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写作宝库 >
  3. 名师指导

韩宗敏:高中阶段诗词创作教学例谈

发布日期:2020-08-28  点击量: 2622

韩宗敏(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提出较高的要求。古诗词的语言、形象、手法、语言等的鉴赏既是教学内容,又是考试内容。那么在高中阶段要不要尝试古诗词写作?古诗词的鉴赏难,古诗词的创作难上加难。创作是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在有升学压力的高中阶段,进行古诗词创作教学的意义何在?如何在高中阶段开展诗词创作的教学工作?本文试以我校的诗词创作教学实践为例谈谈个人看法。

一、诗词创作教学的定位

1.诗词创作与人生

有人视诗词为雕龙的伟业,有人斥诗词为雕虫的小技。在高中阶段把诗词的教学看得过高或过低都不是好事。不必让诗词教学承担过多的东西,不提大而空的口号,更容易做出切而实的事情。教师把诗词作为美育的一个科目,学生把诗词作为一种个人爱好,这样就可以了。有益于家国之事很多,非此一途;有益于身心之事也很多,非此一艺。在多元化的时代,让学生做多元的自主的选择。靠诗词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让有兴趣的人为之,不强求,不一窝蜂。

把诗词教学作为美育来抓,并没有贬低诗词的功效。具有形象美、意蕴美、音乐美的传统诗词是美育的绝佳教材。阅读是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写作是创作美的过程。在美的历程中涵养品格、变化气质,使心灵呈现充盈、饱满、勃发的生命状态,让人生有温润的诗心相伴,更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均衡发展。有人说“诗歌不产生粮食不产生钢铁,但它产生活泼的有趣的生命”,这便诗词创作对于人生的意义。

2.诗词创作与高考

不让诗词教学成为高考的阻力。在高中阶段,高考是师生要共同完成的主业,师生都应以敬畏的态度对之。谈诗词不是清高与脱俗,谈高考也不是功利与世俗。让学诗的同学能够分清主次,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高考。如果心驰神骛,耽于一艺,分不清主业、副业,那就得不偿失了。诗在闲时为之,诗以余力为之。可见缝插针,不可喧宾夺主。

让诗词教学成为高考的助力。实践证明,诗词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既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有益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最好的语言在古诗词里。好语言是典雅的、明晰的、精微的、隽永的,坏语言是浅俗的、芜杂的、僵硬的、松散的,能读通古诗词的同学,读现代文不会很吃力;能写好古诗词的同学,写高考的作文也会有余力。通过诗词的阅读与创作锤炼语言,升华情感,启迪思想。既有利于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诗词创作教学理念

我的诗词教学理念是:人人能写诗,事事可入诗。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有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者。”因此他说“诗境最宽”。人生自有诗意,诗意的追求,可以说是每个人骨子里早就流淌的东西。成绩的好坏、水平的高低,年龄的差异、天分的有无,都不能成为能否进行诗词创作的限制条件。内心的一点灵犀、一缕情丝、一种细微的波动,便是诗的萌芽。所以不是谁能写谁不能写的问题,而是谁都可以尝试去写。有的人可以偶尔写,有的人愿意经常写,但是诗是潜伏在每个人心中的,更何况处于敏感多思的年纪,每个少年天生就是一首诗。

 2017年4月22日,我校组织集体春游活动,活动后征集诗词。孙正贤同学上交了一首七绝《旧伤阻行》:“旧伤未愈剩伶俜,已料吾师必阻行。意冷心灰年少事,倚窗独自看天晴。”孙正贤同学成绩并不好,平时也看不出他对语文对作文有特殊的兴趣与爱好,但这首诗却写得非常动人。真实、朴素、细腻,发于内心,让我们看到集体春游的热闹场面背后一个孤单的身影。讲评诗歌的时候,许多同学把目光集中到这首诗上。些许小事,发之于诗,便足以动人。从这个角度上看,诗并不难写。不要把它看得过于高大上而视为畏途,也不要被格律吓得不敢入门。对高中生而言,掌握格律知识也只是两三节课的事情。

