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王世龙著《校园文学与创作》
发布日期:2020-03-26


20130425100515283.jpg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校园文学馆馆长王世龙早在1995年就参与了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文学院) “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中心”的工作,开始了校园文学研究与实践活动,创办了内刊《校园文学导报》。1997年末总结著述了《校园文学与创作》书稿,对校园文学的发展和概念的定义、创作特点、育人功能作了初步论述。于2007年7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被著名作家毛志成成为“它是第一部关于校园文学理论研究的专著”。

 

 

校园文学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代序)

█ 毛志成

 
    在这里,我要向校园读者(包括校外读者)推荐一本有益的书,即“中国教师作家系列丛书”之一的《校园文学与创作》。
    不必讳言,我与世龙同志保持了多年的特殊友情。这不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与他有师生之谊,而且他和我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共同的志趣,这就是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执著,以及对校园文学的培植。为他的《校园文学与创作》作序我自然是乐于为之的。
    “校园文学”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引起社会关注,是近年来的事。一开始,人们的理解是狭义的,只将其理解成校内学生的文学,后来拓展到教师搞的文学,随之才把校园文学予以广义化,包括了校内校外一切文学爱好者和作家所写的与校园生活有关的文学作品。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一种飞跃。
    在此基础上,教育战线上不少的有志者,都曾想对校园文学进行理性的研究和理论上的表述。世龙同志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成绩显著。
    世龙同志把他的这本书稿拿来让我提意见,他说这是由多年前的讲稿整理的,从未想到过要正式出版。最近由于他又和同仁申报立项了教育部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要在校园文学研究方面进一步深入发掘,于是重新整理原来的一些材料,才忽然发现这份讲稿还有些独特价值。我读了之后,不禁被他讲述的内容和个性的思维所吸引。虽然讲的还是指导青少年文学创作的问题,但其角度与切入点都有独到之处。这部书稿从研究校园文学创作活动出发,对如何进行校园文学创作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既是一本指导校园文学创作入门的书,又是一本指导开展校园文学教学活动的书,还是一本进行校园文学理论研究的书。
    说它是一本指导校园文学创作入门的书,是指书中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表达需要,引用了大量的文案范例。可以引导读者怎样从作文训练提升到文学创作,从文学知识转化到写作实际。且又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很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并提高认知能力,从而理解文学,理解创作。
    说它是一本指导开展校园文学教学活动的书,是指书中总结了许多文学社团的经验,并能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操作,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开展校园文学教育活动的方法与途径,为青少年参与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思路。
    说它是一本进行校园文学理论研究的书,是指对校园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而蓬勃发展的回眸与展望。如前所述,校园文学已成为教育界和文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其理论研究与实际的指导还是空白,校园文学几乎是以一种自然状态存在着的。而这本书对校园文学的概念及其特点、重要意义进行了较为完善的阐述,对校园文学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为研究者提供了资料。
    总之,就我所知,它是第一部关于校园文学理论研究的专著。
    说到这里,我想顺便谈一点世龙的个人经历。
    与世龙相识大约是在1995年秋,我那时在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写作。而热爱文学的世龙为了实现文学梦,只身从山东一所乡村中学来到这所大学学习,并热衷于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校园文学组织工作。后来,我知道他是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写了不少诗歌,出版了诗集,正是文学创作处在兴头上的时候。可是不知为什么,他把对文学的兴趣与精力转入到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中去了。编辑,辅导,组织交流会议,为许多教师及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而他却成了为别人做嫁衣的裁缝。就这样,一干就是十多年。虽然他在工作中遇到过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甚至被人误解而没有实现自己的美好事业,却无怨无悔。虽然他的文学创作因为没能好好坚持而耽搁了,但在校园文学研究方面却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他在主持“十五”国家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中所提出的“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很好的明证(他的论文《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策略》被多家语文报刊发表、转载,他主编出版的《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一书是我国第一本关于校园文学课题研究的成果论著),成为了我国为数不多的校园文学研究专家。由此,他不仅是一个校园文学创作活动与校园文学发展的实践者、见证者,而且是校园文学理论的最早研究者。难怪有人说,他是将校园文学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研究的首例。
    我相信各位读者,特别是那些年轻教师和他的学生们,能读到这本书,一定会激起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正如作者所说,只要你有了兴趣,就已经得到了一把打开文学大门的钥匙。
    我不想把世龙的这本书抬捧得多么出色,正如他在后记所说,论述中还有诸多不充分之处,但我还是坚信地说这是一部注定有益的书。
  
