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研究论坛 >
  3. 社团论坛

张旺:机制化运行社团平台推进学校美好教育的路径探索

发布日期:2020-08-28  点击量: 2173

机制化运行社团平台推进学校美好教育的路径探索

――以萧山十中为例

 □张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 

 

一、问题的提出――用美好教育成就教育美好

更好的教育、更美好的生活,这不仅是一个美好的教育愿景,更是一个响亮的教育号令,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20121115日,习近平刚当选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提出,人民有“更好的教育”等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目标。不难发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始至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把更好的教育作为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内容非常丰富,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在现实教育当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教育的终极追求,没有在“更好”上做文章,导致整个教育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不能自拔,让我们的学生在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过程当中,却丧失了“美好生活”。我校以社团建设为载体,以“求真”为新一轮发展核心理念,以“至善至美”为校训,以“本真、向善、唯美”为学校精神,以“做美好的人”为育人目标,培育会友好相处、会智慧求知、会优雅生活,有民族灵魂、有国际视野、有优雅气质的“三会”“三有”美好学子;以“办一所让学生有美好记忆的学校”为发展愿景,让每一位学子都有追求美好和实现美好的能力。

二、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界定

美好教育的名称脱胎于习总书记的讲话,20121115日,习近平刚当选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提出,人民有“更好的教育”等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目标。不难发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始至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把更好的教育作为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总书记所提出的更好的教育包含两大民生目标:一是让受教育者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二是让受教育者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前一个目标是直接目标,后一个目标是终极目标,前一个目标是为后一个目标服务的。

既然美好教育就是发源于习总书记的“更好的教育”,那么,我们提出的美好教育理念,其核心价值就必须建立在民生基础之上。“美好教育”的目标追求是美好适切、人民满意、社会认同,让教育带着温度,达到幼儿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美好境界。

美好是人及教育的本质追求,是一种诗意、理想的教育境界和生命境界。美好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生命规律,以爱为底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心灵和精神成长。美好教育分为“四以”“四将”“三性”。“四以”即以生命关怀为源,以发展人性为本,以培养生活能力为基,以追求人的美好发展为目标;“四将”即将尊重人的天性作为教育起点,将培育人性作为教育核心,将培养生活能力作为教育基石,将美好生活作为教育价值导向;“三性”即天性、人性、个性,倡导顺应天性、培育人性、发展个性。可以说,美好教育本身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追求,彰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追求、一种文化和一种境界。

(二)研究的目标

以社团建设为载体创造美好教育生活,推进学校美好教育。对学生社团进行理论上的建构和运作机制的探寻,形成学生社团的发展范式,打造精品社团活动和精品社团品牌,使学校在社团这一平台上,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成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构建特色教育内涵,打造特色学校品牌。

三、研究的理论架构

社团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校园力量,社团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组织形式,社团生活成为了学生普遍接受的一种校园生活方式。是学生聚集的新形态,是学生思想、观点、情感、愿望、需求真实表达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思想交锋、观念认同、情感交流、人际互动、利益诉求的重要场所,社团作为一种增长着的校园力量,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

因此,探讨社团在学校美好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社团建设对美好教育的意义

1、社团是一种生活教育

由学生自主设计、谋划的社团,在整体上营构了校园公共生活的空间,不仅让全校范围的同学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更重要的是社团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赞助(有的社团活动联系了赞助)全由同学们一手操办,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更让学生个体之间互相交往、分工、合作的机会增多。

2、社团是学校德育的最优秀的隐性课程

当代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强化,在丰富的社会生活面前,空洞的说教、单向式灌输已失去其原有的功效。基于此,作为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形式与方式,无疑社团活动实际上成为一种重要的德育“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特点就是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因此,社团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影响。

3、社团是公民教育的最好实践

不仅社团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活动给学生营造了公共生活的“小环境”,让同学们提早适应、履行了一个现代公民的种种对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义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在活动中应该树立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校园真正的主人。学校公民教育最重要的是融入学生的生活,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适应公共生活的能力。学生社团生活便是学生学会管理自己,培育公共道德与智慧,以增进社会公正和谐的教育活动。一个没有社团活动的学校是不完整的学校,因为它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