诗境最宽,不仅是指人人能写诗,还可以指事事可入诗。杜甫写过“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大境,也写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小境;既写过“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骏马,也写过“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的小鹅。李白有庐山、天姥的壮游,也有“床前明月光”的常人之思。高中生学诗不妨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正如朱自清所言:“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诗。”孙萌同学曾经写过一首《咏多肉》:“心思混沌平添肉,青翠浑圆怎奈何。夏日偷杯贪玉露,肚腩多吊两坨坨。” 这种生活中的小趣味,也会自然成诗。初写诗时,不必求大求深,以下选列一些同学创作的诗题,从中可看出高中生从日常生活中发掘的诗意:《访辽阳曹雪芹纪念馆》《题〈西游记〉人物》《校园读书角》《午睡》《立夏》《咏樱桃》《咏眼镜》《咏充电器》《星空远望》《虎皮兰开花》《学琴有感》《霾》《校园春迟》《午间操场》《春日辽阳广佑寺》等。

三、诗词创作的内容

我们的诗词写作教学是有统一规划的。准备在三年时间内编写出学生的旧体诗集。内容包括“自然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人情篇——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篇——生活即艺术”、“思考篇——我思故我在”。“自然篇”侧重在对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和感发,触景生情,感物而发,如学生作品:《日出》《笼中鸟》《街边桃树》;“人情篇”侧重在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等的抒发,如学生作品:《西江月﹒咏红楼梦宝黛初会》《远别》《故时同桌》《母亲节寄母》。“生活篇”侧重描摹自己的生活状况及感受,如《清平乐﹒考试》《记周五离校回家》《班主任突然进教室》《学诗有感》《生日自嘲》;“思考篇”侧重表达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如学生作品《咏汉字》《清明夜见街头焚烧纸钱有感》《太子河怀古》。这样分类的目的是使每次练习有所侧重,而实际上学生的诗歌作品常常不只发其一端。

   “自然篇”是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需要侧重的部分。自然是诗歌的源头活水,杨万里摹写自然的诗被称誉为“活法诗”、“生擒活捉”、“活泼泼”,他的诗之所以“活”,是因为“跟自然界建立嫡亲母子的血肉关系”,是师法自然的结果。善于体物,善于达情,写诗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做诗不过情景两端”。李佳奇同学有一首诗《早开花朵》:“包裹花枝冷,蜷缩枯草中。春心怜弱小,触手怕成风。”这首诗的动人之处便是源于对自然中微小事物的细致而敏锐的体察,对早春花朵的怜惜与珍爱之情跃然纸上,诗虽小,却不是闭门造车者所能得之的。

我们的诗歌教学已有一年的时间了,但这只是一个起步的过程。学诗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在这一年里,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自然篇”的写作之上了。就旧体诗而言,写景咏物是基础。与自然不隔方是真境。鼓励学生根据物候的变化观察自然,写自然随笔,这些随笔就可能在某种触发下升华为诗。“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春天的第一朵花开,夏日的第一声蝉鸣,秋天的第一片叶落,冬天的第一场雪飞,在敏于观察的人的眼里,就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邱天亮同学有一首诗《校园春迟》“四面高墙隔物华,远离城市少人家。象牙之塔如山寺,莫怨春风迟绽花。”我们的校园,我们的书本,可能真是阻碍了学生和自然的亲密交流,让我们通过诗歌的创作把它找回来。

四、诗词创作的形式

1.各展所长,诗文互改

王鑫同学曾经写了一篇春日随笔:“清明节前后,天气好得很。阳光不燥,微风正好。脱掉秋裤,穿上单衣。对比着冬天的厚重,轻松感油然而生。骑着单车,上坡也无须着力,风势使然。有心无心地拎着根柳树苗,骑到河边,吹阵河风,找个好地方,挖坑、插柳、培土,再舀取几瓢河水。今日种下河边柳,明年来看绿成阴。”这篇小文自然、流畅,有一种轻盈的节奏感,文意也好。我让学生尝试把这首诗改成五律。大家反复推敲,最后李佳奇的《清明植柳》写得最好:“天气清明好,单车骑太轻。薄衫风染绿,苗树手提青。抟土春泥软,滋根河水清。明年冰化日,来看柳阴成。”这首诗获得2017年“湘天华杯”青少年诗词创作大赛金奖。就此,我发现,诗文互改是初学古诗词时一个比较好的尝试。

