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教师作品 >
  3. 教师作家

教师作家孙全鹏 | 播下幸福的种子

发布日期:2025-02-10  点击量: 74

微信图片_20241102111002_副本.jpg

作家简介

孙全鹏,19855月生,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实验中学高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参加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出版长篇小说《幸福的种子》、短篇小说集《幸福的日子》和中短篇小说集《幸福的花子》等。在《中国作家》《四川文学》《山西文学》《山东文学》《当代人》《小说林》《阳光》《莽原》等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100余万字。短篇小说集《幸福的日子》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方便面》《西瓜熟了》等作品被改编为中高考模拟试题。获首届周兴嗣短篇文学优秀文学奖、郑州市第二十二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微信图片_20241102110954_副本.jpg 

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幸福的种子》以将军寺村为中心,延续《幸福的日子》创作风格,乡土气息浓郁,是一部反映城乡变化、文字生动和主题深刻的精品力作,表达了豫东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转型的变化,倾力发掘乡村振兴背景下父老乡亲的心路历程。小说结合豫东地域特色和豫东南独特的文化资源,发掘俚语和民俗风情,时代性强,富有一定的感召力。作品不仅有现实主义手法的宏大叙事,更有后现代主义创新语言和叙事冒险的尝试。作者试图建构起以将军寺村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世界,梳理豫东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色,全景展示豫东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变化史、个人的奋斗史和人民的幸福史。作品是教师群体关注社会生活、体悟时代变革的生动体验和具体实践,体现出教师不仅要有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更要有关注现实的自觉意识和表现时代的责任担当。

 微信图片_20241102111016_副本.jpg

写作心得

六七岁的时候,一次父亲在家里贴了一张地图,那是一张我们县的地图。父亲指着一个地方对我说,这是咱庄,这是咱庄前的河。我当时认字不多,父亲告诉我村前的那条河是“将军寺沟”。我那时候还小,不明白弯曲的小河与地图上一条曲线的关系,心里感到很神奇,我们的村前的河竟然能出现在地图上?那岂不是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地方?这个疑问一起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才慢慢了解到,这个地方基本上无人知晓,费心力气解释后,别人为了不让我尴尬,才配合地长长地说一声“哦”。

我相信,每一个有都怀有对家乡持久的热爱,尤其是童年时期成长的经历,那是怎么也抹不掉了:石滚静静地躺在墙角的泥土里,雨后小路的泥巴裹满你的鞋子,麦田里飘来一阵阵麦香,朝阳与一团团炊烟相互诉说情愫……我在写作时总是在关注心里的村落,那个“将军寺”一直藏在我的心中,不断淤积在心中,直到生根发芽。我想写一些东西记住曾经的日子,那童年里的点滴记忆总是让人难以忘记,这就有了短篇小说《幸福的日子》《方便面》《祖传的军功章》《洋葱没有心吗》《消失的叔叔》、中篇小说《本命年》《银色世界》《知了,知了》等。

我想将村里的人物表现出来,他们一直在我身边,陪伴着慢慢走向人生的河流里。大家看到了每一个人的精彩——他们真实的存在着,并感受每一个人的奋斗、欢喜和悲伤。村子值得记忆,村里的人太可爱了,有的善良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有兄弟因为家产而暴露了真面目,有远离家乡而四处闯荡最终回到老家找到宁静,也有无法解释的鸡笼子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更有遭到生活挤压而成为鼠人,因为进城追求美好生活而四处碰壁……但他们都非常坚强,坚守着内心的追求,对幸福的日子进行追求。我忍不住让他们直接跳出来,走向更广阔的天空,展现出爱恨情愁、悲欢离合,让更多人认识他们,让更多人认识自己。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这是豫东南的世界的一个缩影,在脚下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中。我希望这是通向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打开心结的一把钥匙,更是身边人对幸福生活追求向往的见证。

选择当教师,自己在写作的同时,也带领着学生在写作,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有书的日子真好,青春奋斗的日子真好,遇到更多喜欢写作的人真好。写作,就是记住、留住和铭记。将军寺村,永远就在那里,无惧风雨、阳光,任凭狂风暴雨,她静默无言,但伟岸、不屈、坚持和厚重。

 

 微信图片_20241102110939_副本.jpg

作品欣赏

长篇小说《幸福的种子》(节选)

 将军寺村

珍珍再次站在将军寺河边,她怎么也想不到,她还是喜欢那翻腾的将军寺河水中漂浮着的小船,那河水清是清,白是白,围绕着整个将军寺村通向远方,黄花菜依旧摇晃着金黄色的花朵。她的眼睛盯着消失又出现的河水,先前的浪花还没有落下,新的浪花又涌过来,她将手触摸到脚下的黄土地、青草和指缝中的阳光,时间一点一点慢了,最终像是停了下来。

