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教师作品 >
  3. 教师作家

教师作家郭大章:在行走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发布日期:2025-01-14  点击量: 65

图片1_副本.png

作家简介

郭大章,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在《延河》《芒种》《厦门文学》《小小说选刊》等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十万字,著有《苏家坳纪事》《茶余酒后话名士》《批评的锋芒》《行走的时光》等著作八部,作品曾获全国首届浩然文学奖,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重庆市巴蜀青年文学奖,陕西省青年文学奖,野草文学奖小说一等奖,第二届长安散文奖,第四届吴伯箫散文奖,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第八届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第十届全国青年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等省部级奖项20余次。

 


作品简介

本书是一本融合了写人、记事、写景为一体的散文集,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为书写真情实感的心灵小美文,第二辑为阐释各种生活道理的哲理小散文,第三辑为书写旅途风景的旅游小散文,第四辑为写人记事的小散文。全书风格各异,题材广泛,非常适合社会各界人士阅读,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散文集中所收录的文章绝大部分都在全国各知名刊物发表过,比如《美文》《散文诗》《东方少年》《中学生博览》《少年月刊》等,其中一些篇目更是被多家刊物转载,比如《人民周刊》《晚报文萃》《学生天地》等,部分文章被收录进各种教材(比如全国中等专业学校素养教育教材等)和全国各省市中小学阅读试题,部分篇目曾获全国各级各类奖项,比如第二届长安散文奖和第四届吴伯箫散文奖等,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散文集语言优美,行文厚重质朴,饱含真情实感,读来既催人泪下,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触摸到生命的温度,最终完成灵魂的升华。

图片3_副本.png

图片4_副本.png 

图片5_副本.png

获奖感言

感谢组委会把这么一个重要的奖项颁给我,我本是一个初学写作者,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蹒跚学步,至今尚未窥得门径,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的获得,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激励我在未来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家庭,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特殊的感情。于是,长大后,我义无反顾的成了一名教师,从本科到博士,我所就读的三所大学,无一例外都是师范类大学。从中学到大学,从乡村到城市,我在一个普通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数年,以后也会继续干下去。所以,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的获得,对我来说,无疑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它将鞭策我在教师和文学创作这两个领域继续不畏艰难,奋勇前行。

这本散文集的创作,前后持续了差不多整整二十年,从大学本科开始,一直到现在,可以说基本见证了我的某种成长历程,能够望见我的来路。散文集中的文章很杂,既有写人记事的生活小散文,也有蕴含着某种哲理的哲理小散文,还有描写旅途风景的旅游小散文,它们或许水平参差不齐,也不一定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或许会在那么偶尔一瞬间,你在阅读此书的时候,能够找到你喜欢的一篇,于我而言,已然足矣。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幸福。

再次感谢组委会的厚爱,谢谢!

 

图片2_副本.png


作品欣赏

长安三迭

 

城墙

一踏上城墙,我即刻肃然起敬。

我一再放轻脚步,唯恐唤醒这地下沉睡的灵魂。我相信,城墙上的任何一块砖,都有一个悲壮的故事。同伴说,这城墙真宏伟,彰显着古人的智慧。我没有说话,呆呆的看着眼前的城墙向前延伸,竟满目疮痍。我感觉不到任何的宏伟,只有压抑的沉重,和深深的痛。

我想到的只有战争。

我来到城墙边朝下望,城墙很高,很陡峭,不远处的护城河缓缓流动。我的头脑中瞬间出现了无数厮杀的场面,墙下的士兵不顾一切攻城,墙上的士兵拼死抵抗,你来我往,尸横遍野。终于,归于一片沉寂。

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个家庭妻离子散,多少个政权分崩离析。

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会有无数场战争,而任何一场战争,都会夺去无数生灵的生命。我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当我真正面对这些亡魂的时候,我却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

国家!民族!战争!生灵涂炭!

——这便是历史!

一个我们怎么都无法回避的历史!

此刻,是晚上,城墙外面一片辉煌,充满着现代的气息,城墙里面,是一片低矮的房舍,错落在黑暗里,看不真切。

这一明一暗,一黑一白,被城墙隔离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遥远的过往,一个是光明的未来。

我沿着城墙缓缓前行,两旁是迎着夜风招展的旌旗,飒飒作响。

我站在城墙上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呢?居然能够把历史和现代融合得如此完美,甚至让我们分辨不出:哪是历史,哪是现代?

我突然想起同伴的话。或许,他说得对,城墙,确实宏伟。

怎么能不宏伟呢?