许多同学写散文时思路流畅,写诗词时却思路滞涩。一拿起笔准备写旧体诗词,就发现自己好像话都不会说了,像换了一双新鞋就不会走路了一样。旧体诗是讲格律的,这格律的限制更像是给自己穿了一双小鞋,把脚裹得生疼而迈不开步。短文改诗,是帮助学生克服不知道从何说起的困惑。一种想法既然能用文表达,也就能够用诗歌表达,只是换了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而已。形式虽然不同,其诗心一也。

在散文改诗的尝试中,学生更能体会到古诗的妙处,学会“诗家语”,尝试使用倒装、省略、跳跃、词语活用等句法,把句子写得更灵动、古雅。比如王鑫同学的文中有一句“有心无心地拎着根柳树苗”,李佳奇诗中改成苗树手提青”,“树苗”写成“苗树”便有因平仄而起的倒装,整体上由“手提树苗”变成“苗树手提”也是倒装,结字以“青”复指树苗而收色彩鲜明之效。评委李永新(网名易堂)点评此句时说“‘手提青’,此三字大佳,富于巧思也。”充分肯定了作者的炼字运思之功,而这便是写古诗词应具备的功力。

曾经让学生参照作家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写精短的自然随笔,然后再改成古体诗词,整个过程收获颇丰。我想古代的一些散文随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也可以拿来作改诗的尝试吧。学生也曾经把现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改成古诗:“过雨长街青石明,东风向晚柳绵轻。马蹄声远莲花落,小小窗扉寂寞城。”可以说是别有一番韵味啊。实在不愿写古诗词的同学,也可以尝试把诗词改成散文,这也是学习古诗词、提高文字表达水平的一个不错的办法。

2.主题活动,集体互评

“湘天华杯“首届青少年诗词创作大赛获奖的五位同学到湖南攸县参加颁奖活动,回来后写诗纪此盛事。李佳奇的作品是《始入油茶园》:“千里行程远,桃源今始过。楼台笼烟霭,茶树映秋波。吐蕊溅黄蜜,落花飞白蛾。诗思当此际,采酿一何多。” 颈联“吐蕊溅黄蜜,落花飞白蛾”中的“飞白蛾”初稿时写的是“飞白鹅”,赵鑫浩同学看后说“飞白鹅”太重。有的同学说改成“飞白螺”,赵鑫浩又说“飞白螺”显得怪异,不如改成“飞白蛾”。大家一致说好。确实,这么一改,油茶花轻盈飞舞的样子如在目前。而李佳奇诗的尾联“诗思当此际,采酿一何多”更是直接受了戴扬阳同学一句话的启发,她说“用吸管对着一朵花的花蕊吸下去,真像蜜蜂采到蜜一般。”李佳奇把戴扬阳的蜜蜂采蜜又升华到了诗人作诗,一联妙句就此产生。其实,李佳奇同学获金奖的作品也是这样的创作过程,严格地说,这个奖是颁给我们这个创作集体的。

集体创作,集体打磨。打磨词语,打磨意象,互为一字师,互为一意师。集体中有无穷的智慧,个人创作的时候往往当局者迷,别人从旁点拨一两句,自己往往大受启发。李芷萱同学曾经写过 “独立书窗下,遥星望愈多” 两句诗,然后无力续写下去。我觉得这两句诗简洁而有意境,留给后文发挥的空间是比较大的,于是组织同学集体续写。

