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我来自泉城济南。这里有"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浩荡与恢宏,也有"时来泉水濯尘土,清波聊酌思泛然"的闲适与悠然。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醉里挑灯看剑、满腔沉雄豪迈的辛弃疾,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叹,忧国忧民的张养浩,深怀绝学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无不使济南这座古城氤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成长,我时常思索当今诸多现象。在现今的科技浪潮中,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机械化生产……在这个社会分工越发精细,人类越发忙碌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纸质书籍看似式微了。高考选择专业时,大部分考生更倾向于理工科而不是文科……快速发展的时代,理工科是否挤占了文学的生存土壤?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回答。得益于山东省新高考改革,第一届文理不分科,我有幸成为了一名三分之二的理科生,三分之一的文科生。我曾慨叹过理工图纸的精微缜密,也曾沉醉于语言文学的朗润荷塘。理科锻造我思维之严谨,而文科陶冶我精神以情操。在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浪潮之巅,在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正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悸动,正是人类心向往之的理想国、乌托邦,正是人们所共有的爱,理想,期望,指引我们穿透迷惘,不断前行。它们承载以文学的形式,点亮了我们灵魂的星火,让我们充实而有光辉。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新时代为艺术提供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我们中学生,要把握住自己对文学的这一度热爱,要注重深刻的理解新时代,在生动生活实践中获得灵感和思想。
算上这一次,我已有幸参加了两次叶圣陶杯。仍记得,一年前,我心怀忐忑地上交了第一份叶圣陶杯投稿,曾打定主意不会获奖。而几个月后,竟然意外收到了入围决赛的通知。正是"叶圣陶杯"给予我的这份肯定,使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写作新手,坚定了自己对文学的追求与热爱。
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说,“‘因’是直接的演变,‘缘’是不断牵涉的因素,无数的因与缘于是凑成无数可能之中的‘果’”,正是"叶圣陶杯"给予我们的这份“因”,和我们与它的这份“缘”,让我们今天有可能在这里相遇,共同书写,无限延展我们对文字,对叙述的热爱。
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说,生活要求我们去创作,而不是去重复。愿我们不负时光,踏歌而行,在自己的精彩生活中,创作出最动人的青春华章!
(根据刘润嘉在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