(二)社团建设中美好教育的价值

1、突破书本

多年来,我们把书本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唯一载体,而课外社团活动,则是追寻书本以外的知识与学习的载体,感悟书本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开辟由知识到现实生活的通道,建构个人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创造一种书本之外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与精神追求。

2、突破课堂

由于各方面原因,我们往往把课堂定格在校园里一个个的所谓的“课堂”上,把课堂隔阂成为一个“世外桃源”,让学生在这个课堂上无休无止的修炼,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学生生活与精神的压迫。而恰恰相反,社团活动的“课堂”就是传统意义以外的时空,空气新鲜,视野开阔,灵活多样,别开生面,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

3、突破个体

在当前的校园生活中,学生是一个实质上的个体存在,由于课业负担与升学的重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封闭的。而社团这个独立于班级之外的“集体”,是基于共同爱好与追求的共同体,必然对学生封闭的个体的突破,走向深层的交往、探究与合作,生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追求、共同成长的一个“集体团队”起到促进作用。

4、突破单一

 “三点一线”是学生生活的轨迹,师生之间是一种垂直的关系,教育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社团活动成为学生课堂学习之余所期盼的是既能调剂学习、生活,又能获取各种知识和才能的充满强烈动感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贴近时代、贴近校园、贴近学生的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时代气息和青春氛围,使学生思想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身心得以健康。

(三)社团建设中美好教育的功能定位

社团活动保留独特的个性,既不是松散的活动,也不像课程那么严谨,就是在课程之外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是新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社团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价值意义,在于知识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在于教育成为生活本身:

1、社团活动是学生自由本真的校园生活的回归

社团活动是走出现代教育的“异化”、回归校园生活本真的重要途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社团,真正把“生命”还给学生,使校园生活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校园生活,最终使校园生活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

2、社团活动是学生追求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社团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社团活动所代表的教育形态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静态的知识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系列“事件”,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成为师生追求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3、社团活动是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

在社团活动的视野中,教育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人的生活。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社团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与情感沟通的桥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范式的转变。

4、社团活动是学生迈向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深度学习

社团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学习,走出个体学习行为,迈向交流与合作,融合了学生的知识探索与精神建构。由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参与,社团活动成为一种深度学习,影响到学生的生命状态,并以深刻的方式改变着他们智力之外的东西,使生命的责任感与丰富性重新返回到学习活动中。

(四)社团建设中美好教育的基本特征

1、自主发展

社团活动宗旨自发组织、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社团学生自我创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自主性特色,决定了鼓励学生在思想上主动追求,在生活中自主管理,在活动中自我设计、自主创新,是建设学生社团的重要基础

2、“动”中成长

“动”是社团建设的灵魂,让学生在动中成长,在动中学习,在动中交流,在动中发展,是社团建设的基本理念。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彰显社团魅力、凸现社团育人功能的基本手段,在“动”中发展与建设学生社团是社团建设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学生社团才能定位为人才培养的参与平台和实践平台。才能有利于学生参与主动性的调动和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塑造。依托这样的基础平台,我们才能实现个性化培养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增强学生的自我设计意识,挖掘自我发展潜力。

3、培植特长

学生社团是学生发展兴趣、展示特长的重要实践场所,也是素质拓展的有效载体。培植学生个性特长是社团建设重要功能。在学生社团建设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形成健康高雅、生动活泼、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氛围,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社团中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特长,陶冶情操,把社团建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广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4、自主建构

社团活动是学生自主设计,自我管理,以满足他们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展的活动课程。社团建设必须坚持学生素质自主健康发展的教育观,坚持学生是社团活动的主体和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学生观,坚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通过有效的程序和监督机制实现学生社团建设的自我建构。

四、研究的推进机制

(一)社团建设中美好教育的推进策略

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新课程学分制的逐步实施,以及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断增强,我校社团建设的策略为四重”:

1、重社团发展的自主性

学生社团是以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群体。依靠行政手段等方式建立和发展的“社团”,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团。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注意把社团管理和尊重社团的自主性二者有机结合,更多地应采取鼓励、引导、激励等方式,促使社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活动层次,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重社团的学校特色