“独立疏窗下,遥星望愈多。梦随星起舞,飘渺在银河。” ——吕晓威

“独立疏窗下,遥星望愈多。难得霾雾散,朗朗阅清波。” ——魏世一

“独立疏窗下,遥星望愈多。何人敲月碎,玉屑散成河。” ——沈奕杉

“独立疏窗下,遥星望愈多。光年空叹远,触手隔银河”。 ——高文天

这些都是同学续写的作品。第一首的轻盈,第二首的清朗,第三首美妙的想象,第四首细微的叹息,都各成其境。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意境与风格,同时也有高下优劣的细微差别,在互相品评的时候同学受益匪浅。同学普遍认为后两首更有想象力,意蕴更深。而后两首后来确实在湘天华首届青少年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中获奖。评委郭庆华(网名天放)评价高文天作品时说:“遥望星空,奇思妙想,独立苍茫,孤怀可知。诗家之语,哲人之思乎。”曾俊甫(网名寤堂)评价此诗:“星辰虽多,而我独立,虽欲以手触之,奈相隔遥远何?全诗若有所思,又若无所思,然寂寥之感、向往之心可阅而知焉。”评委们不吝赞美,对初学诗词创作的高中生是多大的鼓励!但是写诗的同学也深知,是集体的智慧让大家互相成全,纯个人的独立创作目前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

3.同题创作,师生互动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教师应力争在文学长河中做亲自下水划船的篙师,水之深浅凉热有切身的体会,才好对学生的文学创作做更有效的指导。同题创作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一样“入乎其内”,如何观察,如何构思,能对学生的创作过程有更敏感的体察,能给学生作更贴切的指导,在作品完成时再“出乎其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对学生的作品加以品评指导。在创作诗歌这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寻春

未绽花间色,难来天外鸿。柔丝忽千尺,欲以系春风。(师)

钢铁森林里,一冬枯树斜。街边疑老去,蓦地绽新花。(生)

《寻春》一题中,我的诗和学生的诗都写出了北国之春的来临令人猝不及防的感觉,我的“忽”字,学生的“蓦地”,竟是不约而同意,也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我们为这种“妙合”而欣喜。学生喜欢我用的“系”字;我觉得学生把“钢铁森林”嵌到诗句里,竟然没有违合感,很大胆很新颖,而且也突出了自然之春的不可阻挡,真是写得不错!

感春

劳力劳心久不支,自挥鞭影更驱驰。平生细省元无愧,唯欠春风几首诗。(师)

报到东君春未迟,耽于书卷却成痴。可怜一树风光艳,三月花开四月知。(生)

《感春》一题中,我写我做教师的辛苦,劳心劳力,问心无愧但有负春光。学生写他们做学生的不易,课业繁重因而久违春光。各有各的小烦恼小感慨,各合各的身分与处境。我们碰巧用了同一韵,放在一起也算是“同病相怜”、互相理解吧,通过诗歌,师生完成了内心的一次沟通和交流。

茫茫霭霭失西东,身堕重云迷雾中。咫尺难寻家万里,与君对面不相逢。(师)

横空万里舞妖龙,日月无光天幕重。何时守得烟雾霁,横空一剑裂苍穹。(生)

《霾》一题是学生先有作品,我兴之偶至,也附了一首。我觉得学生写得“大气而有寄托”,学生觉得我写得“好玩”。

我还写过一首五律《春行》:“拂面清风过,随行春水生。薄衫摇瘦影,单骑过重城。移树农人早,衔枝燕雀轻。登临舒远目,因风啸一声。”李佳奇有一首获奖作品《清明植柳》“天气清明好,单车骑太轻。薄衫风染绿,苗树手提青。抟土春泥软,滋根河水清。明年冰化日,来看柳阴成。”我和李佳奇同学的作品同属师生共同创作的“春行”系列,用的也都是同一韵。学生学习我的用字法、造句法,我学习他们的少年意气,我觉得我们都写出了不错的作品。

能够创造出令彼此满意之作品,师生的创作其乐何如。如果能如陶行知先生说言“师生发展的最高的境界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那更是善莫大焉!

