力,如果你为了诗和远方将手上的重难点一把拍在老师的桌上:老子不做了。你倒是爽了,但这无疑是对你自己和身边至亲之人的不负责任。正如小仲马所说“忘却一种我供养不起的幸福”,“忘却”不代表放弃,而是暂时放下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着眼当下,从生活琐碎的日常中寻找生活的真谛,融于心间,获得真正诗和远方的核心:持一颗平和之心,正如诗情无限的禅宗却讲求参禅的唯一途径即是吃饭睡觉,过度看中理想,弃现实于不顾,不但难以臻至自由,反而更可能自我限制,心为形役,为灵魂束上更多的枷锁。真正的诗和远方,未免不是怀着平常心,疏解自身苦闷。
当然,我们也应使独具一格的情怀为现实服务。张潮的“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未剑不能消也”,说的是真正有情怀的人,当仗剑而行,勇于将情怀实践为动力。所谓诗和远方,也是建立在苟且之上的,即使是寄寓着无限情怀的变革运动,背后也必然牵连着许多现实考量。再美妙的情怀构想,最终也只能以百姓的保暖问题为落脚点和出发点。贪图个人享乐的人,所见当然只有一屋鸡毛蒜皮。而“诗和远方”,不仅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共同去追寻建立在普世价值基础之上的和谐现实。孰轻孰重,调整角度和心态,提升眼界和胆识,也许真实世界才是切合自己理想的奋斗方向。
如果不是咸鱼,诗和远方是要的,但更应注重当下,苟也要苟出不一样的风采,幸福不应被视为一个奇妙的例外,而应被视为一种常态,一种任何正确生活的自然条件。之所以渴望“诗和远方”,可能只是我们尚未找准现世正确生活的心境。在沙漠中间生活和创造,未免不是你苦苦追寻的彼岸。
执理性之镜,照多元之路
■陈睿柯(浙江省萧山中学高三)
风靡全网的“打赏”,赏的是自由的片刻欢愉还是猎奇的狂热快感?风生水起的背后,是草根文化的胜利,还是无厘头的群体性闹剧?在这场潮流面前,我认为,要执理性之镜,照多元之路。
有网友戏言打赏“赏的不是钱而是心情”,此言有理。“打赏”形同点赞,只不过内容从虚拟支持变成了有价的金钱。它能折射出人欣赏美、享受美并表达赞誉的文化自觉,更是对创作者的尊重。高度多元化的自媒体选项,用堪称微薄的回报充盈着人的精神家园。放眼通俗文化,大小戏班、茶馆说书人、走街串巷的艺人,都是打赏形态的直接受益者。创作者人生的呼声,在受众群中激起阵阵涟漪,从而实现了情感共鸣。
对这种多元化自媒体的“打赏”,与其说是草根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娱乐平民化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创造与欣赏的权利不受文化素养、经济水平限制,意味着原创者的尊严与自由,更代表了文化市场的包容与鼓励。“打赏”作为信息化社会与相对灵活的网络文艺的产物,在带来“庶民的胜利”这一盛况的同时,更有望成为助推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的燎原之火。
然而,泛而无实的多元、一掷千金的“打赏”,都在把这股潮流推向一场无理性的狂欢。金钱的入股让点赞之实变成了吞噬理智的利益链。为满足扭曲的虚假优越感,短短一年之内,因“打赏”挪用公款身败名裂者有之,处心积虑伤妻骗保者有之,一言不合弑父母者有之,真称得上“千金一笑”了。人逐渐丧失道德自制,成为畸形快感腐化下用金钱为混乱加码、用疯狂为底限下注的过热执行器,最终也必将被自己一手造成的低俗口味病态心理所反噬。浅薄空洞的低级趣味纷至沓来,使人失去了看清本质的眼力与仰望星空的意愿,沉溺于这场燃烧大脑腐蚀理性的伪盛宴真闹剧。群体无意识的泛滥,又会反过来误导娱乐方向,使之走上苍白空虚的文化歧路。供应方在利益驱动下无所不为一度刷新围观群众三观,歪曲真相捕风捉影也好,蔑视伦理大伤风化也罢,注定令文艺尊严荡然无存的风暴过处,又何谈文化的多元繁荣?
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泛娱乐化浪潮的出现使轻松猎奇的戏剧化滥情逐步登上“草根大舞台”,取代了思考的必要,削弱着真知灼见的力量;诱惑与欺骗泛滥,整个社会沸腾着干涩的铜臭气。不久前有小学生在谈理想时说“长大后要当网红”,因为“挣钱多”,无疑折射出今人之思想受“打赏”之负面色彩渐染毒害,已病入膏肓。意识被娱乐裹挟,混乱中蒙尘的理性屡遭践踏,互联网也就成了一张环环相扣的利益网。财富与快感流动的代价,则是狂热者们精神家园的失重与灵魂力量的虚脱。
王小波曾说:“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其余全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新兴的多元文化整体上仍无法达到精华的层次,充其量是片刻的欢娱。而如何在多元之路上不受迷惑,则必须高擎理性的“照妖镜”,为真实可感的会心一笑和泛娱乐化的无良废渣划清界限,不要落入“娱乐至死”的陷阱。愿理性之镜始终高悬于社会良知的头顶,照亮文化多元之路的崎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