近年来,科技类、艺术类、文学类、体育类等各种学生社团在我校园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社团的规模、种类不断增多。然而多元化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社团的学校特色不够。许多学生社团不是依托学校的生源特点、学科特点和文化传统设立的,而是跟着感觉走。这是必然导致学生社团良莠不齐、结构失当、后劲不足。当务之急,学校应加强宏观统筹,构建“多元+特色”的社团结构,树立精品意识,走精品化和内涵发展的路子,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社团。

3、重活动的创新和实效

学生社团活动,不能为搞活动而搞活动,而不关注活动的质量和实效。一是疲于应付,许多社团的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缺少创新意识,社团活动多年一个模子,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常常是虎头蛇尾;二是为达成某个所谓的“主题”,追求活动形式的华美和热闹,搞花架子,实际上却空洞无物;三是对社团活动的总结和考核总在契合学校管理的意图上下功夫,而对其存在和发展的深层价值却缺少理性反思。因此,社团活动中应避免“为活动办活动”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在理性发展上下功夫,注重活动的质量和实效,要探索建立一套具有社团自身特点的活动机制,使社团活动规范发展、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4、重活动的校外延伸

近年来,社团活动在校内有声有色,从机构设立,到活动开展、评比表彰,社团活动充盈着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成为象牙塔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仅仅把活动的视角局限在校园内部,仍是十分不够的。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们不仅仅要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大舞台中经历风雨,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另一方面,学生社团走向社会,可以开拓社团之间交流的渠道,实现社团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活动的内涵。

 

(二)社团建设中美好教育机制运作

1、“四定

社团活动实行“四定”,“四定”即“定时间”——每天利用第9节活动课活动一次,其中志愿服务类社团可以利用中午或其它休息时间;“定地点”——每个社团都有固定的场所开展活动,学校在科技楼设有社团活动室,其它如阅览室、图书馆、理化生实验室、书画创作室、田径场、足球场、社团办公室或校外指定地点;“定内容”——每次社团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内容;“定反馈”——为了保证社团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我们制订了社团活动记录本,由社团社长进行记录,包括制订计划、人员组成、活动时间、内容记录以及指导老师评价等等,并于期中、期末开展社团活动小结交流会,使我校团委能及时有效地了解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予以指导。如下图:

图片1.png 

 2、“四制”

1)社团团建制

学生社团作为共青团依附和构建对象,建立社团团支部。社团支部密切配合社长全面管理社团事物参与社团重大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的全过程。社团借助共青团组织影响、工作网络、人力资源、活动资金活跃社团文化,同时共青团组织将社团临时支部纳入团的基层组织管理体系之后,延伸了工作手臂,拓宽了工作领域,扩大了组织影响力。

2)社团导师制

在尊重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前提下,实行“社团导师”制,“社团导师”制在校党总支的统一领导下,由校团委具体组织实施。社团可以在校内外自主聘任或委托学校聘任1—2名兼职指导老师,初步人选确定好之后,由校团委审核同意,报学校聘任。指导老师应具有敬业精神,有与社团类型和性质相关的专业特长。学校明确指导老师职责和要求,严格进行岗位绩效考核,每年组织一次优秀社团指导老师评选并进行表彰,对不能履行职责的老师,学校根据情况予以辞聘或提前解聘。指导老师深入学生社团,了解成员的学习和生活,稳定思想情绪;指导制定好工作计划,检查督促落实日常工作;参与大型活动策划等,通过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高尚的人格进行精神陶冶、文化导向,引导学生自觉成长、成才。教师文化的引领和强力推动,丰富了社团文化的内涵,促使社团品质提升。

3)课程选修制

社团引入课程选修制、学分制是社团持续发展积极变革的思路。社团以相关学科课程为依托,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延伸,聘请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为指导老师,实现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的衔接与联动。学科教师一些课堂无法完成的教研、教改、实习、实训等教学任务可以先放到社团这块“小试验田”进行试验,利用学科专业知识引导社员加深社团活动的理解,从而激发出学科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参加社团活动,对于学生来说,相当于强化了学科学习,而对于非学科以外的内容,相当于选修了一门新的课程。这样更好地发挥了社团在学生将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也为第一课堂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期末进行考核,各社团考核成绩汇总报送教务处与政教处,计入学生成绩档案与品行档案,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而构建起“软约束”机制。对于指导老师学校实行津贴制,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社团活动引入课程、学分制体系后,社团的育人功能由“在野”转为“正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为社团的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社团的地位和待遇,社团发展的瓶颈难题得到较好解决。社团实行课程选修制,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统一组织和标准化模式的不足,赋予了学生素质拓展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

