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学生作品 >
  3. 高中生作品

战疫征文选:生于非典,长于新冠(浙江 陈奂然)

浙江 陈奂然 发布日期:2020-03-06  点击量: 4105

生于非典,长于新冠

■陈奂然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西溪校区

 

一切都来得如此突然。

出生在2003年的我,对于17年前的那场大恐慌,一直是懵懵懂懂。大人们的描述里,感染,死亡,白衣天使……然而那一切都是如此的虚无缥缈,遥远得我一度只将其视为一个悲惨的童话。当新冠的疫情迅速袭击了全国各地乃至多个国家时,仿佛一场大梦突然惊醒。

高二开学初,妈妈带回一本《南方人物周刊》。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本杂志,而封面人物上赫然印着“医者钟南山”——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曾经让无数人热泪盈眶的名字,知道他与非典的密切联系。如今回忆,如同隐隐绰绰的暗示,这个名字在17年后再次占据了人们焦灼的目光。

学考后的一次午饭时间,电视第一次播出了有关“武汉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记得整个食堂依旧如常,我也并未将其视作一件大事。那就是极为平常的一天。以高中生浅薄的生物知识,知道病毒的分类都是不寻常的,也从没有人告诉过我,SARS病毒就是冠状病毒。岁月静好,我们享受着考试后的暂时放松,殊不知一场战“疫”即将打响。

一切都来得如此突然。 仿佛昨天还坐在培训班的教室里记着笔记,仿佛昨天还开着玩笑说“非典都不停课,那这次也没希望了”,仿佛昨天还以局外人的身份提醒家住“万家花园”(当时杭州唯一的一例患者所在的社区)的同学带上口罩……在大年三十李兰娟院士所领的135人的医护队伍驰援武汉之前,在朋友圈被一张张“请战书”刷屏之前,在春晚唯一未彩排的节目《爱的桥梁》播出之前,在新加坡航班着陆于萧山机场之前,整个城市依旧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里,而各大医院的医生护士却都已经做好了出战准备——那是后来才知道的事情。 一切都来得如此突然。

这是谁的父亲。那又是谁的儿子。是谁告别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是谁将自己与家人隔离。是谁哭着哀求谁不要离去。是谁忍着痛送谁走向站台。是谁紧紧拽住谁的衣角。是什么人背着什么人递交了申请。是什么人逆着人流挡在什么人身前。是什么人用生命给了什么人希望。是什么人的放弃换来了什么人的平安。 2020年,我17岁。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父母也不是医护人员。当长达17年的大梦惊醒,我却只感到无措。每一天每一天,我关注着疫情的最新消息,我为所有最美逆行者祈祷,我转发同学们为武汉加油的动态,我与父母商量捐款。然而,当我看到全国大小医院发布的“物资告急”信息,当我看到武汉红十字会严重失衡的物资分配方式,当我看到许多患者无法确诊,只能在家中一遍遍的发烧甚至走向死亡……我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2020年,我17岁,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二学生。我不是俄罗斯的浙商商会成员,托旅游团带回两吨的救命物资;我不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创造与疫情赛跑的中国速度;我不是各大院校的校友会一员,为捐赠和运输物资编织起强大的信息网;我不是救疫的医护人员,一次性防护服穿五遍,二十几个小时不眠不休,即便穿着雨衣戴着泳镜,依旧奋战在前线,无论生死…… 我看着。我念着。我总还能做些什么。

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镜,折射出人性的美丑冷暖。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二学生,我为每一个善举感动,甚至感激,对昧着良心发财的人痛恶厌弃。但我似乎给不了任何实质性的援助。液晶显示屏上越来越高、越来越陡的红色折线,带来悲恸的同时,也带来越发沉重透心的无措。 我看着。我想着。我做的不应只是如此。

一条北京大学学生发出的求援信息点醒了我。

2003年,我出生;2020年,我17岁。漫长的岁月里,我总该积累了什么,就像一夜之间突然长大,开始试着更成熟地思考。或许我并不只知道了关于病毒的专业知识,并不只学会了如何正确佩戴和摘取口罩。我可能还懂得了另外的什么,关于怎样学习,怎样为人,怎样以现在学生的身份,为今后可能面临的战斗做更充分的准备。

鲁迅先生在《热风》中这样写:“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想,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一段话。钟南山先生说,他相信以现今中国的国力不会重演03年“非典的悲剧,因为17年间祖国的各方面实力都有了显著提升,而这提升则是来自于各个领域的奋斗者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疫情当下,身为学生的我们没有时间恐慌,我们有的是专注,是勤勉,如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所言,“用成长的足迹踩踏灾难,让不幸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因为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就将成为那些站在危机最前线的人,担起重任,为我们共同的命运而战。

我是一个普通的高二学生,生于非典,长于新冠。经历了这次疫情的洗礼,就像一夜之间突然长大,明白那些所谓的远大理想,其实不过是做一个诚实、严谨、仁德、好学的人,平靖时踏实履职,危难时挺身而出;那些所谓的振奋人心的口号,最后也不过是一句“祖国需要我”,过去,现在,将来。 其实,天花,鼠疫,霍乱……每一次类似的灾难,既铭刻着无数个体的成长,也记录着人类群体意识的飞跃。当人们明白一个个体的疏忽、坚持、无畏和爱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时,也就同样懂得了责任、援助与团结的巨大力量。

“不必等候炬火”,因为当每个人都点亮心中的那盏灯,我们就是自己的火炬,无意间也汇聚成了一片绚烂星光。 新冠战“疫,大概便是一场提前到来的18岁成人礼吧。

指导老师:姚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