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于琴凳 宽过黄河
余子悦(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
衣带渐宽终不悔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如果要追逐,总得停下来。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完成夙愿的时候。那如果完不成呢?就不能停下来。我感到恐惧,恐惧疲惫地漂泊,又得不可得。
一声高亢的弦乐从空中抖落,我收起了牵强的愁绪。殷承宗先生苍老的手中流出一串音阶,随后管弦乐加入,变为流畅的协奏。乐音渐弱而未落,又响起了一组和弦,那么明媚,那么庄重。记得殷承宗先生说过,《黄河船夫曲》描写的是中国人不屈的精神。没有愤怒的砸音,没有猛烈的打击乐,只有水,落入沟壑,又涌上来,就这么起伏着,向前。
仿佛西北的烈风在我耳边刮起,七月的音乐厅竟掀起一阵凉意,乐曲渐渐驶入了第二部分——《黄河颂》。一瞬间,我飞上了黄土高原,俯瞰那九曲连环。历史滚滚,英雄浮沉,这样恢弘的意境居然承载于如此舒缓又优美的乐章里。我不禁感叹,殷承宗真是在泥沙之中,看到了黄河的柔情。
我们需要一首自己的协奏曲,说中国话,给工农听。怀着这样一颗心,殷承宗踏上了黄河之旅。他跟着船夫拉纤,随着他们摆渡。他让双脚深深接触祖国的泥土。黄河之水天上来,汇入音乐家的胸膛,成为灵感。拖着一架钢琴,他在河边弹,在田垄上弹,在西北的艳阳下弹,在瓢泼的大雨中弹。我仿佛看到了,卷起裤腿的青年,抱着一架大钢琴在黄土中蹒跚,场景滑稽又震撼。
他是为何上路的呢?他为何把行李往犁上一放,就这么拖着,从壶口瀑布一路走到了延安?泥水踏着泥水,狠狠从瀑布上砸进河道,随之而来的是一位青年音乐家,划开棕黄色的湍流,身后留下一条白浪,便是《黄河协奏曲》。
然而,瀑布的前方不是开阔的海洋,而是滩险。随着第三部分《黄河愤》的响起,我由衷感到一阵窒息。一剂悲凉婉转的笛音承接《黄水谣》,将欺凌与耻辱娓娓道来,随后是《黄河怨》低沉又压抑的控诉。生在新中国的我尚且心碎至此,将中国那满目疮痍尽收眼底的作者又当多么痛苦。一阵仿琵琶的颤音,道出无尽的脆弱,其中却能看到新生。随即响起管弦合奏,钢琴也开始出现大开大合的和弦,终于音乐走向平缓。我舒了一口气,看来中国已经在腥风血雨之中立住了脚跟。
我突然想到,曾经的中国是黑暗到全然看不见希望的。但是前辈们呢?何止是衣带渐宽终不悔,而是身死终不悔!夙愿难道会站在那里让你看到,给你一个信念让你走向它吗?夙愿,有就够了。即便是泥水灌进肺里,也要仰起头,哪怕声嘶力竭,也要给还没淹没的同志,送去最后的鼓舞。
《黄河》里的中国从未停下,他的作曲家也从未停下。41岁的殷承宗,带着六十五块钱,只身前往美国。他要让世界听到中国音乐。疯狂的接演出——只为获得登台的机会。一开始,在音乐会结束之后他会弹一首中国乐曲。渐渐的,他可以把中国乐曲大大方方放进演出曲目了。当《十面埋伏》在卡内基音乐厅正式亮相,西方观众称其为“中国第一狂想曲”。被纽约时报评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音乐家后,殷承宗终于也让《黄河》响彻西方世界。曾经让周总理惊呼“冼星海活了!”的中国钢琴曲,获得了西方观众“如同在听贝多芬,收到了鼓舞和力量”的评价。是啊,这是中华民族的力量。黄河的水奔入渤海,浪花打湿了整个世界。
我不禁开始反思,为何没有殷承宗那样,在野地弹钢琴,徒步找灵感的魄力,我为何总是将成功归于虚无,从而逃避开始。
答案,在殷承宗的采访里。他说,从前他的世界里只有创作,所以他下乡,他入水,他一路走一路采访,他看戏,他听山歌,生怕错过人民的生活。他的世界很窄,只有琴凳那几尺。因此他的世界很辽阔,他能看到中国脆弱中的坚韧,坚韧中的磅礴。什么是激流?不知道!什么是险阻?不怕!豺狼的咆哮?充耳不闻!要让世界听到,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华人民呐喊的协奏曲!
而我呢?我知道学历可以获得财富,财富可以充裕生活;我看到不怀好意的慈善家,不义而富的商人,伪造实验证据的学者。太多了,看到的太多了,所以无法聚焦。太窄了,看到的太窄了,所以没有冲动。一个人为自己打算,终归没有追逐的必要。为了亿万人,才正能成全那个追求夙愿的自己。鲁迅曾说,做一世牺牲是万分可怕的事情,但是血究竟干净,声音究竟醒而且真。没有为民族竭尽所能的愿望,便永远感觉不到清澈的热血,永远没有呐喊的底气。
不要做一粒麦子。要落在地里。要长出一片麦田。
一声尖利的长吟刺破了我的思绪。我顿时心中一亮——殷承宗把《保卫黄河》开头的小号改成了唢呐。原来殷承宗仍然在路上,从前他用西洋乐器为中国敲开世界的门,如今他用民族乐器将世界领进中国的门。“风在吼,马在叫……”,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整个乐章一直在渐快,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
跑啊!我的朋友!跑啊!我的祖国!跑啊!要前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哪怕人憔悴,心永不憔悴。
(指导老师:才滨)
【点评】
“千古文章意为高”,本文立意深刻高远。“窄于琴凳”是作曲家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不断求索;“宽于黄河”是作曲家执着于艺术为人民,胸怀家国。音乐的魅力本是借由声音来传达的。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如通感、联想、想象、景物烘托等,表现乐声起伏跌宕的动态变化,将自己对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文章首尾呼应,过渡自然,感悟生发水到渠成,读来给人启发和力量。本文获省级一等奖。(尤立增 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