五、诗词创作的目标

清朝袁枚广收弟子学诗,他的《随园诗话》中的一些诗论,浅显易懂,针对性强,可以此为目标指导学生诗歌创作。我从《随园诗话》中摘录了几方面的内容,作为指导学生诗歌创作的方向和目标。

1.求真

“贴切此人此事,方是佳境”。诗写眼前景、身边事、意中人,写出自己的真实处境和真实情感,方能动人。读李佳奇同学的《早开花朵》“包裹花枝冷,蜷缩枯草中。春心怜弱小,触手怕成风”,就颇有此人此事此境的真切,有极强的现场感、带入感。魏世一同学的《班主任突然进教室》 “初春怠惰气沉绵,骤自门开抖擞添。窗外本栖初至鸟,呢喃不敢举头看”,也会因为真切而让读者会心一笑。

我曾经为学生选读钱钟书先生赠给杨绛的两首情诗:“远行汗漫共乘槎,始识劳生未有涯。从此翻书拈笔外,料量柴米学当家。”“卷袖围裙为口忙, 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 欲觅仙人辟谷方。”大学问家也是柴米油盐、平凡夫妻,能把人间的烟火气写好,就足够动人了。总之,好作品无外“恳切”与“贴切”二字,“恳切”是从自己内心出发,“贴切”指切合人或事或物。“恳切”是我们的创作态度,“贴切”是我们需要炼就的能力,我们不妨先把这两点作为努力的方向吧。

2.求活

“人可以木,诗不可以木也。”,“诗如人之眸子,一道灵光”。写诗有“诗眼”之说,一字能活,满篇生色。刘奕彤同学有一首《北国之春》:“北国春意晚,万物怯春寒。云送归雁至,风将春信传。桃花约绽放,新柳欲寒暄。缕缕幽香远,妆成四月天。”这首诗中几个拟人的词语“怯”“约”“欲”可以说是几句诗的诗眼。春天是富有活力的,没有活力的语言怎么能表现出春的勃勃生机?

王瑛鹭同学的诗《春日远足》:“红旗似欲燃,相伴醒春山。碧草映花好,繁枝纵鸟欢。望山瞻远路,沿水溯清源。回首频顾问,来时几道弯?”不只用字活,谋篇也活。“相伴醒春山”的“醒”字,繁枝“纵”鸟欢的“纵”字,颇有炼字之功。前两联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后两联既“瞻前”又“顾后”,于曲折中望远而溯源,颇有哲理之美,而且扣合题目中的“远足”,多好的构思!

总之,“死蛟龙,不如活老鼠”,与其大而空,不如小而活,写文写诗,都当如此。

3.求新

“自是黄莺当百啭,天真犹是一家言”,写诗应追求一家之言,不作空泛之语。一落俗套,便成死路。戴扬阳同学有一首获奖作品《西江月·春行》“助兴雨收尘幕,随行风舞云裳,不妨年少醉流光,意在重重翠嶂。柳卧枝拂春水,桃浓花掩回廊。此间小驻恰相望,欲摄白鸥影像。”评委高石春(网名抱朴书生)点评:“上片‘雨’、‘风’皆拟人化,颇有趣味,歇拍‘意在重重翠嶂’上勾下连,章法井然。下片写景叙事,紧扣‘春行’,歇拍用语新鲜,富有现代生活气息,难得。”评委陈奋生(网点黄梅雨)点评:“一派生机,前途无量。”

“用语新鲜”“一派生机”,黄莺百啭,雏凤声清,青年人学诗,正当如此。朱光潜先生说:“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我们学诗时正应该忌熟忌俗,拒绝套板,克服惰性,求新求变。这一点新意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精思细作、刻苦磨砺来的。而且,古诗有特定的韵味,一味求新也容易陷入油滑,初学者要慢慢学会把握其中的尺度。

4.求曲

“凡作人贵直,作诗文贵曲” 诗具有形象性,写诗要善于寻找、把握意象,避免直白或叫嚣。邱天亮同学写了一首《有感》:“考分愁煞少年郎,寒窗几不见曙光。落笔匆匆皆带惑,入题草草不成章。凭栏长羡春光好,临试方知书本香。往日辉煌空记取,昨宵一枕梦黄粱。”这首诗的缺点就是直白,没有余味。写诗应尽量避免有意无象、有情无景。艾青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无论新诗旧诗,都是如此。

诗歌里还有许多技巧,贺铸有一首怀人词《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这首词里的虚实的映衬、情景的烘托使情感的表现曲尽其妙,曲而能达,妙在不全说出。有位同学写了一首《如梦令﹒悼母》词:“不忍离歌凄楚,直想把阴阳度。刀剑割人心,切碎我朝和暮。悲苦,悲苦,叹恨怨情难诉。”这首词落笔便太直太狠,缺乏意致,深乖古人写诗之旨,情虽真却不足以动人。我找来另一首悼母诗给学生作参照“庭前忘忧草,瓶中康乃馨。遥念丘垄上,春草年年青”,让学生学习其深婉细致之处。