3)星级评估制

通过建立星级评估激励机制,树典型、创品牌,促使社团持续健康发展。星级评估从社团内部规章制度、社团负责人、社员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评量分,将社团划分为五星、四星、三星、达标、不达标五个档次。社团星级采用动态管理,每学年度评选一次并公布评选结果。校团委对被评为五星级社团的给予表彰奖励,且在校级各项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对被评为三星级以上的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及表现突出的会员分别给予德育加分。对于不达标社团限期进行内部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社团予以撤消,培养社团竞争意识,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召开星级社团经验座谈会,其经验在全校社团中推广,起到“抓好一批、影响一片、带动全体”的效果。学校对星级社团在场地、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发挥星级评估“指挥棒”作用,促进社团健康、良性、持续发展。如下图:

图片2.png 

3、“四自

社团魅力源于主体的需求,体现在“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总结”上,

即自己组织活动,自己设计活动,自己操作活动,自己总结活动。社团活动的意义并非在于活动本身,而是活动成为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有效中介,在这里,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个体的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是活动主体个性创造力的双向化过程:一方面通过活动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表现、凝固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中;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着主体的个性潜能、素质和修养。

学生社团是一群有着相近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追求的人自愿组织而成的团体。我校的学生社团数目繁多,几乎涵盖各个学科门类,而且学生参与面广,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社团拥有了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治、自愿、自律的鲜明特色。实现了学生审美情趣的自我熏陶、科学精神的自我养成、协作精神的自我调节、交流开放的自我设计,形成了“志趣而聚、活而有序、动中求异、自主共进”的社团文化特色。如下图:

图片3.png 

4、“四化”

1)校本制度化

学校通过“三个制度”切实保障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一是“政治把关制度”。在校党总支的领导下,校团委、社团指导单位和指导老师牢牢把握社团建设发展的政治方向。二是“三级管理制度”。《XX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明确了校团委、社团指导单位、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实施三级管理的制度。校团委全面负责学生社团成立、活动审批、赞助管理、监督考核等重点环节;社团指导单位负责提供工作指导、经费支持和场地保障;社团联合会负责“申请-审批-报告-考核-总结”流程管理、动态监督和过程考核。三是“安全出行制度”。为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明确安全责任,如学生社团指导单位要求学生社团参加校外活动或外出考察时,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必须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以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

2)力量社会化

校内资源在一定的时期是有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无穷的,社团持续发展的思路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从深度和广度上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具体的做法:1、与企业、公司、行业、协会等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智能、技术、人力资源等领域广泛交融和资源共享;2、与地方政府部门联系建立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3、聘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为社团的顾问、指导老师,邀请来校讲学、指导等;4、与其他学校社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前往参观交流社团工作经验,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社团工作的思路,通过实践逐步形成自身工作的特色。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一步丰富社团文化内涵,增添发展“势能”。

3)手段网络化

网络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传媒,社团工作手段网络化成为社团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学校大力推进社团工作网络化进程,投入专项经费,配置了专门的工作室和服务器,建立学生社团联合会工作网站,每个社团均设计好自己的网页。社团将章程、简介挂在网上,从网上发布工作会议内容通知、社团活动海报等信息,进行网上时事热点讨论和网上论坛,用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和在线论坛引导校园网络文化。不同类型性的社团在网上相互交流、切磋,共同提高。从网上可以了解国内其他学校社团建设发展前沿,借鉴成功的经验,促进自身发展。工作手段网络化使社团信息流通加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4)引导服务化