 (作序者毛志成先生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2015年6月因病逝世,享年75岁)


 
《校园文学与创作》目录

01总序
03校园文学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代序)/毛志成
 
第一讲  导言
 
01文学的黄金时代
 
第二讲  校园文学概说
 
22一、什么是校园文学
26二、我国校园文学发展史初探
37三、校园文学的特点及其创作导向
40四、校园文学与素质教育
 
第三讲  蓬勃发展的当代校园文学
 
46一、当代校园文学社团发展概况
54二、怎样办好校园文学社团
59三、当代校园文学创作综览
 
第四讲  从作文到文学
 
84一、作文与文学
87二、认识文学的特性
99三、怎样进行文学创作
 
第五讲  练好语言的基本功
 
106一、语言——文学的第一要素
109二、一般文学语言的要求
114三、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征
119四、怎样练好语言
 
第六讲  深翻文学的土壤
 
122一、观察与思考
   ——积累素材的一双手
127二、联想与想象
   ——插上文学的翅膀
132三、阅读与欣赏
   ——通向文学殿堂的阶梯
139四、日记与作文课
   ——培育文学花朵的芳草地
144五、模仿与创新
   ——进入文学创作的捷径
 
第七讲  努力发展校园文学
 
149一、校园文学创作缺陷和如何发展
152二、如何挖掘校园生活题材
158三、主观意识与人品文品
162四、勿走火入魔,偏废学业
 
173后记
 

后  记

 

