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学生作品 >
  3. 高中生作品

叶圣陶杯决赛佳作:吾与天地皆有魂

发布日期:2021-03-10  点击量: 2191

【题目】

    A卷第一题目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祖国给我们安宁,父母给我们生命,老师给我们知识,同学给我们情谊,朋友给我们帮助……我们安享着和平的阳光雨露,我们习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沉醉于春花秋月的美好……然而,有没有那么一个时刻,你曾感动于身边的某个人、事、物,甚至会在心里想一想,该如何报答他(她、它)?请以“拿什么回报你”为题写一篇文章。也可根据题意自拟标题。

【题解】

  设计这个题目的基本用意就是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写好这个题目的关键有两点,一个是知恩,另一个是报恩。知恩是报恩的前提,所以题干中重点提示了各种各样的“恩”,祖国的恩,父母的恩,师长的恩,同学、朋友的恩,实际上还有很多很多呵护我们、帮助我们,给我们关心、支持、爱恋的人和事,包括那些在我们困顿时伸出援手的人,甚至那些为了大家的利益辛苦付出的人,甚至陪伴我们的宠物,甚至养育我们的自然……身处其中的我们通常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就该如此的,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没有感受过颠沛流离,没有经历过饔飧不继,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有不顺便觉得无法忍受。很少有人会想一想,自己所安享的一切都是从哪里来的?为我们提供这些的都是谁?凭什么我们该有这样的享受?

    当然,题目本身就要求写“拿什么回报你”,所以更重要的还在于“报恩”。我们在心底里有了对某人的感念,就要思考该如何去报答他。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就在这里。怎么报答呢?当然是给对方他所需要的。我们感恩祖国,那么我们的“国”有什么需要的呢?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还不够富足,还有很多贫穷落后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还需要我们去建设、去提高。我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可是拿什么来回报他们?他们也许不需要你洗脚,不需要你送花,但是你总可以在家里多洗一次碗,在教室里多擦一次黑板吧?更不用说,他们最期待的,其实只是孩子的懂事、勤奋、上进和成功。我们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人,他们也许已经离开我们,那么,珍惜现在陪伴我们的人也许就是对他们的回报,至少,我们可以拿心底的怀念和祝福作为回报,就像古人诗中说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佳作欣赏】

吾与天地皆有魂

张楷/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二

 

重新踏上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抬头望去,晚霞如七彩的蜀锦编织着天空,孤树伸出枯瘦的双手,想去拥抱一缕霞光。

杜甫登高望何处,是天地给了他壮美山河;李白忧愁何处寄,是天地给了他一轮明月。我们今日的美好生活,同样少不了天地的馈赠。

  我们真正要回报的是大自然,是这片天地。

  从古至今,回报天地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古代文人的玩物情怀。王磐《古蟾宫·元宵》写道 :“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亦是如此。他们将天地作为自己情感的附属品,景随心动,情随事迁,将天地被动地赋予情感。自己高升,花鸟也沾光;国破家亡,花鸟也溅泪与惊心。认为这样就是回报了天地,只因为跟人一样有了喜怒哀乐。可这种方式将天地变得奴颜婢骨,与人失去了同等地位,事实上,是对这片天地更大的伤害。

  另一种是对天地的崇高敬畏。王羲之《兰亭集序》写道 “俯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王勃也感叹: “天高地回,觉宇宙之无穷。”苏东坡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他们无限扩大人在天地面前的渺小,将天地视

神灵一般的存在。

  南宗禅《坛经》中有六般若波蜜,其中一个就是“虔”自己于天地之内,以为到达圣境;《古兰经》中也将天空大地视为真主安拉的栖息地;更为明显的是在宋末元初画家钱选的《秋江待渡图》里,一个人站在被红尘浸染的枫树之下,隔着大江,遥望着烟气笼罩的天地。在画家心中,待渡是对生命的期待,而那烟气渺茫的天地就是一个“理想国”,一个生命可以安放、灵魂可以安歇的地方。但这样赋天地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在我看来,阻止了我们对这片天地的更进一步了解,不是回报,而是一种无情的隔离。

  第三种是我的最爱,与天地有一颗荣辱与共的灵魂。我记得茶圣陆羽曾引茶祭天,他将天地万物都视为相识多年的老友,像闲聊一样去和天地万物对话。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认为,人之于天地,更多的捧着一颗“客心”,他认为,我们要有一颗“主心”,将天地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样才是对天地最好的回报。

  与天地有“主心”的还有一位作家苇岸,他曾是一个朦胧派诗人,最终他却走上了这块不加修饰的天地。《大地上的事情》描绘了动物、植物与人共同生长的一个画面。苇岸既是这幅画面的记述者,也是参与者。他曾花两年时间坐在田间,一天一天的四年的气候变化,被他以诗意的一支笔写出来。有这样一句话被印制在《二十四节气》里:“我不想去将天地敬为神仙,也不想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我只想有一颗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而我也曾有感于朦胧派诗人芒克的一首诗 :“风吹过枝条,他断了下来,疼烙在我的手臂上。”与天地同心,与万物同感,这让我们去了解这片天地,就像一位交心的老朋友,这是对寂寞天地间最好的自我回报。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无论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还是康德的“物自体”,天地的客观存在是无可辩驳的,但其意义需要人类的感知,人存在的意义与天地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这时候我们更需要一颗与天地荣辱与共的灵魂,用我的感知去证明存在,这也是对天地的一份回报。

  而现如今,为何青年人越来越孤独,是因为他们更爱沉浸于自己的仿真世界里,而不愿拿出一颗与天地荣辱与共的灵魂去回报天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颗灵魂不仅是对天地的回报,更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救赎。

  “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我们不需要将大地敬为不可侵犯之物,也不能对它戏谑、玩弄,而要的是一颗与天地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来回报它的馈赠。

  重新抬头,仰望一片晚霞,我好像与它一起燃烧着生命的光芒。

(指导老师:张启和)

【点评】

    “拿什么回报你”这个命题作文中,大多选手都是取材于亲情故事以“知恩”“报恩”的逻辑去布局谋篇。而本文作者超凡脱俗,在遵照题意的基础上另起题目,并且立意高远,构思宏大,思路开阔,主题深刻。讨巧的是,文章开头从具体的描写中提出人与天地的三种哲学理念,引经据典,展开论述,颇有大手笔风范。尽管有些句段论述不是很明晰,但作者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开阔的构思视野,令人欣赏。本文现场决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