学校注重在经费支持、指导教师选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服务学生社团。一是设立学生社团活动专项经费。学校每年划拨学生社团活动专项经费,通过项目申报、经费审批的方式实现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学校各部门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也给予积极支持,并保证社会赞助全额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发展。二是加强指导教师的选配。校团委和指导单位负责为学生社团选配政治素质过硬、责任心强、专业突出的优秀教师作指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三是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校团委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共青团组织体系、资源体系、活动体系和培训体系,发挥共青团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四是建立研究机制。学校教科室先后开展了《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研究》的课题研究,先后立项为区、市、省级科研课题,以学生社团为重要对象开展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建设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研究团队已发表高质量论文几十篇,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区、市一等奖,为我校社团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如下图:

图片4.png

五、研究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校园生活品质

美好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条成长的道路,罗曼·罗兰说过,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华,我们要先了解自己,选定方向,认真去追求。多元智力理论更促使我们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1、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品质

1)满足了学生的情趣需要

学生的生活情趣丰富多彩。实践证明,人越获得满足,就越需要;人越得不到满足,就越不需要。满足学生情趣的教育才更能激发学生的深层动力,因为只有符合学生主观愿望的事物,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乐于接受。社团活动就是一种情趣教育,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激起并满足了学生的情趣,既为学生营造校园生活的和谐环境,又为学习增添了兴趣。15年来,我校大部分学生参与了一系列的社团活动,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不一定在社团活动上有多大的专长或学业的成功,但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生活情趣的需要,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找到心灵的慰藉,精神的依托,压力的释放,与快乐相伴,在活动中捕捉到校园之美,生活之美,人生之美,享受愉悦,熏陶性情,感受人生,从而改变了大部分学生校园生活身心面貌和人生状态,这是成功中之最大成功。

2)满足了学生的个性爱好

个性是学生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教育必须既满足学生自尊与归属的需要,又使个体自身目标的达成依赖于共同目标的实现,避免多数人因少数人的经常获胜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社团活动就是一种个性教育,社团就是一个个性化教育平台,社团就是满足学生个性爱好的舞台。社团活动的定位就是尽可能地提供好的环境、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满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愉快中生活。16年来,我校飞天舞社、非寻话剧社、吉它社、美术书法协会、足球社等社团不仅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屡创佳绩,更重要的是尽量地满足了众多学生的个性爱好。

3)促进了学生特长化发展

张扬个性,培植特长,是现代教育的特质,社团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环境中成长为有个性特长的人。社团就是基于个性与特长的平台,就是给予学生学习、发展和展示特长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特长化发展。16年来,我校在文学、歌唱、舞蹈、各种器乐、绘画、手工、书法、摄影等特长的社团活动中,让广大学子在课余以轻松的心情来参加学习,发展他们的特长,展示他们的才华,促使他们的特长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萧山区中小学生艺术节的新世纪琴行杯文艺汇演中,飞天舞社群舞《放风筝》获得中学组舞蹈三等奖。创作的系列文艺节目多次参加萧山区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演出,其中《科技唱出环保情》模特加歌舞等节目受到了上级领导及其它学校老师学生的一致好评。几年来,在萧山区福利院、永兴公园面向社会义演,在校内多种大型活动中担任演出任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美术书法协会会员姚彦、方莹、郭峥同学在区中小学生艺术节绘画比赛中分别获中学组书法绘画一、二等奖;会员朱晨琳同学在区中小学生艺术节绘画比赛中获三等奖,作品先后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刊载。在杭州市“纪念12.9运动70周年大中学合唱比赛”中我校获市三等奖;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班班有歌声比赛优秀组织奖。在杭州休博会活动中,我校学生参加了有关演出工作。在区级及以上各类才艺展示、技能比赛中,我校先后有200多人获奖。《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创新作文》等100多家全国知名刊物发表学生文学作品2600多篇,陈万钟同学在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中获得了国画二等奖、书法三等奖。我校师生的三部长篇小说《金色花园的秘密》(长篇青春系列小说,25万字)、《凤舞九天》(长篇幻想小说,16万字)、《山路湾,山路长》(长篇励志小说,35万字)先后出版,我校校园文学季刊《XX》先后出版35期,陆续推出学生文学作品3000多篇。

