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学生作品 >
  3. 高中生作品

俞蕴琦:心有木兮木有美(叶圣陶杯佳作)

发布日期:2025-03-27  点击量: 76

心有木兮木有美

俞蕴琦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二
 

 

心有木兮木有美,木有美兮木可雕。木可雕兮勤作刀,勤作刀兮艺方高。

                                ——题记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下江南,来绍兴,品一口醇厚的黄酒,行个酒令,在江南的杨柳风中寻觅一种穿越古今的风雅。

在这一方嘉峪仙境,清澈见底、一尘无染的小舜江流经的嵊州溪山人家,怡然地坐立着一个名叫马村的千年村落,如一首清新脱俗、隽永明丽的田园山水诗。于此钟灵毓秀之地,风流翰墨,昭炳相接,人才荟萃。木雕大师马国伟生于斯,长于斯,在马村这样的灵山异水的化育之下,一天一天修炼成长为一位敦朴深沉又那样温婉细腻、内心纯真又匠心独具的木雕大师。宛如一坛陈年的绍兴老酒,时间的参透涵养,让酒味越显越浓郁醇厚。

古人用“奴、徒、工、匠、师、家、圣”七个层次来演绎人生道路。

一奴,非自愿工作,需要别人监督鞭策。

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传统中国,千百年来,生存生活首要便是安分守己、固守家园,由此,学技求艺成为大多数家庭或孩子寻求出路的最好选择。“男儿十五当有志于学”,就在十五束发之年,马国伟在父亲的安排下拜亲舅父东阳木雕民间艺人邢夏忠为师,开始学艺,随即跟舅父离家外出江西弋阳做工。在这段时间里,舅父严师的形象令马国伟既敬又怕。

二徒,能力不足但自愿学习。

“欲成器必利刃”,作为木雕学徒,磨刀,是永远绕不开的坎。钢刀嘴很厚,但为了削木头轻松,需用手磨很薄,马国伟经常磨到手起血泡,手肿的拿不了筷子。数月后,看到他磨出平整又锋利的刀口,舅父才露出满意的神情。学技之余,他常自学《芥子园画谱》,偷偷临摹烟盒上的图画,以增益技艺。

三工,按规矩做事。

学徒期满,马国伟正式出师,随舅父兼师父一同赴山东开办木雕工厂,期间打下童子功底,奠定自身的技艺基础。六年后,辗转南下广东,先进入中山红木家具工厂担任木雕师傅。在家具工厂期间,他得以接触各种年代、风格、流派、技艺、品相、形式的旧家具,从中细加整理、翻新、拆解、揣摩、研究、吸收,他深感“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于是2003年,独立开设“马国伟木雕艺术工作室”。

四匠,精于一门技术。

出生地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天赋灵性以及个人成长的精进努力,乃至一个子夜时分天马行空的迷幻梦境,一条刚好在正午时刻飘到窗户的黄金分割线,一篇在旅行途中看到的探索未知宇宙多维空间的好奇文章,乃至一个芸芸众生庸常生活的日常表情,所有这些人生的馈赠,都融入到马国伟木雕作品创作的艺术元素和灵感来源。就如米开朗基罗说:“我在大理石中看见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直至使他自由。”

三十年苦心孤诣地学艺,一项技术足以蝶变一个人。已届中年、渐入佳境的马国伟,在他的处世为人中,愈来愈呈现出这种“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境界,因此在他的创作中,也越来越呈现“朴拙天真,摒却浮华见真淳”,师法自然,观照现实,独辟蹊径,力求原创。

我常以为“工者匠心”。木者,春生之性。雕者,存菁之艺。以木为本,因雕成魂。是虽小技,可窥大道。方寸之间,自生乾坤。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

而今天的马国伟,无疑是进入了可师、可家的阶段。

在他的作品《琼楼玉宇》中,以越国之都绍兴历史名城为背景,以古老的乌蓬船为延伸,码头繁忙,街道当铺云立,山脉逶迤连绵,苍松傲健,挺拔巍然。他自言艺术的背后是哲学,而中国哲学是心的哲学,是精神的艺术,是以人的一心之力谦恭自牧、反求诸己,达到自心与外界之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名之为自性的圆满,也名之为人天合一、里仁为美。

在被问到机器逐渐取代人工手艺者的如今,他感言“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他说他无法阻挡时代的发展,也不反对现代科技的介入,只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中华传统手工艺术,能够借助现代科技,助力传统技艺,推陈出新,但永远葆有手艺精神和手工温度。

他郑重地说他愿意将毕生所学传授给热爱木雕艺术的年轻一代。于我而言,已是为圣的境界。                                                       

(指导老师姚天一)

 

【点评】

本文落笔巧设题记,言简意赅,统领全文,作文题与现实生活进行了无缝对接文章文脉清晰,结构有个性,由衷地表达了马国伟的赞美之情。作者在概括性的记叙中也注重细节描写,刻画了主人公的语言、心理、神情等,虽只言片语,却能表现作者的情感。比如写“二徒”阶段,作者描写马国伟“经常磨到手起血泡,手肿的拿不了筷子”“偷偷临摹烟盒上的图画”,栩栩如在眼前。在写马国伟进入师、家的阶段,穿插议论、抒情,如画龙点睛,揭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