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由教育部审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中学生》杂志社承办的第十八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初赛评奖工作已按照大赛章程与计划方案顺利完成,获奖结果于1月15日在大赛官网发布。
近期“校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和大赛微信公众号分别推送获奖佳作,既展示大赛成果,又为爱好写作的同学提供学习的范文,以期帮助更多的同学提高写作能力。
请关注鉴赏。
悟秋
刘春雨萌(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高三)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秋风从他乡吹来,一路闯荡,吹过山川河流,吹过城市村落。在某个万籁俱寂的深夜,天地半梦半醒时,秋风蹭过草叶,窸窸窣窣,传入耳间。水汽氤氲,在天地间悄然汇聚。在某个晨光熹微的清晨,一颗晶莹的露珠,沿着叶脉轻轻滚动,滴落,投入秋天的怀抱。不知是谁撒在屋瓦上的一层霜,毫无征兆地映入眼帘,那层白色如此真实,却让我觉得缥缈而不可及,就像一位曼妙少女的洁白纱裙,随微风飘拂,轻轻触碰着我的心……云淡风轻,秋意渐浓。置身于秋主宰的天地间,任自然包裹,任无尽思绪缠绵。
春意太过妩媚,夏日太过奔放,冬季又太过凌冽。只有秋——远近高低,浓淡深浅,阴晴圆缺,动静隐现,秋是兼容并蓄的美。秋是丰盈的,她心怀自然万物最后的繁盛,在生命轮回最精彩的阶段透露着超脱世俗的禅机。
大地上的喧嚣纷扰,在秋风染过后,慢慢归于宁静;一切蓬勃的生命,开始收敛心性,踏上修行的路。阳气渐收,平日里叽叽喳喳的鸟雀大都隐了踪迹,迁居一方;小虫子们也趁着土壤尚潮湿疏松,开始忙着收拾新居,藏入穴中。秋意愈浓,河湖便愈发裸露。夏季洪水中不停翻滚的卵石,也被层层落叶掩盖,陷入了朴实而又原始的等待。小虫和卵石有一掊泥土相护,而庭院中的一蓬秋草,层叠石阶上的点点青苔,要独自面对季候的洗礼。在秋风和白霜的凉意中,它们凝神屏息,默默地走在生命之路上——告别这一年的繁盛与勇猛,为迎接自己的新生做准备。
秋之于自然万物,的确是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节点。正是因为有了此时的告别和落幕,才能拥有新的生机与活力。自然界如此,你我亦如此,辉煌绚烂会逝去,苦难煎熬也会过去,懂得调养生息,积蓄力量,才能迎接更好的开始。
秋用轻巧的手指点拨这个世界,丝丝情绪悄悄引发了种种人间吟唱。在清凉的秋风中,天地间和人心里生出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朴素淡然,一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旷达豪迈,一种“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孤傲。那些心性敏感的文人雅士,多少次登高远望,将精诚至纯的情感化作平平仄仄的诗句,融入无尽的秋色里。
中国人自古钟爱圆满的美,只有圆满,心才能得以安顿,不留遗憾。只是若万物充盈,不偏不差,那世间岂不就不知圆满的美好滋味了吗?
秋懂得这个道理。断树残枝枯叶,斜茎衰草残花,秋有意勾勒这样的景象,让自然不圆满。这不是破败,而是升华,这感觉一下子击中了心底那不起眼的角落,激起人的共鸣。黄耀红先生曾说,“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时时刻刻都是这种见微知著的心灵映照,都是这种天人互观的生命应答,都是这种心物交融的审美情思。”这种不圆满的美由天地及人文,孕育悲欣。
正如“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是无言的痴怨,“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是幽深的思考,人们清楚地知道“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的常规,“人有悲欢离合”是人生的常态,且因有了秋意的沾染,月下人儿的情感更多了几分惆怅,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来承载无处安放的心。
不过,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只有经历了由繁盛到落寞,由圆满到不得的过程,人们的离情、牵挂与愁思才更加深刻,同望秋月的人儿才更多了一份珍重与期待。因而我们看清自己,看清生活,追逐梦想,力求圆满。
秋是琐碎与宏大、平庸与高深的结合。与秋共鸣,对自然多一份共情,对生活多一份感悟,对时间多一份敬畏。秋意,值得我们细细感悟,深深思考。
风依然不急不躁地吹过,树叶打着旋儿缓缓落地——一个普通的秋天,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却私下里发生了很多很多。
(指导老师:马宁宁)
【点评】
自古逢秋多感悟,作者的情思以秋景为起点一层一层荡漾开来。秋天包容了万物的衰败与新生,本文一开始对秋的思考就充满了辩证色彩。接着由物及人,以古代文人之秋思为例,首推东坡之秋月,来表达对圆满与遗憾的思考。这秋悟可以说是深刻而不俗的。作者对秋景的捕捉,表现出用心的观察和内心的敏感。而将思考引入深处的,是先行的思想。不过,在准确表达和文意衔接方面,作者还需要多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