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学生作品 >
  3. 高中生作品

李增萍:枯藤木雕

发布日期:2022-08-11  点击量: 955

枯藤木雕

李增萍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三中学高一7班

 

远处朝阳点燃晨曦,喧嚣的市井消融了夜的背影。

阿三摸着手里的木雕,枯藤木雕,眼里仿佛有一根线,牵着远方。

“顺子,趁早把你这堆破木头扔了吧,现在厂房里的机器可先进多了,你能做的它也能做,谁还愿买你这些下脚料啊。”挎着篮筐采野菜回来的女人们乱哄哄地吵闹着。路过的男人们也挤进来插话,“快收了吧,俺还想在这卖东西呐,好地方可不能白便宜了尊‘活佛’!”熙攘的人群爆发出一阵阵哄笑声,德顺的摊前不断出现指指点点的手指——自从加工木头的机器厂建在了村头北,德顺的木匠摊和德顺便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话,每天的笑话。

人们在这里乐一会子,慢慢地也就散了,德顺的摊子又冷落下来。街口的孩童学着家里大人,对他的摊子和他摆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胆大的竟朝他扔起了土块。土块打在摊子上,炸开一腾腾土花,半空间飞扬起灰尘。放学回来的阿三看见这一幕,轰走了小孩。“你怎么不赶走他们?”“唉,习惯了”,德顺将大的土块从脚边扔远,往蓝布褂上抹了抹手,供奉般地将地上的木雕拿起,细细吹着上面的尘土,粗糙的大手轻轻拂着,白眉毛也随气息上下起伏,引得阿三咯咯直笑。“这个人有意思”阿三想着,顺手帮着德顺将木雕一个个包在方手帕里摞好,两人提着包袱慢慢走向山头,夕阳西下,两间砖瓦房孤零零地抱着。

自从阿三时常放学后来“看望”德顺,瓦房才渐渐有了生气。说是“看望”,倒不如称作来学艺,阿三爱这一手,德顺自然也愿意教。一只沟壑纵横的大手扶着灵巧的小手,锉刀向空中一次次扬起木屑,丝毫不差地落在木头上还没有“显山露水”的人形上,一次又一次敲击着凹槽,空气中飞舞着尘粒,每一个分子都律动起来。人是沉默的,安静的,但空气是纷飞的,心是躁动的。

真挚的两颗心在此刻追随着心中的朝圣路,木雕也因此注入了无尽灵魂。

“幺儿来,我给你个好东西。”德顺扶着木架台从木箱子里掏出一瓶粘着细小尘灰的牛奶,塞给了阿三。“儿子回来带给我的,我老了,喝这个没用了,幺儿长个子的时候,快喝了吧。”他笑着抚摸起阿三的脑袋,昏花浑浊的双眼像晶莹的泉水,溢着慈爱的光,“三年没回来了,三年没回来了啊……”阿三将吸管插进奶里吸了一大口,一股土腥味直呛喉咙,他蹙了蹙眉又吸了一口,才确定是变质了。如在家中,本会立刻丢掉的变质的牛奶,如今他却不想丢了。他看着德顺望向窗外空空盯着某一角,嘴里念叨着什么,他心里一紧,酸涩的情绪冲进脑海里,霎时挤满了眼眶。

流水一年又复一年经过村庄,阿三的木雕技艺也不断纯熟。越来越多的工厂耸立在山边,日日夜夜的机器轰鸣声贯穿起整个村庄。人们的生活结起了一层致密的透明的网,生活一切照旧。空暇之余,阿三总会看见德顺呆呆望着远处轰鸣声传来的厂房,他摸着盘得发亮的枯藤木雕站在那里,什么也不说,只是更加用力攥着。

阿三知道德顺心里想着什么,但是德顺不说,他也不说。于是,只有空气中飘飞的尘粒观望着所有的一切。

夜里,露珠滴结在草隙,进泥土里,荒郊的月亮伴着几分鸦叫挂在树头,一簇凄清的月光盘旋在枝丫上,绕得树影摇曳,绕得树下人心生彷徨。一个久久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无声地投入到身旁的一滩死水中。

德顺是在那年初秋离开的村庄,他没有向阿三告别。他把枯藤木雕放在了窗前送给了阿三。他要把自己的技艺播到远方。

他要往北去,赴向没有人来的春三月。

和德顺一起流浪出去的是阿三的心。他总在刻木槽时以为德顺依然站在他的身边,看着他击打起木屑;他总在发锈的锉刀、被虫蛀了的木架台前凝神,恍惚间看到两人一起一伏,细细雕琢着手里的“美玉”。

阿三站在窗边回望着某一角,和记忆中站在这里的那个人一样,空空地陷入了如草芥疯长的思念里。

阳光倾泻而下,与思念一同而至的是阿三心中坚定的答案。

他仿佛看见,枯藤重新长出了枝丫,绿色爬上了枝头,在阳光下肆意含苞待放。

指导老师:刘新平

【点评】一篇优秀的小说要具备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令人深思的主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篇文章确实不失为一篇佳作。文章以木雕为线索,将德顺与阿三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有繁笔细描,有简笔勾勒,详略得当。繁笔不拖沓,细腻描绘了人物内心;简笔不急促,用具象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出了时间的变化。详略之间,令读者顺着阿三的视角,追寻德顺的身影,揣摩德顺的内心,并最终随着德顺走向了那遥远的北方。北方有什么?作者未直接言明,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也可略窥知一二。文章意蕴深远,含蓄隽永,语言优美,作者作为一名高一学生,能有这般能力,确实值得赞叹。(尤立增 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