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
许睿(浙江省温州市第五十一中学高一)
老瓦房里,支上了两把竹椅。一个老些的和一个年轻些的,坐在里头。屋外传来竹叶叫风吹起的阵阵笙箫,后山映在窗框里,竟叫人看出了那满是摆弄身姿的山水画。
今儿高兴啊。老头嘬着酒,家里人总不让多喝。觉着他老了,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但是,拦不住他,拦不住孙子陪他在老家的喜悦。胃里翻滚了一番,半醉半醒,一些陈年往事倒是也从心底浮了上来,竟使这沉默的老头打开了话匣,讲起那几十年前的往事。
老头的名字叫老福,年轻的时候大家又管他叫他阿福。这个称呼,本是他的父亲的,某一年当他从自己的父亲手里继承了那一片后山的竹林那一间老瓦房,还有那编竹的手艺后,也继承来了这个称呼——老福。
在老福的记忆中,竹林不知道是哪年就有的,亦不清楚父辈做了几代的竹编。而这老瓦房,又是阿福多年记忆的载体。
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更何况老福父亲赶上了个好时候,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个体经营户。那一手编竹的好手艺,让他给家里砌了新瓦房,换上新的家具。村里修的新路,当时也是他出了一大笔钱。附近镇子或村子里,大部分的编竹器具都出自他手。上到竹椅、竹桌、竹筷、竹案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家具;下到老人手中的竹编扇,小孩玩弄的竹蜻蜓,竹节人,而村里的小孩也最愿意同小阿福玩。小阿福的远大志向就是成为父亲这样的人,于是长大后就自然而然的继承这一份好手艺。
在时间的证明下,他完成了他的梦想,继承了这一些父辈留下的东西。而后阿福成了老福,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阿福。初为人父的那一天,他整整一夜没睡。
语顿,老福呷了一口老白干。脸上的皱纹里堆满着笑意,有着老人斑的脸皮随嘴角的回味抽动了一番,翻出了他人生中最胜利的一刻。回忆的美好已经胜过了口中的酒,令老福无比怀念。
然后,他继续讲述。
不知道哪一年开始,阿福突然发现这竹子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镇上村里,家家户户不知怎的流行上了皮箱,皮椅,皮沙发;孩子手里拿捏的都是些新潮的玩具.还能瞧见的,只有村口老人手中摇的竹编扇。这是不足够养家糊口的,所以,阿福只好以更好的手艺、更低的价格,每天辗转更多的路去找买卖。
可还是不行,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老福还记得那一天,他坐了整整一夜,抽了整整一夜的汗袋子烟。第二天,他同儿子艰难开口让儿子辍学也来学习这编竹的手艺。平日里乖巧听话的儿子却如同点引线的炸药,吼到:“凭什么呀我,退学,回村,天天围个竹子转,能有什么出息!”“老子说什么就是什么,你是我的生娃子,老子叫你做什么,你就是什么。”出于身为父亲的尊严,阿福一下子就炸毛了,“老子就是靠这竹子供你这么大,你说这没出息,你不想想你……”。训话未必,儿子就拎书包出门,这一出,就是五年。
阿福后来才知道,当时儿子离高考仅差半年了,压力大,老师说他是能上重点的。后来这几年,儿子一直寄住在母亲那边的亲戚家。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找了工作,开始往家里打钱,有些时候,儿子和他娘打电话,老福就坐在旁边编着竹,沉默的听着话筒里的漏音。一天午后,儿子第一次收到了老福的电话,电话那头说娘就剩下几个月了。默契的,父子二人谁也没提起那年的争吵,老福也没有说出这几年的思念和后悔,时间和亲人的突然离世让一切和解。母亲离世后,孩子强硬的要接父亲上城里一起生活,阿福也就允下了,一个人的老屋,太空了。
城里的生活对乡下来的老福不太和善,竹子更是少见,家里精装修的什么欧式西式,他也不敢轻易的碰,这里没人和他聊竹子,聊竹编手艺,聊过去。因此他多是沉默的在家中阳台晒着太阳,自己坐在从老家带出来的竹椅上嗒嗒吸着旱烟打发时间。这时孙子已经出生好几年了,但阿福是乡下人,带不来孩子,为了不添乱子,他更加沉默了。有一天,阿福开口了叫儿子送自己回去,儿子儿媳拦着劝着,阿福始终不吭一声,好半晌,逼出一句想家了。儿子沉默片刻,还是将阿福送了回去,那把竹椅却留在了阳台。
又闷下去口酒润喉,酒下肚后,润湿的是苍老的眼眶。孙子好奇老福看见了什么,老福不语。老福看到的是一把小竹椅,这是老福为孙子做的。
后来孙子长大了,刚上完大学他如同社会上每一个迷茫的青年一样,找不到方向。直到他发现了封尘了十几年的竹椅——在自家仓库。他问自己的父亲,爸说是爷爷做的。他眼睛亮了亮,我也要去找爷爷学做这个!他闭上耳朵回避父亲的啰唆,偷偷跑去找了他的爷爷。
于是老福的竹编手艺直接接力到了孙子的手里.孙子知悉政府的乡村振共与共同富裕政策下带来的帮助,也知道现代社会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他开设了自媒体的网络平台,记录了自己下乡学习编竹的全程。然后将这些作品卖给感兴趣的人。通过网络,老福才知道在中国在其他地方,也有和他一样的编竹人。
老福与孙子满上了酒,一口灌下,两个人看着窗外,看那竹子依旧在风中荡着,如漾出的绿色洋流;老瓦房,好似一叶扁舟,老福在上面漂荡到了这站。
这一刻,老福老泪纵横,两个隔代的人,被这片竹编在了一起。
时间在横纵编织,几十年犹如沧海一粟,老福知道有一天自己会离开,但是这片竹林,这编竹的手艺永远会在。
(指导老师:何涵欣)
【点评】文章以质朴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讲述了一个关于传统手艺与家族传承的故事,两条主线合理交织,叙事结构清晰,情节设置合理。作者用“竹编”定义了老福与子孙之间的情感纽带,展现了这项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老一辈与年轻一代之间的冲突、理解和沟通,完成了三代人了跨越时代的对话。而通过孙子的视角,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的可能,这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故事世界,呈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释然。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还有提升的空间,部分句子稍显古奥冗长,若能进一步精炼语言,将使文章更加流畅和有力。本文获省级一等奖。(包学菊 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