那将军寺村就在将军寺河的北面,豫东南的周川市。村里人喜欢这河水,用三老太爷的话说,这是大地的血液,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将军寺村人,多少年过去了将军寺的河水不变。河两岸处处长满了草,各种小花也开了,连狗尾巴草也努力伸长了身子。水里一根根蒲子和苇子向着天空方向生长,一只蜻蜓在栖在上面蒲棒的上面,注视着水中的倒影。那蒲棒有了重量,弯下来,蜻蜓飞走了,那蒲棒弹了一下,又直立起来。半黄的叶子从蒲苇中间断裂,倒立着,一头扎进水中,依然不忍离开枝叶的牵挂。荷叶耷拉在水中,荷花的骨朵争着生长开放,含着笑在颤动,微风吹起时荷香在空气中飘动,整个将军寺村浮在荷香中。渔船还未曾靠岸,人已经从船上跳上岸了,船体突然往水里沉下又瞬间浮上来,水波一圈圈荡漾开。以前这地方是风水宝地,听说达官贵人们经常在这里选择墓地,村头有一个冢子,有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了,现在一点点变低,如今只留下一处土堆,上面长满了高高低低的杂草、天地、狗尾巴草、喇叭花和马泡秧子,有的草棵子上还留下爬杈皮,几棵香姑娘棵子上挂满了绝色的灯笼。那盗洞口变成了一个黑黑的大窟窿,里面不知道有啥,谁也不敢往里走,担心有长虫或未知动物出现。有时会冲出来一只野兔子,窜出来一只野猫,蹦出来一只野鸡、刺猬或黄鼠狼,到了半夜这里传过来呜呜的声音。尤其是天下大雨的时候,里面经常有咕咚咕咚的声音,像灌一只永不见底的瓶子,伴着婴儿的哭泣声。

珍珍喜欢看着眼前的这一切美景,一天天这样一月月这样一年年这样,没有一个人来认领,这些美景没有走,只是在这里,没有消失。它们不争也不怒,破土而出,开花结果,枯萎落地,又破土而出。岸边的杂草不高,青油油的,家里的那群羊喜欢吃,怎么赶都不走。珍珍不喜欢拴着羊,她跟羊可亲了,羊在河堰上跑,后面跟着几个小羊羔,昂着头一蹦一蹦的,她也跟在后面,嘴里喊着:“别跑,慢点”。母羊找到了一片草棵子多的地方吃,不再往前走了,嘴角不停地蠕动着。如果羊吃得时间长了,珍珍就“去去”喊,羊听懂了就向前走换个地方吃。珍珍撵走羊是怕把草都吃光了,奶奶告诉她,草不怕吃但怕毁坏草根,以后羊就没得吃了,现在不让它吃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吃。她记得奶奶的话,就不让羊糟蹋,多数时候羊自己吃着吃着就走了,好像懂她的心思一样,有只顽皮的小羊羔依然不知疲倦地蹦跶,也不怕累。后来,羊吃饱了就躺在地上,身下的草倒了一片,小羊羔跪在地上小嘴吮羊的奶头,头往母羊的怀里一拱一拱的。母羊身子躺在地上,头弯过来伸出舌头,舔羊羔子的毛,一下又一下,后来羊羔子不动了,享受着这一切。珍珍来到羊的身边,俯下身子伸出来手摸羊,羊温暖了她的手心,柔软柔软滑落在她的心里。小羊羔看见珍珍来,没有跑,将头继续往里伸,头一拱一拱,小嘴一张一合。

这时,不知为啥,珍珍也开始想娘了,娘呢?娘去哪里了?

从珍珍记事起就没有见过娘,她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一起下地一起一起做饭一起睡觉。奶奶有时候不睡觉,喜欢在灯下做针线活儿,剪布条给珍珍做布鞋,一针接着一针。珍珍劝奶奶白天干活,白天才能看得清楚,奶奶的眼睛不好使了。奶奶说:“没事儿,习惯了。”有时候奶奶不做活儿,天一落黑儿就睡了,别人抱着妈妈,她只有抱着奶奶,抱着抱着就睡着了,在梦里她开始想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是什么呢?她不知道,但肯定与奶奶的味道不一样,尽管奶奶对她也很好。

在将军寺村大家都是有娘的,与珍珍年龄一般大的小玲经常穿得花花绿绿的,头上用两个皮筋扎着小揪揪,一边一个,一走一摇,又穿着娘给她买的白裙子,真像个小公主,故意在她身边晃来晃去,神气极了。珍珍想摸那件白裙子,太好看了,她也想穿,小玲退了几步不让她摸:“那你怎么不让你妈去买呀?”珍珍伸出去的手停在半空,收了回来,感觉手不再属于自己,像是别人的,不知道往哪里放。她的手不住地拽衣角,心里别扭,不争气的泪水想流出来。这时,她又想起了小玲娘唱的歌儿,小玲一边听,一边在旁边咯咯笑。

“筛罗罗,打面面。

谁来了?大姑娘。

蒯哩啥?狗尾巴。

扑甩扑甩你害怕。

“娘!娘,您在哪里呢?”珍珍一次次在心里默喊道。

可奶奶不告诉她。问的次数多了,奶奶就指着前方说:“在那边儿!”

“那边儿是哪里?”珍珍继续问。

眼见着奶奶使劲儿往屋里走,珍珍又追着去问,“远不远?”

奶奶有点生气了。

“你这孩子,不是给你说了吗?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其实珍珍现在慢慢长大了,她的个头差不多到奶奶脖子了,她感觉应该能了解一些什么事了。过了一会儿,奶奶自言自语:“妮儿,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我现在不就长大了吗?奶奶,我都能洗衣服能做饭了,我想知道……”

“对,我家妮儿是长大了,等你再大的时候就说。”奶奶脸上勉强露出笑容,又转身走开了。珍珍拦住奶奶的正前方,挡住还要问,奶奶把珍珍拉到一边,珍珍不肯动,奶奶只好从珍珍另一个方向侧身走了,嘴里还嘟囔了一句:“你这死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