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人和自然
■于林艳(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题记
世人恃才傲物,试图在对抗和冲突中改造自然。他们双手染满鲜血,将刀刃刺入生养他们的土地,连笑容都无比狰狞。殊不知,伤害与被伤害,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只能一起步入毁灭。
人类发展,得于对自然的敬畏。天地玄黄,星宿列张,上古时期,原始人类怀着虔诚的心,将自己所得甚少的食物,用来祭天,感恩自然为他们提供的衣食;古人早已知道,一草一木“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儒和道的代代相传下,早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集天地之灵气,休养生息。而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久久传承,熔铸中华民族青松之魂。自然,予人万物,养人生气;人,知分寸,懂感恩,构成一种平衡,使如此渺小之物种,得以生存、繁衍、进化。
当蒸汽遮蔽人类猩红的眼睛,当灰暗的天空不见虫鸟,当飞机轰鸣、汽车鸣笛扰乱我们心弦,当一座座工厂啃噬森林,当山火浓烟里的考拉哀嚎、眼里透出无助,当病毒肆虐、民不聊生,我们在抱怨天灾时可曾想过,这一切,归根结底,是自然将自己所受的伤,一件一件还给人类。商人沾沾自喜时,又可曾看到流泪的冰川、蔓延的沙漠、蠢蠢欲动的火山?新冠病毒撕扯华夏大地,人们在家隔离时,熊猫在公路上嬉戏奔跑,野猪在街边闲逛,濒危动物探头探脑走出森林,他们终于回到了故土,从前被人类驱逐的家乡。课本上大肆宣扬的文明,难道就是基于破坏生态吗?真正的文明,是不忘本源,是敬畏生灵,是与生态携手同行,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而由此,可以肯定的是,若人类继续自大下去,历史将倒流五百万年,在地球表面抹去我们的痕迹。唯有敬畏之道,以救人于水火。
如今,人们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全人类的战役,我们要将地球从脏污中解救,我们要赎罪。世界上组织数以万计的环保活动,可这些活动是否真正有效,还值得我们考量。联合国倡议的“地球一小时”赢得了世界的支持和践行,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家家户户都关上灯,点起蜡烛,企图安抚伤痕累累的地球。可电力部门的一项研究表明,随节能技术的发展,一小时的黑暗带来的改变微乎其微,甚至蜡烛释放的温室气体的量都要远远大于电器。人类行动起来,唤醒自己的敬畏之心固然没有错,只是虚浮于表面的行动值得我们斟酌思虑。环保,绝对不是一句铿锵的口号,绝对不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形式,它是一种不言自明的意识,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行动,需要我们长久地践行。
保护自然,中国在行动。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烟囱一座座熄灭、浑浊的河水渐渐清澈,我看到天空变得蔚蓝,眼睛和指尖,栖息着无数跳跃的星辰。有效的治理和坚定的执行,这就是中国能够在环保方面取得成果的重要因素。而中华民族血脉中沉睡已久的天人合一思想,此刻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经济与破坏生态之间并无联系。愿每个人都能怀敬畏之心,重塑人与自然的平衡,还一个明媚跃动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