5.求畅

 “文章得之虽苦,出之须甘”。写诗立意可求精深,出语不妨平易。深入、浅出,才能使人乐于接受。用语生涩是创作诗词的第一大病。《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授课结束后,我们做了一个练习:词写“宝黛初会”,选的词牌是西江月。李佳奇同学的词得到大家好评:“弱女自怜孤苦,华堂唯恐失颜。小心见过众人还,尚有一人未见。总谓癫疯惫懒,谁知俊俏天然。木石风露已缠绵,再续今生恩怨。”这首词写得最是自然流畅,按课文的内容,顺理成章,林黛玉初进贾府的心理“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初见宝玉的心理“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都被李佳奇同学稳稳抓住,并自然妥帖地组织到词句里,给人感觉写词真是很容易的事,其实这就是个“得之虽苦,出之须甘”的深入浅出的过程。词如珠玉,其天然流转之处,正是苦心经营的结果。

学生诗词作品常有不畅之病,原因有二:一是生造词语或词语搭配生硬,是自说自话;二是逻辑不通,时空、情感的变化太快,常常把没有关联的意象混杂地堆砌在一起。医不畅之病办法也有二:一是常读古人书,二是不断锤炼思想和情感。

总之,写诗贵真实贴切,忌做作空泛;贵活泼生动,忌死板僵硬;贵细腻委婉,忌直露浅浮;贵新颖独特,忌套语滥调;贵流畅自然,忌生涩不通。做到这些很不容易,必须要克服几种常见病:不读之病、不学之病、不思之病,不改之病。

六、诗词创作的步骤

1.引

写作的动机以及灵感在于激发。写诗先要“有动乎中”,无动于衷的状态是写不出好的诗句的。钟嵘在《诗品》序言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叶嘉莹先生论诗有兴发感动一说。学生创作诗词,先要在“引”上下功夫,让他们兴发感动。

比如春游活动,当时我们刚刚成立诗社,于是就势把诗社命名为“少年行”诗社,并在全年级开展古诗词的征集活动,主题是“春风十里少年行”。以此为引子,目的是激发少年人勃勃朝气,克服沉沉暮气。许多学生对诗社的命名以及征诗的主题很感兴趣,蓄势足则易发力,更重要的是还有春天的美景与青春的生命去互相感发,这种兴发的感动便是作诗的基础。这一活动之后同学们的诗词创作精彩纷呈,有的同学还用“共赋诗词问仄平”这样的诗句描写了春游途中推敲诗句的盛况。这组作品中有多首诗词在湘天华首届青少年传统诗词大赛中获奖。

    在咏物诗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以诗谜作引子。先看谁能猜出来古人创作的“诗谜”,然后再尝试自己创作“诗谜”给同学猜,形式的新颖使学生兴味盎然。同时上了一节咏物诗的鉴赏课,“微物意不浅,感动一沉吟”,咏物诗的文学水平有高下之别,体物有精有粗,感动有深有浅。骆宾王写的《咏鹅》和《咏蝉》都是咏物诗,但不是一种层次的咏物诗,“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以此引导学生对咏物诗的艺术性有直观的感觉和理性的领悟,从而创作出更高水平的咏物诗。多重引导激发之下,学生创作出的咏物诗也是收获颇丰,有咏物态之妙的,如刘奕彤《咏樱桃》:“凝露晶莹色,红灯挂碧枝。霞光怜几许,摘取作胭脂。”有借物言情的,如赵鑫浩《咏伞》:“偶因一雨蒙抬举,反为多晴又舍离。相送郎君归去也,倚门独自泪淋漓。”有托物言志的,如张谢青南《咏格尺》:“静卧书桌侧,十毫始入厘。平生唯直取,曲意莫能为。”

