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陷入,到融入
—— 我那平凡老舅的抗疫故事
■赵知涵(北师大实验中学 初二)
他,90后,专业英语八级,大学毕业在北京翻译圈历练两年后,回到家乡塞外山城,成为了一名市区宣传部的文职人员。他曾热情高涨地和电视台驰骋张北草原,拍摄家乡风景宣传片;他曾敏锐开拓网络新媒体,设想2022年冬奥会的时候,向国际友人一展张市新貌。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平日舞文弄墨一介书生的他,下沉到老旧小区执行疫情防控任务,摇身一变成为身兼数职的看门大叔、快递小哥、消毒保洁员、敲门统计员……大学毕业7年来,第一次,他深深地陷入了街头巷尾父老乡亲的汪洋大海。
这次的病毒传染性太强太狡猾了!刚开始,他每天都在恐慌中被不断上升的传染病例和死亡数据刷新认知。每天,面对着车流杂乱的小区入口,面对着时不时出现的人群聚集,他都严防死守压力山大。
他焦虑地思索着自己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为什么自己费尽心力给小区居民联系批发平价蔬菜,老太太们还非要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一趟趟出远门买菜?老人家最是易感人群,这要是出了事可怎么办?!
他不停地跺着冻得发木的双脚,在2020年2月21日晚8点,寒风小雪席卷漆黑山城的时候,独自一人坚守在这个没有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门口,镜片逐渐模糊。
这时,手机铃响起,电话那端响起他在北京的表姐急切地声音:“你看新闻了吗?太可怕了!截至昨天,全国已有33位社区工作者在防疫工作中殉职!”
“啊?嗨!那八成是被累死的啊!这段时间我们天天连轴转,太缺人手了!被传染?我也怕呀!不过姐您别太担心,我大年三十到岗当天就一个人搬到我爸妈老房去住,和家人隔离了,对!我爸妈搬到我家来了,宝宝?嗨!压根儿不敢见面!怕传染啊~~不过听说我家宝宝挺好的,马上就要满月了,呜~想死宝宝了……”
“老舅!”电话那端上初二的小外甥女尖声叫道:“您给宝宝起名字了吗?今天我把我家口罩都寄给您了,反正我们每天都在家不用费口罩,您一定要小心啊!” “啊呀太谢谢啦!不过听说你们北京那边疫情更严重……”
正说一半,外面有人要进小区,他立刻挂了电话,紧了紧自己那戴了好几天还舍不得换掉的口罩,拿着体温测试枪,向来人走去。
晚上9点,当他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飘雪中步行赶往儿时的老屋时,心中五味杂陈。他怀里揣着一包刚得到的宝贝,就是来自那个风雪夜归的居民带给他的意外惊喜,他心中荡起暖暖的温情,仿佛眼前飞舞的雪花,都变得美好起来……
孤零零地踏进漆黑的家门,摘掉防控红袖标,全套消毒收拾完毕后,已是晚上10点多钟了。这时,他又重新成为市区宣传部新媒体的“小编”,在他负责经营的“魅力社区”微信公共号上进行雷打不动的日更。今天的这篇是他亲试成功、解决了他大问题的科普文:《长时间戴口罩,眼镜起雾耳朵痛怎么办?》。
正忙着,他收到了社区群里一条令他兴奋的消息:有志愿者组织愿意和他一起解决给老人送菜上门的问题!
带着看到曙光的微笑,零点时分,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上,他上传了那张让他温暖一路的照片:那是贴在一个红蓝色食品袋上的心形卡片,上面是小女孩一丝不苟的笔迹:“亲爱的叔叔阿姨,听妈妈说,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你们不分昼夜地在小区门口执勤。你们辛苦了!年前我从昆明回到姥姥家,现在暂时回不去了,这是昆明特产酸角糕,请收下吧。保重身体!——一个来自昆明的女孩。”
怀着被看见被认可被理解的欣慰,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 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上小学六年级,那会儿我对疫情没啥概念,就觉得玩得好开心。17年后,我参加工作,参与疫情防控,我才知道这承担的责任有多么重!
虽然90后的我自以为还是个宝宝,但看到孩子稚嫩的语言还是很感动——我守护你安全,你带给我温暖!”
窗外,大雪无声。
而他,静静地融入了这片纯洁的世界。
(指导老师:刘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