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鼓腔
蒋冠群(山东省东平高级中学|高三/14班)
“鼓响一棒,斗发陈财五百年,坛前神位,惊天所贵。”
……
我好奇地打量着面前的老头,他也打量着我。
“你小子就是老李家阿四的儿子?在济南上大学?听说还会弹什么洋玩意钢琴!”他一开口,就夹着一股浓浓的口音,有些嫌弃我似的。
我有些反感,闷闷地发声:“阿四是我爹的乳名,他叫李东平。我弹的是钢琴!”
大学放假,爸爸非让我回到老家东平老湖镇听一声端鼓腔,还说以端鼓腔演出庆祝节日、喜事,是东平湖地区独特的文化习俗。正是艺术家们的呕心沥血,让莆仙戏历久弥新,虽历经千年而辉煌依旧。
“唔、唔!”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粗糙的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在陈旧的掉了漆的太师椅的扶手上,发出“嗒嗒”的响声,像老旧的西洋钟表一样。他沉思良久,张口像是要说些什么,却不过探了探身子,抓起桌上的长长的旱烟袋,“吧嗒”狠吸一口,又缓缓地吐出。有一缕缕青白的烟雾冒出来,婀娜地飘逸着。
他的脸隐藏在烟圈后面,有些模糊不清:“我懂你爷爷的意思了,让你像你爹一样,亲近亲近咱这东平湖,不忘本。不嫌弃咱这里条件差,你就住下吧。东屋还空着,你把东西收拾收拾就行了,明天我要出门,得干什么,你自己掂量着办。”说完,他就干咳一声,站起来叼着那杆烟走出了堂屋,只留给我了一个无声的背影。
烟雾渐散、烟香渐远……
第二天一早,我从一阵急促地敲门声中坐起,东屋的木门像是一叶在暴风雨中受惊而摇晃的小舟。我慌忙下床穿衣,门外那粗犷的嗓音突兀地吼起来:“你还走不走?”“走走走!”我麻利地推开门在他面前站定。“拿着,别弄坏了。”他递给我一把铁环,神情很是严肃。我接过来细细地打量着,不过是一面简易的圆形单面羊皮鼓,鼓柄末端的大铁环上套着九个小铁环,轻轻一晃,便发出“叮叮当当”清脆的金属撞击声。
“你们捕鱼的时候要它做什么?助兴吗?”我不禁好奇地问。
他嗤笑了一声:“捕鱼?我们叫“打鱼”。都说你们大学生有文化,怎么你们老师没教这玩意?”我知道他是有意捉弄我,没敢再和他说话,快步走出了院子。
到了湖岸边,几个渔民打扮的人早已等候多时。他走上前与他们交谈了一会儿,四个人便各自找到位置凝重地站定,像是要启动某种古老的庄严仪式,我定定地看着,不远处的桌子上还供着鸡鱼瓜果。
蓦地一声,“鼓响一棒,斗发陈财五百年……”高亢的声音猛地响彻了整个东平湖,惊得隐藏在浓密芦苇荡中的鸟儿争相扑翅飞向天空。像是有魔力般,我感到体内冒出一股升腾的力量,有一种想要吼唱的冲动。只见几个老伯将渔鼓端在手中,边击鼓边演奏着,一根细细的竹篾敲出的声音却也颇具震荡之气势。他缓缓走到我身旁,“这是端鼓腔,是东平湖渔民必唱的调子,每每祭祀先祖或欢庆丰收时就唱这个。简单的唱上一天一夜,稍微复杂的就得几天几夜了。”
“上船,愣啥?”他伸手轻推了我一把,才把我从震撼中拉回来。“现在会唱端鼓腔的越来越少了,就剩我们几个老头子了。年轻人要么嫌弃不好听,要么觉得太难学。我眼瞅着流传几百年的东西就要没了……”
不知怎地,我竟喜欢上了他和端鼓腔,“好听,我想学。”他似笑非笑地看了我一眼,拿起船桨向湖深处划去。“真的,我想学!”我提高了几分声音。“小子,端鼓腔可不是那么好学的。比起背唱词来,学习打鼓更难,不同的唱段鼓点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唱段里,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唱词所配的节奏也是不一样的,连打鼓时鼓面转的圈数都有讲究,你真的想学?”他眼里的光温暖了几分。“想!”我认真地点了点头。他不再说话,慢慢地摇着桨,若有所思。远处是东平湖青绿环绕、高树垂岸、万顷碧波、千鸟翔天的优美画卷。
我坐在船边上,不时用手撩起湖水,湖水凉洇洇的,与肌肤相接便给人以一种舒畅和感动。船桨催着小船徐徐而行,溅起层层水波,如泻玉流翠般。今日是东平湖开湖捕鱼的日子,远处有渔民在热热闹闹地捕鱼,一网撒下去,白灿灿的鱼儿在舱内活蹦乱跳,在阳光里银光闪烁。这是京杭运河古时最繁华的河段,用这蜿蜒流淌的涓涓清水孕育着东平这个城市的文明,有着灿烂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传说故事。百年之后,她仍是一片祥和与富饶,她不仅把天然的湖产品的馈赠给我们,还将带动我县航运业、旅游业、临港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助推东平百亿产业的培植壮大。
余下的日子,我从《七字韵》学到《十字韵京调》,从《念佛调》学到《榔头调》,偶尔随渔民去湖上体验一把丰收之喜,享受几口美食之福。
镇文化站的程站长还忧心忡忡告诉我,其实端鼓腔发展与继承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难题,特别是在精品剧目、优秀人才、乐迷群体的传承上,遇到了一定的挫折。好在,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抢救行动。
没多久,爸爸打来电话,要我回城里读书。临走时,我没敢抬头看他,更没敢看乡亲父老。多年之后的一次学校艺术节,要求每人准备一个节目。我回家翻出当时被我一同带来的渔鼓,手腕轻轻晃动,铁环依旧发出清脆的声响,就这样晃着、听着,我的眼角不觉微湿。
“鼓响一棒,斗发陈财五百年,坛前神位,惊天所贵……”唱着,泪水早已沾湿衣襟,仿佛我面前对着的是阳光下泛着波光的那方广阔水域,那片长满繁茂水草的东平湖,而不是学校钢筋的樊笼。
原来,端鼓腔早已融入我的灵魂和身体!我们这一代要守望文明与家园,延续这源远流长文化血脉
千年运河,世代昌隆,湖水长流,渔歌高亢!
(指导老师:曹养光)
【点评】
作者围绕“端鼓腔”这一濒危的文化遗产,写了自己接触、学习端鼓腔的一段经历。有情节,有细节,代入感强。对于渔人捕鱼时唱端鼓腔的描写,将这一戏曲的魅力和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小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间,让淳朴的渔民形象,生动传神,如在眼前。文章结构安排合理,读来富有吸引力。难能可贵的是,小作家在挖掘、传承家乡文化方面,有担当,有情怀。这种情怀,让文章的文化味更加浓郁,也让读者备受感染。(程相崧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