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学生作品 >
  3. 大学生作品

房煜:网络世界,隔空对饮(江苏)

发布日期:2020-07-14  点击量: 3875

网络时代,智能非同寻常。于无人的角落,也可以轻触屏幕,让消息传遍世界。网络的本质是一片虚无,是由程序代码构成的世界。我们徜徉其中,也被网络染上色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身份、立场,人们有时被他人影响,有时也在影响他人。即使远隔万里,也可纵情畅饮,遥对金樽,共同分享一片好时光。

少了现实那一堵断崖,在网络世界,每个人的思想都可以在合乎法规的情况下畅通无阻,完全无需担心尴尬。所以,当有某一个声音最有代表性的时候,便会快速聚集起以它为中心的同党,产生拥趸。这种迷人的感觉,是危险的毒药,使人沉醉,也能将人引入深渊。

但利用好网络,所带来的回报远胜现实。

来自俄罗斯克里米亚动物园的园长,因为疫情,开园计划陷入停滞,又和政府陷入矛盾,于是在别人建议下,来到相隔近万公里的中国,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B站。在网络那头,俄罗斯大叔和来自西伯利亚的老虎亲密无间,展现了一种狂野的战斗民族风格。网络这头,数十万的B站观众纷纷点赞投币收藏,帮助园区走出经济危机。网络的力量,使得素未谋面的人,有了一种共情的能力,让声音和态度能够穿越屏幕,直达遥远的彼岸,使得爱和温暖守候人间。

网络还能够带来一种无与伦比的参与感。就拿云录制来说,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拍摄。它创造了一种条件,使得有共同爱好的人,能够在网络上实现视频音频传输、合成剪辑,最终再合成到现场,实现一种“我人不在这,但是别人却能感觉到我在这”的感觉。疫情当头,在各大平台上举办的云音乐会,将各地的音乐人的乐器声输入,再经过电脑合成,就能够实现一种跨地域协奏,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网络弹幕的普及更是产生了实时互动的快乐。“玩梗”,得益于网络,许多的梗,当打开电脑时候,“法外狂徒张三”、“yesok”等文化标签就会突破传统媒介的桎梏,一遍遍冲击着人的大脑。以斗鱼、虎牙为代表的弹幕,形成了一种超脱于主播之外的文化,这是一种被魔幻化了的现实,被抽象化了的生活态度,透过奇绝诡异的符号和文字,实现实时的互动,有人把它称作“加密通话”。不过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已经能代表一种亚文化,这种亚文化,犹如古代的巫咸国、痋术之于中原传统的祭祀,不入法眼却真实存在,是很多人褪下社会中正经面孔外的第二幅面孔所构成的奇异世界。

大数据助力着这一切文化的内部传播和发酵传承——我们看到,我们搜索,智能算法识别了我们的IP地址,并且给我们推荐更多的相关消息,形成了信息循环。这种循环,让病毒式传播的网络文化从过去贴吧时代需要人工一遍遍复制发帖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堆起的社区文化。变成了只需要点一点就能识别的海底捞文化,速度不可谓不快。从吃一道青菜,到吃旋转餐厅,琳琅满目近在眼前。人很容易被感染,更偏向于传播一种信息,一种态度,甚至可能因为习惯而产生对其他事物的排斥,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信息的奴隶。产生了一种一些东西是“你家的”,一些东西是“我家的”的错觉。那些大明星,男神女神,电竞冠军,是你我私有的吗?显然不是。但是这就是智能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分享,被得到信息了,以至于误以为我们的眼光很好,周遭接触的都是和我们志同道合的“智者”,从而导致目力所及之处发生视线的模糊,失去探索真相和发掘自己的态度的能力。

所以,我们仍然要小心于网络。自认是非无法分辨者,更应警惕网络的同化作用,方能在拥抱一种文化的时候不失自我,冷静对待,从容应对。

遥隔网络,你我斟酒对饮,饮罢归去,尽是现实中的路人。但是流连辗转,仍有一个记忆一个留恋停留在互联网错综复杂的空间深处,成为一份值得共同守护的记忆。


房煜,男,1997年生。本科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现就读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江苏省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高中起先后在《新作文》《南来北往》《花丛》《语文报》《江苏教育周刊》《梅苑文学》等报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曾获叶圣陶杯全国作文比赛决赛一等奖。全国十佳小作家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