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与暗
朱易航(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
艺术犹如一面镜子,它既能反射光明,也能映射黑暗。在光与影的交织下,镜子中便浮现出了画面。人们内心的明与暗从此处显现,隐隐地诉说着他们的过去与未来。
莫奈曾说过:“画的立体,来自于它的阴影,人也是如此”。一副画的完美在于光影与色彩、构图之间的比例。画布上的颜色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褪去,但明与暗的光影效果却能保存下来,表现着它过去的辉煌。身为法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莫奈用他的印象派绘画风格将光影中的明与暗描绘出来,也因此留名于世。所谓的明与暗就是指光影,任何一幅艺术作品,都会存在明与暗,如若没有这些光影,画就不会立体,而显得平面化了。失去了明与暗,画面就显得单一无味。
我也曾经学习过绘画,其中我对素描的感受最深。都说素描是最能体现绘画功底的一种绘画形式。确实如此,一幅画只能用一支铅笔,靠着自己的理解,将彩色的物体变得灰白,将立体的物体画在一张平面的纸上而不失去立体的透视关系,这真是一门深奥的功夫。在素描中将一个又一个面分开来的线被叫做明暗交界线,其为不同色块之间的分界线,区分了明与暗。每个人之间也一定存在着这所谓的“明暗交界线”。
那一个人拥有“阴影”到底是不是好事?有人会将阴影解释为内心的“阴暗面”,认为这是为人光明磊落的绊脚石。实则不然,没有黑暗,何来光明?明与暗本就是相对的概念,超脱于阴影之外的高光根本就不存在。所谓人的“阴影”,就像素描中画的暗部,没有了所谓的“阴暗面”,人与画都不再会立体。为什么画几何体要加阴影?当然不仅是为了好看,还为了展现几何体的立体。不加上阴影的三维画作就会被认为平面画作,正是因为没有阴影衬托出它的立体。这就像所谓的“降维打击”一样,画面顿时丧失了一个层次。为什么一个人一定会有低谷的时候?因为如果没有这黑暗的时期,你人生中的光辉就不能被体现出来。
假设你就是一张白纸,白得不能再白的纸,如果不在上面写字,下场就是被扔进垃圾桶被人们遗忘。如果你有由书法名家写的千古名句,人们便会对你“刮目相看”,从此你将“名垂青史”。一句话就能对你的人生产生如此大的差距,这是为何?因为你把一部分的白用暗遮住了,人们看不到你的颜色,于是你就显得没有这么单调了,一切便有了意义。再说,这终究只是一个假设,可是若只有明亮照耀你,没有黑暗的衬托,就不会有人注意到你。以上只是一张纸的人生。可是对于人来说亦是一样。如果你的人生只有光明的包裹,而没有黑暗的斑点,只有波峰而没有波谷,那不就是一张纯白的纸吗?只有挫折弄皱了你,才能让你的皱纹显现,你便会有更多的暗部来衬托你的明部。这和美术中的几何体是一样的。
我们容易发现:经历过挫折的人往往比生活一路风顺的人更成熟。人生总要经历一些黑暗才会迎来光明。明与暗交织,便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一个人拥有“阴影”到底是不是好事?我可以肯定地回答,对当下没有好处,但对未来一定能起到作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现在经历黑暗就意味着未来光明将更早到来,明与暗就是这样交织着出现的。
用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一句话来说“即使无意跌落至渊谷深处,也要苦力寻找那蜿蜒绵长的藤蔓,奋力一搏,寻求光明”。人即使面前有无数座陡峭高峻的山坡,也要步履艰辛地走完,去寻找那幸福的彼岸;即使深处黑暗的困境中,也要极尽全力地忍耐,去追求那光明的大门。
世界拥有光明,也拥有黑暗。正如有阳光洒落就会有影子出现一般。明与暗从不绝对,也从不完美。就像温暖永远与寒冷纠缠一样,光明永远与黑暗交织。我们生活在明与暗的边缘,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尽管空中布满黑暗,但也有点点繁星照亮黑夜。光与影的交织,成就了这一切。艺术是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指导老师:龙圣武)
【点评】
《明与暗》一文,从素描的“明”“暗”元素入手,写出了二者不可偏废,更写出了“暗”的重要作用。以此为起点,跳出绘画领域,展开对人的复杂,人的完满与人的价值的思考,又推而广之,对社会的发展、世界的多元等进行思考。文笔质朴无华,但哲思深刻。本文获省级一等奖(尤立增 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