4)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打下基础

著名人生规划大师、职业设计大师徐小平老师说:“人生是可以设计的,人生没有设计,离挨饿只有三天。”人生规划是指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职业和奋斗目标等。个性、爱好特长和客观条件等是个人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选择自己的职业的重要考量。社团活动基于情趣、个性、特长,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愿望和个人才智、能力、优势等,明明白白地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对自己来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根据自己的实际,使自己的人生规划正确定位。同时引领学生将人生的大目标、大方向和大策略,分解成为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阶段目标及其具体措施,整个人生规划初步完成。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花雨文学社社员芦依莎同学酷爱文学,三年时间在全国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多篇,创作了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她把文学作为一生发展的规划与追求;社团干部韩文阳酷爱主持人这一职业,在社团活动中主持了一系列大型活动,终于被传媒大学录取,主持这个爱好与特长成了他一生努力的方向。

2、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社团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独立学习、各抒已见、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达成了互相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开阔了思路,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自我创造学习的机会。推动全体顺应环境、挖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每一个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中,学生表现出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特质,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并使其成为他的发展源的‘机灵点’,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课题组每年度对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问卷调查情况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另外,社团活动体现民主,体现爱心,平等对话,尊重人格,呵护自尊,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根本改观,让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爱好与特长加入到了不同的社团中,让他们在社团这个集体中,发现自己的亮点,找回成功的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从而填平师生间形成的情感沟堑,修补他们因受不良影响而形成的心理障碍,点燃他们人生的希望。他们在社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学校有一席之地,社团成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从而社团活动迸发出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创生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通过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助长积极、健康和进步因素的不断放大。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社团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滋长为崇高道德的生长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质的提升,校园卫生、精神风貌、学习氛围和文明礼仪有了很大的变化。学校被区教育局命名为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和行为规范示范学校。

3、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品质

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对生命的点化、升华的过程。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对生活的经历,感受,体验,拥有活生生的鲜亮的个体生命体验。来理解生命,经受道德的拷问,形成基于内心的伦理体验和情感,让学生仿如成长在一个精神摇篮里,使这份历程成为个体生命中最值得怀想的一季风景。16年来,在社团活动这个大舞台上,一大批学生充分体验了升华生命的蜕变。如全体青年志愿者成员始终如一地清扫校园卫生死角,公共教室,回收废旧报纸,去福利院看望老人,走进社区出黑板报、清除牛皮癣,参与社区联谊活动,面向社会举办广场文艺演出,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被评为“萧山区先进志愿者服务队”。花雨文学社副社长徐银放学回家路上勇求受伤温州女商人的事迹被《萧山日报》连续报道。花雨社员范彩丽帮助盲人女记者的事迹在萧山广为传诵。313班的蒋汉军同学在放学路上看到过路的残障男子在路边淋雨打车,于是他就在边上撑伞等到男子打到车离开为止,成为网络暖男红人,获粉无数,信息在全国多家媒转载。计算机协会会员义务担负维护各班多媒体设备的职责,学会DOS语言及网页制作,并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班级网页,建立了“校园信息技术宣传网络”——《十中信息技术报》。见《萧山日报》关于徐银、范彩丽的报道,从中可以看出,花雨文学社副社长徐银、社员范彩丽不仅在校内,而且是在全区范围内,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他们的行为可以认为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本身在社团当中一直是优秀的社员代表,他们在关键的时刻铤身而出,是他们平时心灵世界的折射与反映,而他们两个也只是众多社员当中的两个代表,有很多很多的社员他们在平日的生活与学习当中,同样在释放自己的美好心愿。

二)创生了学校特色的社团发展模式

通过18年的不断探索,创生了学校社团由校党总支领导、团委统一管理、各处室协助配合、校社团联合会具体负责、各社团自主运作、指导老师辅导、广大学生主导的基本运作模式,形成了各方共同参与、协同配合、责任明确、保障有力、推动社团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套以“服务、管理、引领”为宗旨的社团组建、运作、保障体系。我校学生社团的活动逐步形成了以品牌性社团活动为龙头,常规性社团活动为支撑的系统化、品位化的活动格局。校园生活社团化,社团活动系列化,社团工作课题化,以品牌化学生社团建设为重点,培育一流学生社团、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基点,定期选择优秀社团举办系列活动,有选择的将各类别的社团活动,舞蹈表演、摄影作品展示、诗歌朗诵、现场演讲、英语小品表演、校园短剧表演、现场书画表演等精品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全校学生社团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文化平台,为社团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文化空间。

