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学生作品 >
  3. 高中生作品

战疫征文选:新闻自由是灾难最大的救助者(北京 戴毓暄)

发布日期:2020-03-14  点击量: 2081

新闻自由是灾难最大的救助者

█戴毓暄(北京五中通州校区年级高二)

 

2020年武汉成为了全球新闻的焦点。

这些日子坐在家中,看着一篇又一篇新闻报道,无不被普通人滚烫的善良感动。中国人民的全力支持,白衣天使的毅然决然,还有每一位媒体人的奋不顾身。 这一次,我把目光转向报道背后,究竟是什么让千千万万个媒体人选择与安逸告别,扛上摄影机带上采访本,与医护人员并肩一线。

这些“逆行”来到武汉的媒体从业者中,有只是恰巧路过,却决定留下的90后新人记者;有“临危受命”的前新闻主编;也有不畏感染,只怕不在现场的资深前辈敖慕麟,他2017年离开新闻行业,武汉封城当天9:30接到前同事的电话,没有过多的言语,10点便准时出现在直播间,成功完成电话连线。他没有摄影师,没有团队,全程都是一个人拿着手机、自拍杆、耳机,用最简陋的设备完成采访、出镜、直播连线报道,做了两条视像报道,三条音频报道,两次电话连线,还有两次视像连线,当天一直工作到深夜。

赵云飞,CGTN英语记者,原本只预计在武汉停留3至4天的他,在看到新增病患的数据开始极速增加后决定留在这里,看看能为这个城市做些什么。大年三十晚上,他和摄影师制片人在房间里用抗病毒口服液以药代酒,碰了个杯,算是过了个节。因为他知道,他的报道很重要,他们正处在全世界新闻的最中心。 这几天,全世界的目光都放在了中国武汉,新闻界的精英也都聚集于此。

敖慕麟、赵云飞只是无数个媒体人的缩影。他们举起话筒的手写下滚烫的文字,一次次在微博微信中大声疾呼着疫情的进展;他们将对亲人的思念与愧疚极力压抑在心,然后奔赴战场。或许他们,是另一个领域的“白衣天使”。

相比2003年非典,2020年的肺炎让我们有更多的信心战胜,除了科技医疗水平的进步、政府的坦诚公开透明,还有了更多勇敢而优秀的媒体人,他们是士兵,话筒是抢,冲锋陷阵,毫不退缩。媒体人每天凌晨电脑上敲下的一行行滚烫的文字,让我们能安坐家中,全方位掌握疫情咨讯。是他们把一个又一个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从武汉传到全国各地,传播到全世界。

1月28日,一条题目为“记者直播中数度哽咽”的视频上了微博热搜。视频中长江日报记者詹松(武汉人)在直播武汉街头时难过的嘴里反复说着:“我的武汉快点好起来。” 原来记者不是假面武士,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啊,当人在极度高风险和紧张的情况下工作,确实很容易崩溃。但将这种崩溃情绪呈现给观众,是不专业的表现吗? 这个问题我心中的答案是: 不是不专业。观众平日里在电视机前看到的新闻人都是正襟危坐或是面部表情极其严肃的,像这样情绪失控的时刻实在是少之又少。但至少,记者不只是电视民工,为什么非要让人们觉得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正常的呢?大灾大难面前,他们情绪的释放使更多人为之动容。记者传播的,不仅仅是信息,也可以是情感啊。那一刻,詹松不仅是一名记者,更是武汉的孩子,他爱着的母亲生病了,他多么难过!通过摄影机传递出武汉人的呐喊,打动千万人的心,他做到了,这就是记者的魅力,传媒的影响。

大灾大难面前,每每看到这些记者、摄影记者出现在前线的身影,总会热泪盈眶,《新京报》那句话太好:“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啊!”记者是连接普通大众和新闻现场的桥梁。记者或许只是一个传播者的角色,可是记者报道的新闻可以引发舆论,而舆论又与社会相连。记者不单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因为责任,他们永远不会做旁观者。

 向所有在一线辛勤采访的新闻工作者致敬!愿你们平安健康!

(指导老师:钟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