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写作宝库 >
  3. 名师指导

韩丽:故事虚构教学初探

来源:中国校园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12-24  点击量: 1614

□韩丽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内容提要指导学生写好故事虚构类型的记叙文,要培养学生的因果意识和矛盾意识,一是要认识到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二是要设计矛盾双方的力量角逐。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在2015年有一巨大变化,之前,是一道题目,文体除诗歌外不限;2015年,开始二选一,其中一道明确要求写记叙文,而且要求叙述故事、展开想象。高考是个指挥棒,它起着倒逼课堂教学的作用,作文题目的变化让以议论文为重点的高中作文教学开始重视记叙文,确切说,是重视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虚构。

然而,教师很少在课堂上开展关于故事虚构的记叙文教学。18年北京高考阅卷组专家张彬福在介绍作文情况时说到:“从大作文的选择上来看,大约20%的学生选了记叙文。这与平时的教学导向有一定关系,平时议论文练得比较多。”张老师所言是切合实际的,高中语文作文课在记叙文上不仅是教得少练得少,就是在教法上,也存在问题。“在中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强调的最多的是‘记叙文六要素’,但从我们的教学效果来看却不理想,写出来的文章却变成了‘流水账’。”

一端是对故事虚构能力的呼唤,一端是记叙能力的薄弱,如何衔接两端,让部分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提升,尤其是让有记叙潜能且不擅长议论文的学生发挥长处?这是一线教师必须直面并且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因果意识和矛盾意识的培养上着手,化育学生的故事虚构能力。

故事虚构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写作问题,如何理解故事?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格非这样界定:“故事,是由时间上的延续性与事件前后的因果联系而构成的。”许多学生写作文,能够叙说具有时间延续性的事件,但这并不是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反而成了流水账,追其原因,正是找不到前后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格教授曾经举例说明具有因果联系的故事叙述: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被汽车压死了,这样的叙事不能称为故事;如果说,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被汽车压死了,他的妻子由于悲痛而自杀,这就是讲故事。学生写记叙文往往是顺着时间线索平铺直叙事件,日常生活在这样的顺时叙述中就成了一笔流水账,让人读来兴味索然。如果加入因果联系呢?前后事件的因果联系给了读者鲜明的认识,事件具有了启迪意义,这就成了读者乐于阅读的故事了。

18年北京卷作文题“绿水青山图”为例,我们可以按照因果关系来构思一篇文章。

原题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如果考虑到因果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构思一篇记叙文:破坏环境,自食恶果;保护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两段故事,前后对比,立意鲜明。

其次是矛盾冲突意识。在这个世界上,矛盾普遍存在,事情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如果能从深层次把握到矛盾双方的力量角逐,这篇文章就会写得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写作“矛盾冲突式”的记叙文,首先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社会问题、矛盾双方、目标障碍。具体来说,矛盾双方是谁?主角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障碍?矛盾双方的冲突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比如在《祝福》这篇小说中,主角是祥林嫂,她和鲁四是矛盾冲突的双方,矛盾冲突反映出辛亥革命之后封建思想依然势力强大这一社会问题。在冲突双方进行力量角逐的过程中,祥林嫂有一个想要活下来的目标,却遇到了婆婆、鲁四、柳妈等与鲁四有着一致思想观念的封建礼教捍卫者,也就是障碍物;违背封建礼教的祥林嫂在求生的过程中一次次遭遇打击,比如捍卫者们告诉她不洁之人不可触碰祭品、死后入地狱被切分等等,这些可怕的封建思想消解祥林嫂生存的勇气,最终造成了“礼教吃人”的悲剧性结局。

201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神奇的书签》为例,我们完全可以矛盾冲突的模式虚构故事。

原题

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这道题目中,已经设定了两个角色——你、书签,主题也确定——爱读书、读好书,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在故事虚构上。按照矛盾冲突式故事虚构法,我们需要确定社会问题、矛盾双方、目标障碍。更具体一点的思路即是,社会问题是学生不读书、不爱读,矛盾双方可以是“名著”与“你”,(说明一下,矛盾冲突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还可以是自我与本我、超我,等等) “你”有阅读名著以应对高考的目标,可是你会遇到时间不足、理解艰难等阅读障碍,而书签可以帮助你最终跨过障碍、爱上读书,这正是书签的神奇之处。

我们可以把这个构思铺展成如下故事:许多科目许多作业的挤压,使你无暇读书;阅读理解的难度让你看一会儿就看不下去,或者昏昏欲睡,或者弃之取它。神奇的书签帮助你解决其它科目的问题,引导你发现书籍的有趣丰富。当这些问题借助书签得以解决时,你已略尝阅读的甜头,可此时神奇的书签突然失踪,“你”在巨大的阅读兴趣的驱动下,在书籍内容的鼓励下,开始自己迎战阅读障碍,终于,你来到了广阔的书籍世界,书籍成为你人生进步不可缺少的朋友。

这个思路如果从上述“因果联系”的角度来说即是:因为发现了趣味,所以爱上了读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故事虚构的能力,实际上关乎思

想认识与叙事技巧两方面。而说到根本上,这是一种珍贵的创新才能。“创新”是新时代新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在《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21世纪的核心素养有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高考作文题明确要求“展开想象、叙述故事”,实际上是在呼唤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所以教师要重视故事虚构这一创作能力培养,响应高考改革的要求,既是帮助学生应对高考,也为学生储备人生发展所必需的创新才能。

[注释]

①林柳生,硕士论文《叙事学视角下记叙文写作理论研究》,第24页。

②格非《小说叙事研究》,第3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韩丽,任职于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高中语文一级教师,文学社兼职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