2.例

其实举古今诗例也是一种“引”,一种激发。在以“春风十里少年行”为主题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们给同学选讲了古今写春天的诗词示例,“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春到人间草木知”,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对春天应有更敏锐、更细腻的感悟,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看到诗中佳句,自然也能触发同学写诗的热望。

举古今诗例更是为了“仿”,给学生提供可学的样板。学其字句,学其构思,学其立意。“诗须善学,暗偷其意,而显易其词。”我在《随园诗话》中读到了这样一首小诗:“自捡良辰去踏青,相邀女伴尽娉婷。关心生怕朝来雨,一夜东风侧耳听。”它写春行的妙处在于:一是角度新,从春行前夜入手,写出一种因期盼而兴奋到能以入睡的心情;二是细节鲜明动人。魏世一同学很好地领略了这首诗的妙处,她创作的《春日远足前夜》“远行久盼踏丘峦,集市狂奔已备鞍。抛却诗书频顾外,乌云唯恐翳春山”取古人之意而易古人之词,鲜活灵动,不露痕迹,可以说是善学古人者也。

   刘禹含同学的《咏萤火虫》“湖边几点若星辰,风里翩翩自在身。若是夜深迷远路,微光攒取送归人”是在学习李白的《咏萤火》“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之后写的。赵珞君同学的《笼中鸟》“翠羽谁怜锁玉笼,苍穹已远妙音穷。啄余残稻昏如睡,梦在春花碧树中”中有欧阳修《画眉鸟》和杜甫诗句“残稻啄余鹦鹉粒”的影子。而赵鑫浩同学的《游湘天华茶林有得》“奔波千里到天华,恍至桃源世外家。雨润丘峦匀草色,风涵鹭影弄茶花。凭栏语落融烟霭,倚马诗成罩暮纱。知己时光怜有限,轻舟再拟泛无涯”是深受他的偶像张月宇(网名深南)老师一首诗的影响,这首诗是《天鹭湖》:“午饮仙醪暮饮茶,镜湖叠巘自清嘉。鸿儒事业延朱履,诗客文章罩碧纱。菊径归时烟雨淡,竹帘捲处水云斜。游人指点重阳后,来看攸州一县花。”

3.改

学生创作诗词常见的毛病是:不合格律;构思上逻辑性不够好,让人感到思路不清;字句使用不当,或生造词语,诗句不畅或不会用诗家语,字句显得直白而不够典雅;不会使用意象或是意象堆砌;不会使用适当的诗词创作手法,远近、动静、虚实等手法只会欣赏却不会运用。学生成诗之后,常常看不出自己的缺点,教师可以通过点评提出修改意见。修改是一个既雕既琢、反复打磨的艰苦的过程,张怡然同学戏称自己写诗:“大作未成纸篓满”。但是通过改诗,学生的创作水平提高得会更快,所谓“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下面是潘昊阳同学一首诗的成诗过程。

原诗:

西江月 寻春  潘昊阳

虽是春分时令,微风乍暖还寒。清潭垂柳卷珠帘,足踏枯黄一片。

欲换轻衫仍早,清冬尚欲流连。俯身拨草柳足边,新绿其间喜见。

点评:

①“虽是春分时令,微风乍暖还寒。”开头太散文化。写古诗词不必用“虽然”“但是”这类虚词交代那么清楚。

②“清潭垂柳卷珠帘”很形象优美,清景如在眼前,可惜与“足踏枯黄一片”不谐;而且上片尾句“足踏枯黄一片”,人物活动出现得突然。

③“清冬尚欲流连”与“微风乍暖还寒”语义上有重复。说的是罗圈话。

④结尾处的细节动作虽形象,但与前面的“足踏枯黄一片”有矛盾。“柳足边”表达略涩,且与上片的“柳”重复。

⑤西江月上下片前两句都是要求对仗的,本词不合此格律要求。

改诗: 

西江月 寻春   潘昊阳

时令应怜偏晚,春分未减轻寒。丝丝细柳卷珠帘,欲挽东风几片。

已换单衫轻巧,来观碧水潺湲。俯身拨草水石边,新绿其间偶见。

改稿较之于原稿,优点如下:“时令应怜偏晚,春分未减轻寒”“已换单衫轻巧,来观碧水潺湲”两处按词律要求换成对仗句后,音节更和谐优美。增加“东风”“碧水”意象,使诗句形象饱满。上片以景入笔,下片以人物活动入笔,显得逻辑井然。改稿整体上是很成功的。

