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学生作品 >
  3. 高中生作品

彭小容:大山的回音(叶圣陶杯佳作)

发布日期:2025-03-07  点击量: 127

8385316_8385316_1311138174095_mthumb.jpg

大山的回音

彭小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

 

“练……欸……欸……”一声呼喊,打破山鸡的啼鸣,伴着清晨阳光和轻柔的风,起伏跌宕在高高低低的山峦,回音徐徐,久久不歇。是的,就是它,那个一直潜藏在我心底的声音。

“蓝蓝蓝蓝练……蓝蓝蓝蓝练……蓝过那片蓝天,亮过那弯新月,一件蓝蓝的素衣衫,衬出美丽的容颜。蓝蓝恋,美在山水间,把四季装点,花桥鼓楼边,本色不曾变。”十年前,我7岁,在声乐课上练习的第一首歌就是这首《蓝蓝恋》。第一次听到它,我就皱起眉头,心想:这是什么歌嘛,唱起来不被同学笑话?旋律并不算悠扬,好像还夹杂着山里的土腥和水汽的味道。歌曲是白老师选的,她和父亲是同乡,都在广西长大。白老师的家乡在程阳八寨,她那弯弯的眉毛下一双亮亮的眼睛,在讲习乐曲的时候充满灵动,让我感觉她也是音乐的一部分。白老师说:蓝色是侗族女孩衣服的颜色,“伦练”是古蝉歌,这首歌是借蝉声唱颂侗族女子的质朴与美丽。我似懂非懂,唯一记住的就是:“蓝蓝蓝蓝练……蓝蓝蓝蓝练……”只觉得唱它的时候好像在回应什么。

上了初中,随着功课变紧,白老师也调到了外地工作,我的声乐课就这么终止了。无甚感觉的那些曲调也随着老师的身影,在记忆里飘散了。

一年春天,在广西三月三歌节上,一部获奖的侗寨微电影中的配乐吸引了我。我虽听不懂侗语,但总有一股既好奇又熟悉的感觉指引着我。自那之后,我便央求家人暑假回老家住几天。

暑假终于来临,我成功踏上的寻声之旅。老家坐落群山中,亦有右江穿城过,祖辈乘船溯流上,落舱安置两山中。按捺不住兴奋,刚回到县城里,我就兴冲冲地去找“阿香”姑。阿姑的脸黄黄的,头发乌黑,有着典型广西阿妹的相貌。我问阿姑会不会唱歌:姑被我问得一脸迷茫,想了一会儿才憋出来一句:“甜蜜蜜……”我笑着打断她,问她会不会唱山歌,姑又想了半晌,唱道:“唱山歌嘞……这边……”我也只是摇了摇头,《刘三姐》这类作品不对味儿。转了各家亲戚,不是不会唱,就是感觉上不对。连我自己都模模糊糊,找不到记忆里的那个声音。乡里姨婆建议我去柳州找找,那里有侗族的程阳八寨。于是,我们便动身踏上了去柳州的路。

驱车到了柳州的三江县,朋友带我们体验“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就是当地人好客的劝酒歌。几个身着侗族蓝衣,头戴银饰的姑娘,请客人坐在中央,一边一个把着碗,分作两边,把米酒由竹筒从高处流下,沿着大碗灌到客人嘴边。姑娘们边灌边唱着劝酒歌,那阵仗是怪吓人的。劝酒歌很美,人也美,但曲子颇为悠扬,倒像是包装了精美外壳,让人尝不到一点原滋原味。

次日探访老寨,下了公路,入山只有一条道,越往深越难走。山里的土路夹着碎石坎坎坷坷,树渐渐密起来,路越来越窄,沿途的山鸡“叽叽”的叫声回响在山谷。风清凉凉从车窗吹来,望远处,深谷翠岭,雾带环山。绕过了道道弯,又过了层层山岭,远处,忽见一木质的尖塔出现在前方,其顶有五六层,皆是飞檐。

车子停在寨门口,木塔即寨门,上檐被雨水浸得腐蚀了,不像县里的新塔油漆未干。入寨先过风雨桥,桥下的小溪急匆匆拖着老水车吱嘎吱嘎地响。过桥迎面一条主街,四周是木楼,楼下一侧的廊檐店面。寨子不算小,建筑虽历经风雨,却保留得很完整。沿着主街向前走,前面的路略加开阔,另一栋更高的木塔立在眼前。这就是鼓楼吗?是侗族人集会、唱大歌的地方?听民宿老板说晚饭后或许会有比赛的歌队在鼓楼排练。

太阳渐西,家家户户冒起了炊烟,待日头转到山沟子里时,村里就亮起了灯。鼓楼前聚集着一些身着蓝衣佩戴银饰的人,妇女居多,像是刚干完活计,吃完晚饭过来的。中间一个上了年纪的阿萨用手指指点点摆弄着队形。琵琶琴声铮铮响,“加音呀揣”的侗语伴随着旋律悠悠而来,女孩们不情愿地跟着节奏舞动,但因为忘了队形或者忘了动作都你看我,我看你。阿萨好像很生气,古铜色的额头又添几道皱纹,胖胖的身子穿梭在队伍间,训斥着女孩子们。音符们也都各走各的,叮叮当当,一片混乱。侗语的味道确实很纯,朦朦胧胧的似曾相识。但记忆中的声音就像躲猫猫的小孩,始终耍着性子让我拿不准。天色渐晚,女孩们在阿萨的训斥声中散了,我们也回了民宿暂歇一晚。

次日清晨,山鸡的叫声将我唤醒,引我至山间走走,算是在临行之前和山村道个别吧。忽然,一声:“练……欸……欸……”震醒了山谷。在那之间,数声“练……欸……”响起。只见那边山上,无数梯田涌流而下,在那油绿的稻苗之间,一群群女孩手把镰刀,背着背篓,佝偻着身子,仔细地除着杂草。她们不挂银饰,只有发髻上卷着一只银簪。清晨的阳光洒在她们小麦色的脸庞。为首的一个直起身子,向着大山之间喊出了第一声。紧接着,其他女孩子纷纷直起身子应和着她,她们边摆弄着手里的工具,随着一挥一割的动作,一声声的唱和着。不知是什么力量让田间的她们如此地整齐,那些声音汇集在一起,伴着清脆的鸟鸣,飞舞在山间,直飞向云端。

她们唱的是什么?我听不懂。但那一声呼喊着山涧的流水,林中的虫鸣,那是竹楼里的炊烟,是扎染的蓝衣,是阿妈新做的布鞋,是嫁娘头上叮当的银饰,是手里的镰刀,更是她们一代代的喜怒哀乐。这是大山的回音!猛然间,一个声音从我的心底飞出,驱使我追随着那云间的声音,一同唱出:“蓝练……欸……欸……”

(指导老师:刘伊超)

 

【点评】作者的寻声之旅既是寻找自己的过程,也是面向民族音乐和文化艺术的“寻根”之旅。文中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对十七岁时这趟行旅展开了描摹,向外能见广西的山川风物,民俗生活,向内而有作者的懵懂、执着、眷恋,乃至对家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忧虑。全文脉络舒展清晰,又有几分小说化情节设定的起伏色彩,能吸引读者一程一程同去寻找。而结尾在大山间找到的回音,既是为民族文化生命力唱响的赞歌,也完成了一个“闭环”结构。本文获省级一等奖。(包学菊 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