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有灵
沈肖宇(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
我是一座历尽沧桑、遐迩闻名的百年茶院。
蒸腾的雾气缥缈而来,只觉清香扑鼻。
伊人正急拂茶筅,速度飞快,神态认真。只见那急速打出的白沫,翻涌着,细腻而绵密。那动作一环扣一环,显然已经过千百次历练。
细细点汤,他紧凝眉头,丝毫没有一分马虎。
紧接着,他轻舀出一捧云白茶汤,晕开在大盘中。他的一举一动引人注目,我看到那汤液如抽条般生长。
他紧攥茶匙,目光游移在面前的茶碗,思索着,然后陡然将茶匙探向盛了半碗水的兔毫盏。那可真是个好东西,做工精良,非是一般匠人能够炼制出来的。
我的思绪被他的动作拉回,只见他拉回茶匙,在大盘上反复变换角度,停了停。随后他微微俯身,一双雪亮的眼睛紧盯盘中,缓缓运动茶匙,水痕在茶汤上寥寥几笔。
我看到他停下动作,板得极紧的脸抽搐几下,短短的两节眉毛陡然上扬,随后慢半拍地露出惊喜的笑容。我看见,茶汤上的水痕随他的笑容一同舒展,使人感到了生命的流淌,从眼角,到指尖,最后流淌入那盘水痕斑驳的茶汤,盛放出一朵挺拔的兰花。
他猛然起身,身下长凳“吱呀”一声,他恍若未闻,稳稳端起那盘盛放的兰花,朝屋外小院奔去,一边大喊着“师父”。
一个花白胡子的老者接过兰花,细细打量,胡子微微颤抖:“这,好啊,这戏好啊!”
他大喊:“是水痕!是水痕啊!”他跑出小院,穿过茶馆前堂,托出那盘兰花:“不是茶粉,是水痕!我成了!是水痕啊!这是我们店里独一份!是这五里巷的独一份啊!”茶馆中的茶客听着这喊声,惊异地看着他抑制不住的眼泪和他手中稳托的那盘茶戏兰花。
“那几十种的茶粉和干粉,都不是……都不是……是这第九十八次的水痕啊……”他小声喊着,反反复复。
八仙桌前的说书人停住了讲到半道的竹林七贤故事,手执拍板,拍了拍手心:“那应该,”那说书人两撇小山羊胡动了动,吐出一个称呼,“就是茶百戏吧。”
自从茶百戏几百年前诞生于唐时茶馆,它的生命力便延绵不断,后来飞跃千山万水,随一隐士住入深山。那隐士画出的荷花竟真犹如实物一般,出尘脱俗,令人击节欣赏。然而随着他的老去,茶百戏也不现于人世。
再与世人见面,既非那粗木茶馆,也不是那山中小庐,而是四壁帷幔,彩灯斑驳中。或许是店家老板娘被它吸引住目光,欲与那员外郎斗茶比试。那员外郎执起茶筅,点汤如银龙吞吐,轻重自如;那老板娘一手击拂,恰似化用琴技中的拂弦。二人接连点好茶,彼此分食茶汤。它便这样流转在宋时的大街小巷,这是茶百戏被四处推崇的盛景啊!
但好景不长。战火突然燃起,百姓四处逃离,无人还在意安逸生活中陶冶情操的茶百戏。战乱中,点茶器具破碎遗弃失落,茶百戏杳无踪迹,好像一睡便过了几百年。
我听见厅堂里人们纷纷议论着:“终于找到制作方法了!”“这十几年的蹉跎啊,也算弥补了这几百年的遗憾。”
我欣赏着那熟悉的点茶技艺,也同厅堂里的人们一样,有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和兴奋。
我看到那日历上的时间,已经是2009年。
我庆幸:茶百戏,在这新世纪又重获新生。
(指导老师:田承炜)
【点评】
茶百戏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曾经基本失传几百年又在新世纪重获新生的茶艺。本文以此为题材,以一座百年茶院为背景和叙说者,展现了茶百艺的精彩表演,使读者对这一技艺有了真切具体的感受,回顾了茶百戏从诞生到兴盛、从衰落到新生的曲折经历,揭示了社会变化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这就使文章既具有文化知识的欣赏价值,又具有社会历史的思考价值。本文获省级一等奖。(钟湘麟 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