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校园文学的课程形态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与传统的语文课程资源有着一定的差别。而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开发时又要坚持哪些基本的原则?有哪些路径与载体?这些都是我们开发课程资源之前应探讨的问题。而社团作为校园文学的生动载体,可以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平台,即把学生平时的社团活动纳入校本课程进行开设,规范学生的社团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也可以把平时开设的校本课程向课外延伸,把不宜在课堂上开设的校本课程在社团活动中实施,让学生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概念界定
1.课程
课程是一切校园生活的总和,是师生能力的物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显性的课程扎根学校,体现学校办学宗旨、资源优势,具有强烈的个性化。
2、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在我这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在理解这一概念时,不能忽略“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从分类上看,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经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3、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建构和使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语言的建构和使用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属于核心素养的训练,审美鉴赏和创造属于核心素养之一,文化传承和理解是语文学习的深化。
二、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根据兴趣做事,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一定要时刻想着学生的特点,否则,再好的课程设计都难以落实。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遵循适应性原则:一是内容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它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而且乐于接受的。二是它的形式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来说常是形式重于内容。只要载体形式新颖活泼,大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2、地域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课程资源是独特而丰富的,从本地课程资源中开发出更多的可资利用的教育因素,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利用本土文化的优势,学生比较感兴趣,有利于进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联系本地的文化名人事迹,联系本地的物产资源、山川地貌,作为教材的补充,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创造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征,展示教师特点,扬长避短,突出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了创造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就会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就会陷于照搬、照抄固有的方法,失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三、路径与载体
1、以场馆建设为载体
一个好的场馆,就是给文学社安一个家,打造一个活动基地,更是一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建好一个场馆,就是建了一座课程资源库,这个资源库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直在动态生成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18年来,花雨文学社从开始的一个小场馆“一间房的空间”,到现在的展厅加活动室,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展厅、工作室、编辑部、资料室、档案室、活动室、教室、书屋、会议室等多重功能集一身,越来越完备,越来越丰富,不仅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更是对外交流与展示、学习与研讨的阵地与舞台,更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地与实验田。
2、以社团建设为抓手
花雨文学社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固化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文学社向更加高品质方向循环。由于学生每年班级更换及其它情况,花雨文学社一年一换届,换届工作分三步走:第一步基于文学爱好,自愿申报,面向高一高二发展新一届花雨文学社社员约100人;第二步基于写作特长,在新一届花雨文学社社员中以现场作文大赛的形式产生新一届“花雨小作家班”约30人,第三步基于综合素养在新一届“花雨小作家班”中现场演讲比赛的形式产生新一届“花雨文学社干部”约15人,从而立足爱好,基于兴趣,注重差异,分层发展,机制循环,长效推动,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组织与人力保障。
3、以社团活动为主线
缤纷多彩的“花雨杯”系列活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征文大赛、校园文学原创大赛、让学生放飞青春的梦想,让校园的生活与学习更加多姿多彩!每学期一次外出文学采风活动:寻名人足迹,探造化神功;每月一次“花雨文学大讲堂”:与名人零距离,与作家面对面,走进文学天地,感受成长脉搏!社团活动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实现了学生审美情趣的自我熏陶、科学精神的自我养成、协作精神的自我调节、交流开放的自我设计,形成了“志趣而聚、活而有序、动中求异、自主共进”的社团文化特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隐形课程资源”。
4、以社团机制为动力
花雨文学社每年举办一届年会,年会内容丰富,首先要为新一届花雨文学社干部颁发聘书,表彰一年来在各类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社员,表彰一年来在社团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社员和干部;更重要的是每届年会都邀请知名作家光临年会,为全体社员做精彩的文学报告。我们先后举办了十七届“花雨文学社年会”,表彰了五届“十佳花雨小作家”,先后邀请了郑愁予、曹文轩、格非、麦家、黄亚洲、五旭烽、流潋紫、饶雪漫、郭敬明团队等先后做客“花雨年会”,花雨年会成为展示师生文学特长的重要平台,也成为推进花雨文学社课程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四、初步成效
多年来,我们以“社团课程化,课程社团化”为基本模式,开发开设校园文学选修课程,推进校园社团活动课程化,构建校园文学课程群,先后推出系列花雨“社团课”,花雨系列选修课,逐步建立了社团活动课程开发及实践活动系列,生成了颇具特色的社团活动方式,开发了教育资源,拓展了教育空间,推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在2014年在我校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上,成功推出了《走进曹文轩的文学世界》社团读书活动课,受到了与会专家老师的好评,我校社团课程开发的经验在潞河中学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上做过专题介绍。
(根据讲话稿整理,有删节)
张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指导老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萧山区中小学文学社联合会秘书长,“全国校园文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杭州市教育科研标兵张旺工作室”领衔人;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河南省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二等奖,河南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首届校园文学指导名师,指导学生发表获奖文学作品逾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