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哪吒之魔童闹海》影片票房已突破58亿元,超过《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
2025年春节期间,六部前期宣传颇丰、影迷期盼已久的“重磅电影”同时上映,被称为史上最强春节档,竞争激烈可想而知。暌违五年,与侦探推理、神话史诗、武侠、军事等各路强悍IP同场竞技,作为中国影史动画票房冠军续作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势如破竹,粉碎“续作难出佳作”的魔咒,续写了中国动画影史的神话。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影片票房已突破58亿元,超过《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同时成为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冠军。与此同时,数据仍在不断翻新当中,有网友戏称,“吒儿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一盏茶的工夫,纪录就有可能以亿元为单位被不断刷新。影片制作方之一彩条屋影业小红书官方号甚至成为众多影迷、网友“喊话”饺子导演的留言板,“正是拼的年纪,不能躺,快起来开拍哪吒三啦”。
随着票房数据攀升,为了回报影迷走进影院支持,导演饺子所作的海报,每一幅都很有梗
拥有这样的成绩和反响,无论进不进电影院,凭借《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后浪推前浪的总票房,这个年仅三岁、外形颠覆传统的小魔童都已成为节日期间的关注点之一。由此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部动画长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究竟拥有怎样的魔力?
事实上,哪吒系列第一部的彩蛋就已透露了续作的重要内容。《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故事承接上部展开,呈现电影中少有的“开端即是高潮”——一面是随着申公豹带回敖丙身死的消息,揭开龙族协助阐教镇妖却反被囚禁在“龙宫”天牢的过往隐秘。敖丙身死无异使龙族失去了复兴的唯一希望,为了让陈塘关血债血偿,四海龙王带领海底妖兽通过虫洞般的“虚空裂缝”,大军压境,陈塘关危在旦夕。另一方面,主线人物“魔丸”哪吒与“灵珠”敖丙在天劫中失去肉身,不得不共用一副肉身,并肩战斗共抗天命,电影的戏剧性也在一次比一次震撼的大战场面中不断升级,突破着想象力的边界。
电影《长津湖》和《流浪地球》对《哪吒2》取得好成绩的贺图
《哪吒之魔童闹海》同样统摄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之下,但较前作进行了多维度的升级与现代化的改造。电影中的哪吒形象问世之初、甚至当前作中哪吒嘶喊出全片最出圈的题眼“我命由我不由天”时,都不乏这样的批评,认为改编“矮化”了传统认知中更为人所熟悉的哪吒形象,其中最严厉的批评莫过于,抽离了哪吒故事“反封建反权威的核心精神”,将之矮化和替换为个体命运的抗争。客观判断这一质疑,恐怕还应将前作与续作联系起来看,当续作将个体命运的抗争,升华为各个层面上群体对天赋权柄、不公规则的反抗,似乎才算与这个改编后颠覆传统的哪吒形象对齐了理解上的颗粒度。
从更高角度将该系列作为一个整体审视和考量,才更有可能看清这部作品布局的良苦用心。如此一来,前作几乎相当于《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主旨意涵、情节展开等意义上的一个铺垫。只不过这个铺垫独立成篇、占有相当体量,同时足够精彩、别开生面,反而令人有可能忽略它在更大层面上谋篇布局所发挥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前作极具耐心又足够精良的讲述,又何来续作在多个维度上的升华。可以说,明晰前作与续作之间的关系,是勘破这个三岁小童何以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前作中矛盾的中心集中在“魔丸”哪吒一人身上,那么续作即沿着这一主线展开一幅更为纵横交错的广阔图景。时至今日,不少影迷仍对前作尾声的高燃一幕记忆犹新,本已打算“认命”的敖丙受到哪吒感召,与他一道迎向可能粉身碎骨、万劫不复的天劫,早在彼时,受到哪吒“不认命”的精神鼓舞,而选择竭力抗争的震撼效应便已初露端倪。在续作中,同样的选择更呈现燎原之势。随着无量仙翁暗中主导的阴谋败露,无论是人是妖,所有看似被阐教正道镇压或收服的“异族”都终于意识到,他们彼此之间的争斗不仅毫无意义,还被利用为维护阐教统治的工具。在这一刻,原本显得牢不可破的善与恶的分野变得不可靠了,无论龙族、海底妖兽,还是出身妖族、盗走灵珠导致“正邪错位”的申公豹,他们代表阵营不同,却都做出了不约而同的选择,其中便蕴含着对所谓“天命”的叩问:到底何为善,何为恶,善恶本该由天注定吗?种下这一直击灵魂的思辨之问,《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主题因此而得到全面升华。
哪吒由魔丸化身,但在父母爱的包容与呵护中却长成了顶天立地、改写命运的大善;敖丙生而为灵珠,却也曾因背负家族命运而险些做出违反本心的恶行;申公豹看似是不满自己未能中选十二金仙,盗走灵珠而导致后续一系列事件的罪魁,但也有为了家人不得不委曲求全、本性善良却被不公逼入歧途的一面。正是在一处处细节刻画中,在无数关头的思辨交锋中,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被浇铸出了动人心魄的血肉,也无疑让电影给出的答案更加可信——从来不该有天赋权柄和绝对的善恶,有的只是个体乃至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在不同情境下的抉择——不甘于扁平化的、充满思辨的史观诠释无疑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取得的一个飞跃式进步。
这种飞越还体现在更具现代性的讲述中。神话本就是民族集体意识的载体,当我们回望哪吒的故事,就会发现其随着时代演进被不断改写的轨迹。由印度佛教神话中凶恶愤怒的形象,到佛教传入中国、三教合流后进入道教体系,再到《封神演义》中完全脱离佛教背景,以一种较为理想化的少年英雄形象出现——哪吒故事的演进从一个侧面例证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吐纳能力。时至今日,再看站在前作肩膀上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其诠释虽与哪吒形象的历史嬗变一脉相承,但哪吒已不再以个体英雄面貌示人,也不再仅凭一己之力反抗威权。在全新的哪吒宇宙中,奋起反抗天赋权柄的不再是某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每一个想要追寻公平正义、改变不公命运的普通人。哪吒就站在他们当中,同他们一道捍卫与创造,而这无疑意味着哪吒神话的再一次新生。
强大的内核来自百折不挠的匠心,当然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呈现。从新闻与访谈中可见,是幕后团队十年如一日的极致打磨才换来了《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经得起揣摩与考究的提振之作。银幕之内的抗争惊心动魄,在银幕之外,何尝不是在逆流而行,在对每一个细节的打磨中,在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的历练中,对文艺创作上的浮躁之风大声说不。
这一次,“他”不再是背后空无一人的孤胆英雄。无论对历久弥新的哪吒故事,还是对标世界一流水准的中国动漫来说,皆如是。
(原文节选 ,来源:中国作家网|杜 佳,图自新华网、灯塔专业版数据、彩条屋影业小红书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