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目

A卷:第十九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决赛命题解读来啦
发布日期:2022-05-05

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其承办单位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也是这项大赛的最早发起者。作为具有90多年光荣历史的国家级名牌期刊,又是面向高中生这个准青年群体举办的大赛,必然会有许多面向青年、面向未来的思考。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大赛精心设计写作命题,引领中学生思考,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伟大的复兴梦应树立怎样的理想,肩负怎样的责任。大赛决赛A卷便以此为素材研制了写作命题。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始终对青年人充满了期待。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梁启超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毛泽东说:“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一百年来,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一代代共青团员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如今,面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对青年一代更是寄予厚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你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勇攀科技、艺术的高峰,是营造事业的大厦,抑或是成为一名敬业、友善、诚信的建设者?……为此,如今的你都做了哪些准备?

请以“我准备好了”为题写作。亦可围绕话题主旨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大赛的写作理念是“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风采”,对于这种宏大主题的写作,不能是生搬硬套的口号,也不能只是忆苦思甜的赞歌,而应该立足今天的生活与自己的思考,选择新颖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写出反映这一主题的作品。从思想教育来说,只有生活化、文学化的作品,才能够入脑入心,才是最有感染力、最打动人的。实际上,校园里团组织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都是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关键是我们如何从中发现写作的素材。

这个题目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社会、时代、历史对青年人的期许,题干中引用了孔子、梁启超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习近平的话语,就体现了这一点;另一个是中学生面对社会的期许所做出的选择和准备。对于前者的理解确定了写作的主旨,而对后者的思考则决定了文章的基本题材和主题内容。

几段话虽然都是我们很熟悉的话语,但要做到真正深入的理解和应用也并非容易。具体来看,孔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年长者来说的,让他们认识到年轻人所具有的潜力、学会接受青年人带来的挑战与变革,但对青年人来说,同样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具有超越前人的能力,面对历史的贤者,面对当今的精英,不能只有敬畏和服从,更要勇于超越,只有超越了前人,我们的社会、我们这个世界才能发展、进步。可以超越的地方当然是很多的,尤其重要的是视野、观念、方法方面的超越。

出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这段话,是中学生都能背诵的名言。这段话一方面强调了少年的责任,少年的面貌决定了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另一方面列举了少年应该有的品格:智慧、富有、强健、独立、自由、进步,超越欧洲,雄于地球,这是梁启超对未来中国的期许。而这样的期许显然只能由当时的年轻人、未来时代的主人公来实现,只要每个中国的少年都成为这样的人,那么整个中国当然就是这样的中国。这段话到今天犹未过时,仍然振聋发聩。这些具有永恒价值的大目标,应成为每个青少年成长的“目标”。

而毛泽东、习近平对青少年一代的期望概括起来是:“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强调的是青年人的品德和能力,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选择这些作为写作材料,就是让同学们思考,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作为共青团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有什么样的责任,有什么样的人生,实现怎样的价值。

这个主题可以说是十分宏大的,如何让这个宏大主题得以具体化,成为亲切可感的作文话题呢?

为了便于审题立意,大赛组织者从学生的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了分解,并用设问的形式给出提示:未来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这样的设问已经能够与前面的材料形成呼应了,但考虑到学生在写作时的具体情况,大赛组织者又给出了进一步的提示:学生可以设想自己将来能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方面有所成就,能成为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这都是了不起的大目标;当然目标也可以不那么“大”,只是做一名普通的建设者,过上高质量、美好的生活——这难道不同样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理想吗?重要的是,这同样体现了未来理想社会对每个公民个体的期待:敬业、友善、诚信,做有本领、有担当的建设者,也要过有艺术情调、有烟火气息的生活。这样的理想尽管说不上远大,却非常实在、非常真切,也一定是未来美好社会的基础。——希望通过这样的题目引领中学生在写作中学着写真心话,摒弃空话、套话、假话。

从题目所涉及的写作理念来说,这个题目同样体现了大赛一贯坚持的理念,即写身边生活,从自己所熟悉的对象中寻找写作内容。反过来也可以说,要写好作文,一定要真正深入地观察、体验生活,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丰富的积累、深入的思考,对其历史沿革、人物故事,对相应的文献材料、名言佳句了如指掌、运用自如。——这一点其实也是当今中学生十分缺乏的,多数问题都略知一二,但都不甚了了,导致写文章的时候捉襟见肘。

将作文题目定为“我准备好了”,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选定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以此为参照,来观察、思考自己眼下的生活:如果未来希望成为科学家,那么现在所学的数理化知识就是准备,现在这些学科领域的某些前沿问题就是以后努力探究的方向;如果希望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成为某个榜样人物的样子,同样需要现在就做好准备。

如果不想成名成家,只是想过一种平淡的、高雅的生活,那也得有一定的基础,得接受高等教育,学会跟人打交道,学会欣赏艺术,学会管理自己,以便让自己“有本领、有担当”,有情趣,会生活。但要“准备好”,这个过程可并不简单,写作时一定要将笔墨放在这个方面。

从决赛作品来看,许多选手能扣住命题进行立意写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不错的作品,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抓住“我”是怎么准备的,做了哪些准备,而只是套上一些空泛的材料,甚至不符合描述或论述逻辑,最后牵强点题“我准备好了”。既是考场作文,就必须审好题意,从如何表现题意去布局谋篇,去选择材料。否则,生拉硬扯套上再多看上去很有文采的句段,也掩盖不住写作思维上的缺陷。

大赛获奖作品将陆续通过大赛官网、微信公众号推出,《中学生》杂志将以专辑形式发表,欢迎关注,从中不仅可以领略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采,而且可以感悟到写好作文的秘诀。(大赛组委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