这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和鲜血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布满了伟大的英灵。

我在城墙上走着,步履轻轻,像是在跟一个个生灵对话。遥隔千年,我仿佛看见了他们的身影,那么清晰,那么和蔼,那么沉重。

走了一段以后,我和同伴在永兴坊下了城墙,那一刻,我掉头回望:

城墙巍峨,夜色中,有一种肃穆的伟岸。

 

大明宫遗址

多少断壁残垣,才成就了今天的你。

历史,在这里,是有声音的。那些声音潜藏在埋藏于地的雕栏玉栋里,和泥土一道,沉睡千年。

一路上,都是倒下的历史。

枯黄的青砖,倾塌的断石,露出一角的房檐。看到这些,我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疼痛感。走着,想着,痛着。

有时,疼痛,才会让你更清醒,才会让你触摸到生命的真谛和内涵。历史,似乎也只有在疼痛中,才能还原出该有的真相。那一截截坍塌的断垣,就是一段段厚重而悠久的历史,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更见证了几千年来,百姓的疼痛,刻骨,铭心。

断垣残壁里,有王朝的强盛,有历史的兴衰,但更多的,却是血泪。

没有血泪,何来历史?

真正的历史,绝不是欢声笑语,而是血泪满仓。这,无关乎繁华和衰败,往往在无尽的繁华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看不见的衰败。繁华和衰败的同生共存,才构成了历史。正如这深埋于地的残垣,你说是繁华,还是衰败?

历史!真相!原罪!良知!

在这个酷热的夏日午后,一堆散埋于地的残壁,让我不得不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陈旧的话题——

究竟什么是历史?

从小到大,我们眼中的历史,就是一串串呈现于书本上的文字,亘古不变,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授,我们却从未去质疑过其真假。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随着时间的消逝,历史或许正如这些遗迹一样,早已带着真相长眠于地下了。其实更多的,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却只是一堆无法言说的荒草而已。

面对历史和真相,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良知?

打捞历史?澄清真相?

抑或只是在这种亦真亦假的“历史”当中充当一个匆匆过客?

我们的历史,有着太多的不幸,或许若干年后,那时的我们也早已变成了“历史”,再由我们的后代来打量: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或许,这个话题过于沉重,于是,我沿着公园里的小路,来到了太液池。

瞬间,我便被震撼了。

我从来没有想过,平静的辽阔的碧绿的湖,怎么能和久远的苍凉的带着历史痕迹的遗址共存,一个是青春和希望,一个是迟暮和过往,这一青一黄,一新一旧,竟能如此和谐地呈现于暮色之下和天地之间,怎不叫我震撼。

站在堤岸上的那一刻,我忘却了时间,忘却了身在何处,只记得两个词:

历史。生命。

 

昆明池

昆明池的美是一种意境悠远的美。

冬日午后,长安城西,静谧而辽远的意境,我们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昆明池是一个巨大的湖沼,像一片碧玉镶嵌在斗门镇的东南角,湖光晚霞相映成趣,使人产生一种天地和湖水在刹那间相融一体的错觉。

湖很辽阔,也很静谧,靠岸的木栈道旁,系着几只小船,微微拱起的乌篷,在暮色的天地间,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几只水鸢在湖面悠闲的游着,身后平静的湖面,被带出几道长长的波纹,蜿蜒着向四周扩散开去,终又消失在茫茫水面。

栈道。小船。水鸢。湖面。

这一静一动,如此和谐的呈现在我面前,让我瞬间体会到了一种生命的境界和内涵。

湖中有一座拱桥,名曰鹊桥,意寓牛郎织女那真挚纯洁的爱,鹊桥的两端,是两条长长的木栈道,一直延伸到湖岸,木栈道两旁的湖岸,长着一丛一丛枯黄的芦苇,苇穗在晚风中轻轻摇荡,轻盈而灵动。

极目远眺,那一道长长的湖堤,湖中弯弯的鹊桥,曲折的木栈道长廊,连同眼前随风飘摇的芦苇,参差错落的倒映在平静的湖面,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我们沿着湖岸走,不时会偶遇一些栽种在湖岸泥土里的花草,有的早已枯黄,有的仍然绿意盎然,他们紧紧的挨在一起,有时竟分不出哪些是枯黄,哪些是碧绿了。脚下的泥土里,落满了树叶,一层一层,有的已经埋进了泥土,有的却是才覆于其上,于苍茫的暮色中,静默着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枯黄。碧绿。泥土。死亡。

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用他们的姿态,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何谓生?何又谓死?

生的一定会寂寞的生?死的就一定真正的死了吗?

就像这昆明池里随处可见的牛郎织女的雕塑,总会让我们无端想起那凄美的故事:他们为了这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永无休止,不知疲倦。但,假若哪一天,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再相见,他们会舍下对方,独自苟活于世间,去煎熬那份刻骨的悲凉吗?

2020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