刚当中学教师时,正值80年代初新时期文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复兴阶段,同时,文学也以其独特的魅力不可阻挡地走进青春校园,于是就涌现出了“校园文学”现象。酷爱文学的我,先是自己埋头学习写诗、写小说,而后不自觉地带动起一些青年教师、学生涂鸦文墨(包括在外求学的高中、中专生),到后来组建起“山泉”文学社,用钢板、铁笔、蜡纸吱吱啦啦油印文学社社刊,又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激情融进三尺讲台,与学生打成一片,或带领他们登山下田因地制宜开展一些活动,使自己的语文课在寂寞的山野里有了一点文学的灵动。但当时的教学环境使人不知道去做研究,也不可张扬,更不符合教学常规,纯粹是个人的率性而为。现在回头看看,那样的语文课应当是真正的语文课。虽然那时居住在交通闭塞的山乡学校,但文学一点一点开启了我的灵性,而使自己的青春仿佛长出了飞翔的翅膀,时时产生出许多美好的向往,激励自己去努力奋斗。在那追求文学的历练中,使自己的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学在校园里的特殊能量,感受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具备文学创作基本功是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文学修养问题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师的文学创作却一直被教育所忽视,校园文学活动也只是成了学校装饰性的点缀品。
    1993年春天,我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萌发了编选“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的念头。在文友的帮助下我知道了文学家冰心先生的地址,便冒昧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冰心老人很快给了回复,并题写了丛书名,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后来,《中国校园文学》杂志时任主编黄世衡先生、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时任副总编庄之明先生应邀担任丛书名誉主编,刘国正、刘绍棠、吕进、吴开晋、陈模、束沛德、袁忠岳、韩作黎、王有盛、叶延滨、刘堂江、张同吾、牛雅杰、蒋维扬、朱耀儒、马兴华、邵小武等名家和报刊负责人应邀任顾问或编委大力支持,上海《文学报》协助发布征稿启事,在山东莒县我成功编选出版了《当代教师诗歌散文选》《当代中学生诗歌散文选》四卷本,受到广泛的关注,《文艺报》《中国教育报》等十几家报刊都进行了报道。在编选过程中,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我接触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同仁和一些大报大刊的主编,从而对校园文学开始有了实践研究的兴趣。
    1995年9月,我应邀来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改为文学院),参与组建“校园文学报刊协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下属分会),成立“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中心”,负责秘书处的工作。虽然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把这个协会办好,只是浮于表面组织了几次文学社的交流会议,没有人真正在理论研究上搞出点名堂,但通过实践活动使我对自己的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在有限的资料中思考“校园文学”的独特文学现象、内涵及其教育意义与价值。后来,有几次受到各地重视校园文学活动的学校邀请,给他们举行校园文学创作讲座,这样就有了和许多学校老师同仁们频繁交流的机会,于是也就有了一份关于“校园文学与创作”的讲稿。到1997年我离开首都师大后,集中了一段时间进行了整理,这就是本书的初稿。
    到《中学生》杂志担任编辑后的2002年年底,我又应聘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的责任编辑,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承担的“十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的开题会,于是申请立项了子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这标志着“校园文学”开始真正进入了学术研究的层面,其主要研究理论基础均来自我的“校园文学与创作”讲稿。经过三年努力,全国100多家实验学校及其参与研究的老师都取得了许多成果,出版了《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论文合集。我提出的“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大家的实践,已初见成效,为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由于研究条件与能力的限制,此次研究主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未能在校园文学理论上有所建树。2006年年底,我联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彭小明教授牵头,又成功申报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在“十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更大目标。《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5日第4版以《校园文学研究“升格”》为题进行了报道:“把‘校园文学’作为教育部的科研规划课题尚属首次,而它的顺利开题标志着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校园文学’已取得了它应有的地位。”
    面对新立项的课题,我重新审视、思考,整理原来的一些资料,才忽然发现这份“校园文学创作与研究”讲稿里的一些想法为进一步研究新课题还有些独特价值。正赶上中国文联出版社要出版一套《中国教师作家系列》丛书,于是决定将这本小书公开出版。
  为了保持讲稿的原貌,我除了在资料上作了删改,其思路结构未作调整。关于校园文学创作史料截止到1997年年底我最后统稿的时间,那时是深圳16岁的郁秀创作出版的《花季雨季》正火爆的时候。此后,特别是1999年上海《萌芽》杂志举办的“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为主体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以其崭新的创意和高校特招的招牌,吸引着众多中学生踊跃参赛,推出了一批“文学新人”,校园内不断爆发出“小作家”“少年作家”,且年龄日趋低龄化,从中学生到小学生,作品数量日趋增多,文学表达手段越来越新,被称为文坛“少年军团”现象。
