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写作宝库 >
  3. 作家经验

吴永煌:定力之处是写作的源泉

发布日期:2021-09-07  点击量: 2898

定力是佛家之语。佛家定力如何,决定着能否修成正果。也就是说,定力是意念的专注,意志的坚固。引申到如何一行一职,都是同理。写作也不例外。

著名散文作家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在《刘亮程语文课:一生的麦地》一书里就这样直接地说:“作家须将自己活成一个地方的人。在他身上有一个地方的气候。他在风声中找到语言,从光阴和季节交替中找到文学叙述。向历史和自然学习,接受时间岁月的教育,与万物同欣悦共悲悯。”他的代表作《一个人的村庄》就是极好的案例。他的其他作品也是具有特殊魅力的例证。他的作品就定力在长期生活的新疆玛纳斯县那个偏僻的小村庄。

我学生时代写作的启蒙老师郭绍珍,在培养我的作文写作兴趣和能力时,就给我说了一句至今受益的话:“多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写身边的,就是你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不同于别人,就是独到的。”他是位上海知青,在我们农场生活来了快三十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新疆很有名气的作家。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反映我们新疆农场的题材,读了之后,可以“对号入座”,猜出是哪个人,哪块地,哪条渠,哪片林。他退休返沪定居后,作品还是充满了新疆农场的气息。他指导我写的第一篇获奖征文,主人公就是农场的一位老菜农。

我在从教后,也遵循了郭绍珍老师的这一教诲,始终让学生把作文写作之力定在身边的人和事上,学生们先后在安徽《农村孩子报》、吉林《作文点评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作文。这些作文的人和事,班里同学都可以说出张三李四,子丑寅卯。

我在而后的写作中,也一直把笔力扎定在生活几十年的农场。那里有我耳熟能详的人和事,写之不尽,书之不完。小时的玩伴,涓涓的渠水,笔直的林带,方正的农田,空旷的大漠,贫瘠的戈壁,老军垦改天换地壮举,都会从笔端汩汩流淌出来。试想,我如果去叙述和描述远离身边的人和故事,真说不清那人的眉眼,更不要说在陌生环境下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环境约束了想象。要么,就不像。闭门造车,冥思苦想,可能张冠李戴或东扯西拉,不伦不类。

才思如泉涌。在这里,我冒昧地把“才”当“材”。材多,就会思涌。材料就是素材。材在前,思在后。没有材,思会迟钝,枯竭。材多,就更能让“巧妇做有米之炊”。

现在,我也退休离开了农场,但那里的一草一木总关情,写作之笔还是深扎在农场的泥土里。我的那篇《哦,胡杨河》,写的就是农场的一条凿于清末的人工河。编辑拿到后,爱不释手,江苏在农场的援疆干部读后也交口称好:“这是看到写胡杨河最有风韵的一篇散文。”是不是“最”,我不敢自诩,但是用心的,也是一气呵成的。因为这河的古往今来,我烂熟于心,也就熟能生巧。

发表在《散文选刊》2021年第4期上的《馕香满边城》,陌生的编辑当天收到电子版后,就很快回复“待留用”,回复之快,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看似写我退休后居住的乌鲁木齐,还是以生活的农场人和事作铺垫和衬托,主人公还是农场那位哈萨克族打馕人。那些生活细节和人物形象,在我心里挥之不去,呼之而出,跃然纸上,根本无须搜肠刮肚。

这些都是我写作的定力所致。农场是我写作的源泉。

生长于新疆边远小城布尔津的忽兰,是位年轻有为的作家,虽然现居武汉,但她的作品无不渗透着流经布尔津小城额尔齐斯河的滋润,《布尔津的光谱》《禾木》《布尔津的怀抱》《也儿的石河,流过布尔津》等,笔力都注定在小城之处,让源泉从笔端一路奔流。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娟,是位长期生活在新疆阿尔泰的年轻作家,也是一位擅写阿尔泰风情和生活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写来描去,都是阿尔泰的雪山,山下的牧场,牧场的牧民,朴实、生动、真切、感人。她的作品《我的阿勒泰》《羊道》《冬牧场》等,都是“土特产”,地道的“美味佳肴”,风味独特。

韩天航是新疆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在谈到他的电视剧代表作《戈壁母亲》时,就深有感悟地说,他从上海到农场生活了二十多年,也是感动他的二十多年。虽然退休有时回居上海,但还是回到农场所在的小城奎屯。离开了农场,就缥缈。一想到和写到农场,那些老军垦就在脑海里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有写不完的故事。这就是写作定力之巧!

刘亮程说:“作家需要建立起自己跟一个地方心灵关系,阅读使我们跟那些存在于历史中的伟大心灵取得联系。”他说的地方,就是写作定力之处,就是写作的源泉之地。思绪和笔尖离开了,心灵关心可能就淡漠、甚至断裂。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时,培养学生写作的定力尤为重要。在引导学生把写作的眼光放在定力之处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把定力之处内化成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做到知行合一。没有这种知行合一的定力,所有的觉知只能是浮光掠影。无论读多少书,思考多深入,如果不培养相应的内心定力,恐怕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深入培养学生写作定力,让觉知和定力同步植根于学生之心,深刻的觉知就会出定力,就会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甚至影响学生将来走上写作之路,就要他们关注笔端定力之处,烙上刻骨铭心的印记,让他有内容可写,写得大有风光,甚至独树一帜。

 

吴永煌,新疆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八团中学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兵团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特约作家。先后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近200万字,并被选入多种文本,出版编辑散文集、报告文学集、理论集6部(含合著)。获得中宣部和文化部征文一等奖和上海作家协会、新疆兵团文学创作奖励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