(三)奠定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

百余名家为十中社团挥豪泼墨,百家报刊推介十中社团,几十位名家莅临十中社团,逾千篇文章发表,每年逾千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每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荡漾着社团的身影,每天都有全国各地中学生写来的信件,每天都有全国各报刊寄给我校社员的稿费,引领社团发展的三大龙头课题先后获杭州市一、二、三等奖。35期社团期刊先后编辑发行,十中社团网站日益完备,师生三大长篇小说隆重推出。十中随着社团飞向了四面八方、神州大地,社团成为十中的符号,社团成为十中代名词,社团成为十中的金色名片,社团成为十中最具标志性的品牌。“绿色阳光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萧山区、杭州市优秀学生社团,花雨文学社已发展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与知名度的文学社团,XX》作为活跃在十中校园的一个文学刊物,倍受师生的青睐,迸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和青春激情。十中学生在品读古今名著的同时,《XX》也读得津津有味。北京大学知名教授、全国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顾之川博士先后做客花雨文学社。花雨文学社先后被授予“全国校园文学社团百面旗”“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百家”“全国百家阅读示范工程文学社”“全国创新作文核心文学社”,《XX》杂志先后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学社团样板社刊”“全国校园文学优秀社刊”“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刊特别奖”“全国第四届优秀校刊”“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优秀校刊一等奖”“萧山区第二届中学文学社刊评比一等奖”“全国中学生文学社示范社刊”。《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杭州电视台、《钱江晚报》、《浙江教育信息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XX》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萧山十中成为全国首批“中华少年写作园”,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活动实验基地,萧山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百家阅读育示范工程学校,全国阅读教育基地学校,全国校园文学特色学校。2015年4月份,我校顺利通过浙江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的验收,成为首批二级特色示范学校。

七、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学生在校园诗意地栖居

十六年来的社团建设的实践探索,根本上改观了学生的校园生活现状,校园处处充满生机。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找到成功与自信成为我们的重要推力,让学生在社团活动成长成为我们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依托社团建设推进学校发展成为我们的重要抓手,以社团建设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校园生活品质成为我们的一大抓手,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建设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成为我们的最大亮点。

(二)思考:引导学生社团走向未来

1.教育要关注生命,就要关注学生的幸福,因为生命的最大值就是幸福。但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教育必须对生命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内涵做出回应,并立足校本、师生、生本,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生命教育之路,才能让学校成为收获幸福的地方,我们通过16年来的实践探索,以社团为平台,引领学生成功走出一条收获幸福的康庄大道。

2.特色的社团活动,是校园精神高度与学校特色的内涵体现,社团建设是学校素质教育完善程度的标尺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在高中的普及,未来高中学校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的服务方面,谁能为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谁就能培育具有“主动发展”能力的人才,谁就能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3.我校学生社团建设中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在高考制度影响深远的今天,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评价策略还需要健全;学校对指导教师的各种管理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社团软硬件支撑相对不足,一部分社团缺乏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必要器材,资金不足;学生在社团活动面前还不善于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进行选择等。

八、主要参考文献

1.《万州高级中学学生社团建设初探》

2.《以中学生社团建设为阵地 拓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桐高 徐伟康)

3.《学生社团与学校文化建设》(中国教育先锋网2004-09-10管建平

4.《校园社团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5.《从当代中学生心理特点看中学生社团建设》(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 赵威

6.《中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北京景山学校    洋)

7.《探索社团课程建设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徐惠民)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廖先亮,武汉大学出版社)

9.《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专家点评》(康健,辽海出版社)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郭元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1.《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教育部基教司,高等教育出版社)

12.《攀枝花学院“星级社团“评比条例》

13《武汉大学社团联合会管理条例》

14.《上海财经大学社团联合会星级社团评比规则及程序》

15.《社团学分制活动课程的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6.《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案例研究》(王晶,《中小学电教》)

17.《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王攀峰,教育科学出版社

18.《生命化教育》冯建军等,教育科学出版社

19.《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刘铁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