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伢
■李旻霏(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一)
“这是我的家,在这里长大。一把蒲扇挺得过炎夏,冬天雪花花,日子火辣辣。可爱的武汉伢。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她。故乡的土,亲吻过脚丫……”
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伢儿,但“武汉”这两个字却清清楚楚显示在户口本上籍贯一栏。所以当故乡武汉的名字与新型冠状病毒相联,武汉人民与封城相撞,带着方言的乡音从听筒里传来,诉说着隔离的近况,我的心就与故土紧紧相连。
1月23日早晨,我看着手机上倍增的数据,听着爸爸取消回乡高铁票的电话,我好像真正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可已经晚了,爷爷奶奶早已从海南赶回武汉,只为了春节团圆。1月24日,武汉封城,爷爷奶奶就这样被封在了亲戚家,无法返回郑州。心,从这一天悬起。
“如果有一天,她也需要我,搭把手,就过了。”一天比一天激增的数字,一个又一个医院医疗物资的告急,一次又一次微博的热搜,这一回,系着14亿华夏儿女之心的武汉,同样成为了世界焦点。我们以为,那是水深火热的漩涡,疾病肆虐的土地上寸草不生,痛苦与焦虑席卷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可实际上,打败寒冬的是春风的脚步,击碎坚冰的是温暖的人心……不论是钟南山院士17年后再赴前线,还是李文亮医生的率先吹哨,每一个医护人员的英勇挺身而出,每一支援鄂医疗队的与时间赛跑,70后80后90后00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抗击在战疫的第一线,每一个抗疫战士的感人报道都让人头皮发麻又眼泛泪花——“你只管善良,福报已在路上”——这场战斗规模越来越大,大到不止武汉人民,全国人民也同样被限制在家,关上房门,隔绝从前的车水马龙与人声鼎沸,把城市生活按下暂停键。我们都在战斗,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全,为了不给祖国添麻烦,我们自觉履行规定,牺牲了自由的出行。
我以为一切都会变好,可世事总是难料,生死从来寻常。从老家传来消息,幺姨奶奶不幸患病,那是奶奶疼爱的小妹妹,是每次都给我做好吃饭菜的姨奶奶,“喘不上气,难受,给催着擂着,才安排着进了方舱医院。”老家来的信息这么写道。我一下子沉默了,我以为疫情离我很远,医院里的挣扎与彷徨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那里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与匆匆忙忙的医患,是统计下一个个上升的数字。可幺姨奶奶的患病打通了这两个世界。我错了,那是谁的孩子?又是谁的父母?疫情让我开始思考生老病死,思考这个世界的人来人往。16岁的我,却第一次意识到,“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感受到抗疫在第一线的工作者,他们为了什么,放弃了什么,拿什么在冒险。“生老病死就像玫瑰一样随处可见”。此刻,我内心的震颤比听到报道所大肆宣扬的“感动”,更加真切有力。
“战疫”,之所以让全国人民感动流泪,大概便是如此吧。“希望如期而至的不只是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平安安的你”。
再看到武汉空荡荡的街道,和人们小区里隔窗喊话的视频,心酸之余不禁感慨,这是英雄的城市,也是英雄的人民。这场战役,我们没理由不胜利!我坚信着,等这个城市重新按下播放键,等地铁里的人多到挤不上,等去武大看樱花的人比花还多,等过早抢不到最爱的那碗热干面,等汽车把二桥堵得望不到头,等我可以回老家与亲友拥抱着飙上一句“我信了你的邪”——凛冬散尽,星河长明,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南飞的大雁可以回到故土,远游的儿女可以回到家乡。
我们缺一顿团圆的火锅,以及一次久别重逢。或许就在明天。
指导教师:鲁智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