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墟之上
■叶紫欣(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高二)
这是一个老人。老人吗?看起来不像。你很难想象照片上这个神色淡然,眼角眉梢染着笑意的医师已逾耄耋,更难想象即使年逾耄耋,他依然在治疗第一线枕戈待旦。你试图从网络的碎片化信息里拼凑出他的模样。早在四十年前旅英求学的辰光,他就为自己定下了一生的信条:“不畏惧权威,讲事实,重依据。” 权威的假话试图粉饰太平的一月,是他第一个,在公众面前揭露了病毒会人传人的事实——原来浮躁时代里,依然有人冲破层层迷雾,执着地告知事件的真相。
你看见他在奔赴武汉的高铁上累到打瞌睡,双眼轻阖,眉目间有挥之不去的郁结。原来他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他挨打也会疼,干活也会累。你遂试想他而立从医,看遍生死的模样。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得以悬壶济天下,他襟褂飘飘,回春妙手尽显灼灼风华。无情只是为己,那是死生一线、枕尸卧骨的疫情逆行者;而之于芸芸众生,他永远怀拳拳关切,揣多情的医者仁心。钟灵毓秀,采菊南山,你如是品咂他的姓名。血脉里泡的是一把潇潇而立的君子骨,他却偏舍了那洒脱来去的侠客风流,肩扛起战士的长枪,去做那拯救暗夜的翩影惊鸿。那是杏林馨香的兰,人间不老的松。
这是一群志愿者。十七年前青黄不接的季节,初出茅庐的他们在非典浪潮中被跌跌撞撞地裹挟而上。科技尚不成熟的二十一世纪初,对未知病毒的恐惧纯靠一腔摸爬滚打的拼劲去克服。所有不眠不休熬到凌晨的接诊,所有夜以继日心照不宣的轮班,所有披星戴月宵衣旰食的试验,他们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终换得天下安稳,百姓开颜。而十七年后,远近相接的烟火声里掺了遍彻千里繁华的哭喊,新春佳节徒余萧瑟凄冷,梦魇的重演大有风头更甚的架势。但是他们不惧。白纸黑字的请愿书,一画不少的签名,那是患难与共的挚友之间的默契:若有战,召必回。他们以请愿作匕,奔赴疫区,自甘舍弃所有,将自己放在刀刃之下,任凭周身要害袒露,只是不悔。那是扶危渡厄的医者担当。
这是一群年轻人。他们的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他们刚刚踏入各自职业的神圣行列,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却猝然撞上这一场不应有他们介入的劫难。 太残忍了吗?或许是吧。扯下人性的脆弱皮囊,把那些肮脏的心鲜血淋漓地捧到他们跟前告诉他们,这就是你需要面对的未来。但他们在风雨中坦荡着飞扬的青春,提早锻出了临危不惧的一身铠甲。他们中有人是医生驿站的发起人之一,免费为医务人员提供住宿的酒店;有人是社区保障车队志愿者,自愿送运载乘客和物资;有人放弃与亲人回家团聚的机会,为社区防护贡献一份热忱;有人推迟婚礼,只为尽自己卫生院院长的绵薄之责。既已手握刀剑,那就准备战斗。疫情防控,青年担当,那是穿梭在疫情一线的年轻人的勇敢宣誓。你把他拖到电脑前一条一条给他看新闻。有人逃离,就有人主动留守;有人放任,就有人主动隔离;有人幸灾乐祸,就有人主动请战;有人大发横财,就有人无私捐献…… 黑暗有多让人咬牙切齿,光明就有多让人热泪盈眶。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如是谈到。而你忽然想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周树人锋芒过甚的笔触曾一度令你如芒在背。如今你忽然明白那笔触背后“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一腔赤诚。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负重者砥砺前行的身姿在时序轮替中始终明晰,那是新时代的更争朝夕不负韶华,是平凡中愈发凸显的英雄本色。
于是废墟之上硝烟尽散,那是万家灯火,是喧嚣人间。
“你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这是他们的使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