    如,18岁上海高中生韩寒出版《三重门》一举成名,被称为引导了一场80后写作风暴的领军人物,后来又连续出版《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长安乱》《一座城池》等;2001年毕业于山东省实验中学张悦然,考入山东大学英语、法律双学位班,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理科,其作《陶之陨》《黑猫不睡》等作品在《萌芽》杂志发表后,在青少年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并被《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转载,2002年曾被《萌芽》网评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2004年获《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单位主办的2004华语传媒最具潜力新人奖,先后出版有《葵花走失在1890》《樱桃之远》《十爱》《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等书,成为一位严谨而潜心创作的青年作家;2002年毕业于四川自贡九中的郭敬明,考入上海大学后,出版长篇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1995-2005夏至未至》,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其中《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销量均突破一百万册,2004全国年度畅销书销量第一名《幻城》、第二名《梦里花落知多少》,连续三年成为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最年轻入选者,2005年被评为上海十大时尚人士;1981年出生于湖南隆回的李傻傻(原名蒲荔子),80后代表作家之一,被称为“少年沈从文”,《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的主打作者,出版有《红X》《被当作鬼的人》《李傻傻三年》等;北京人春树,1983年生,2004年2月成为美国《Time》封面人物,出版有《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抬头望见北斗星》《长安街少年和玩火》《2条命》《激情万丈》等;浙江人金瑞锋,1983年生,现就读于四川某大学,被称为“80后鲁迅”,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被绑在树上的男孩》和散文杂文集《梦的传说》。这几位是当前比较具有实力的“少年作家”,目前仍十分活跃,备受青少年推崇。
     此外,浙江省德清一中高二学生、17岁的山村农家少女崔利静创作出以初高中学生校园生活为题材的27万字的长篇小说《零落》(2001年);17岁的河北邢台财贸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王柏出版了长篇武侠小说《战羽连雄》;17岁的陕西西安交大附中女生孙平阳继长篇小说《旋转的木马》,后又在北京知识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莹火》;17岁的吉林长春市高二学生谷阳15岁就开始写作,2000年在某杂志上连载中篇科幻小说《丛林日记》,2001年出版长篇科幻小说《丛林里隐藏的秘密》,2002年年初公布自己的“另类”作文《不及格》;北京女孩金今6岁时出版了诗集,被评为吉尼斯纪录最小的诗人,16岁上高中时创作20万字长篇小说《再造地狱之门》(2001年);2000年,16岁的福建中学生黄思路留学美国三个月写出了《十六岁到美国》产生了影响,后来又创作了《第四节课是物理课》等;18岁的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中高三学生杨哲创作了25万字的长篇小说《放飞》(2001年);15岁的北京二中初三女生微妮写出13万字的长篇小说《为你重生》(2001年);15岁的张天天出版科幻小说《宇宙朋友》和《光体生命》(2001年);13岁的内蒙古包头市学生海啸写出了14万字小说倾诉心声《上学真难》;12岁成都少女古立坤出版长篇魔幻小说《魔法士传奇》(2003年);14岁的辽宁沈阳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刘天天撰写一部24万字的长篇小说《真心英雄》;9岁黑龙江佳木斯市男孩阳阳出版《时光魔琴》,美国财团以120万元人民币价格买走海外版权;广州市第113中学学生张蒙蒙9岁出版第一本专集《告诉你,我不笨》(1999年),此后陆续出版《告诉你,我不是丑小鸭》(2000年)、《童年,只有一次》(2001年)、《快乐伴我成长》(2002年)、《边玩边长大》(2003年)、《我的天空有彩虹》(2004年)等;7岁湖北襄樊女孩方舟出版第一本书《打开天窗》,10岁时又写出第二本小说《正在发育》,14岁时已出版4本书;6岁半的江苏娃娃窦蓉写作7万字的小说《窦蓉流浪记》;等等。
    这些少年作家的才气与成功让我们激动人心,总结介绍于此,算是对本书“校园文学发展”近几年来情况的一个补充(以上介绍根据平日积累的报刊以及网络资料整理,由于来源较多,故不能一一注明),随着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出版商业的日益发达,少年创作“新人辈出”,尽管对青少年的出书热以及创作现象褒贬不一,但毕竟繁荣了校园文学,激发了青少年热爱文学的兴趣,这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同时,少年作家创作的特点和1998年之前相比,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语言表达方面,他们深受网络语言、走红作家创作语言、日趋增多的外来词的影响,大胆模仿、借鉴、吸收,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本书限于初稿形成的时间,不好后续论述,留待以后再作研究。
    关于“校园文学”的研究是个新课题,目前还没有系统的论述,包括那些在大学里专门搞文学研究的。我在这本书中试着总结了一下,不管正确与否,旨在抛砖引玉。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同仁不吝赐教。如果青少年朋友读者从中得到一点收获,了解校园文学并产生写作兴趣,我就感到达到目的了。我希望通过“校园文学”能够引领更多的青少年同学进入文学大门。现在,尽管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正使语文教育发生着变化,但如何从人发展的根本上搞好语文教学,还需要不断探索。特别是作文教学方面还缺乏一个具有规律性的课程体系。事实证明,从“校园文学”构建“文学大课堂”,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关于这些可参考“校园文学大课堂”的有关论述,此不赘述。
  在编写这些讲稿时,参考了有关报刊文章及图书资料,除了文中注明的外,还主要有吴继路编写的《少年文学初论》、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叶凤沅主编的《文学概论》、马萧萧的文章《初潮十年:第四代诗人概况》等。由于当初积累资料时没有注意注明具体出处或出版社或发表时间,故有些引用没法再查明,请有关人士谅解,在此谨表谢意!
  自1995年9月进入北京的十多年来,在我的校园文学研究活动中,得到了著名作家、教授毛志成,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语文教育家、著名诗人刘国正(刘征),语文教学研究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陈金明,著名作家、教授梁晓声,著名诗歌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吴思敬,教育部教材研究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周正逵,著名诗人林莽,著名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等仁人志士的关心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亲爱同学们,文学会使我们的生命更丰富多彩,会使我们的精神更高贵富有,热爱文学吧,她会交给你美好的生活!

                                              王世龙
                                                 2007年6月于北京自然佳境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