总之,每次征诗活动我们都分三步进行:引,例,改。引是写的动力,例是学的方向,改是诗的升华。一首好诗的成功要归于“引之力”“例之功”“改之效”。

七、诗词创作的教学反思

1.注重阅读,以读促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创作古诗词尤其如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一年时间的古诗创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读写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相辅相成。

让学生读什么,选诗很重要。要选学生能感悟到的,能够得着的。通过读既能激发出写诗的动力,又让学生有学诗的标杆。我们选诗的原则一是“不薄今人爱古人”,不用诗必称古人,今人也有好作品,今人的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有时候更能避免古诗因时空距离给学生造成的隔膜感。二是“动人之处不须多”。不以名家为限,不求十全十美,一字之妙,一句之妙皆可取。选诗不求高大上,使学生保持敏锐的触觉,避免审美疲劳。古今一体,转益多师,促进学生多元发展,自主发展。在阅读中体会句式、结构、词语运用、情感抒发的方式等,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保持常态,不搞形式。

注重课堂教学。在高中,尤其是有升学压力的重点高中,课堂随机点化更是省时省力的做法,而且能保证诗词教学更大的受众面。文学社专题课及活动课都作为辅助。不搞花架子,不做形式上的东西。诗是直达人心的东西,教学上也是法无定法,不是越时髦越热闹越好。学诗不能太急切,根底不牢,必然会捉襟见肘。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悟的过程,把对诗词的爱植于内心,把诗词之根扎到深处。李佳奇同学说:有诗和没诗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戴扬阳同学说说:“知道诗词的妙处后,便不忍心辜负她。”这些话是发自内心的,做老师的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他们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3.加强格律知识的教学,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汝果欲学诗,先学入声字”,这是一个深通诗词的人以开玩笑的语气随口说的,但是越来越觉得他的话深合学诗之道。学习古诗词必须先过格律这一关,不懂格律就等于放弃了诗词一半的美,而且使诗词的阅读和写作都不能向纵深开展。学生学诗之初,我们没有就格律知识做比较系统的讲解,创作中零敲碎打,反而费了不少时间,不如一开始先让学生在格律上过关,反而会收一劳永逸之效。其实格律就像是在诗词创作过程中设了一个小小的门槛而已,稍用点心也就跨过来,否则终究是门外汉。

以为学生会因格律的障碍而不愿入门,其实学生对格律接受很快。因为格律的要求,学生更懂得推敲的重要性,更肯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从而养成认真严谨不马虎的学习习惯,这更是意外的收获。

八、诗词创作所取得的成绩

1.韩宗敏在首届中国教师诗词对联大赛中撰写对联《吊屈原》获得一等奖。

2.韩宗敏老师创作的诗歌《乡间》,被选入《中华诗词》2017年3期“田园诗曲”栏目中。

3. 韩宗敏老师创作的《古诗中的反衬艺术》,发表于《中华诗词》2017年5期“诗学新论”栏目中。

4.韩宗敏老师创作的诗歌,被选入《中华诗词》2017年8期“锦瑟别弹”栏目中。

5.韩宗敏老师诗五首发表于2017年9月6日《中国教师报》。

6.韩宗敏老师的文章《生活中最温柔的部分》,发表于2017年10月11日《中国教师报》。

7. 高二36名同学参加首届“湘天华杯”全国青少年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有16个学生获奖,其中李佳奇同学获得金奖。

8.戴扬阳同学的词发表于2017年10月11日《中国教师报》“诗苑新声”中。

9.潘昊阳等5位同学的诗词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2018年第6期。

我校诗词创作教学可谓收获不小,我们以我们的成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鼓励,特别是学校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因高考的压力而使我们有时难免有徘徊瞻顾之意,但对诗词的热爱会促使师生继续前行。

 

注:本文部分内容发表于2018年3月7日《中国教师报》,题目为《学诗不可太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