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文学教育 >
  3. 理论探索

刘靖 杨海燕(立足书香文化,开发文学社团课程)

来源:中国校园文学网 | 责编 | 闻道 发布日期:2020-07-27  点击量: 3030

刘靖 杨海燕(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瓯北第二中学 )


永嘉县瓯北第二中学是一所发展快速、质量先进的初中学校,尤其是江北岸文学社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创设痕迹。江北岸文学社已历经两任校长,从建立到逐渐壮大,江北岸文学社健康发展着。在第三任校长之际,江北岸展望新的征途,必将迈向一个更高的境界。“立足书香文化,开发文学社团课程”,这将成为本校要重点关注的专题创建,下面由我们来谈谈这一理念的内涵。

一、“文学校园”作为校园形态发展的全新理念的必然性

   1、文学校园的建构是时代的必然:校园文化是校园内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一般分为三个层面:表面层(物质形态)、中层面(制度形态)和深层面(精神形态)。在各种文化形态的作用下,诞生了相应的学校形态。而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形态的最核心特点是它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如绿色校园、科技校园、信息校园、书香校园等等,而“文学校园”是在党的十八大“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文化强国背景的催发下诞生的新型校园文化形态。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多种形态在汇总与整合中齐力并进。一所学校固然需要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也需要具有自己特色的规章制度,但更需要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支柱的校园精神,而文学校园就是校园精神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而作为校园精神的生动载体的文学社和相应的文学校刊及其他展示平台,往往成为一所学校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标志。自2010年以来,当“文学进校园”之风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吹起,并且逐步以如火如荼之势前进的时候,我们似乎依然在等待苏醒。“文学校园”是校园形态发展的全新理念,文学校园的建构是时代的必然。

   2、文学校园的建构是瓯北二中校园形态发展的必然:从瓯北二中与江北岸文学社团的发展历史来看,瓯北二中是一所新兴的现代学校,尤其在近十年来的努力建设与发展中,才成就了如今的具备一定规模与自身形态的学校。江北岸文学社于2009年成立,至今天已历经三位校长的三个时期。周国杰校长时期,是江北岸文学社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里学校基建工程逐步启动,规模日益扩大,“幸福校园”主题文化定下基调,学校开始由“绿色校园”迈向更为丰富多元的校园形态;滕琼琼校长时期,是江北岸文学社的进一步发展,确定了专门的社团指导师和校刊主编,是社团本质性的一次改变,这一阶段里校园各种形态,尤其是外部的环境文化与中层的制度文化在稳步中逐日积淀;刘靖校长之际,从学校的发展需求来看,这一时期应该是学校由外部形态、中层形态开始向深层形态拓展的时期,是江北岸文学社质的飞跃的时期。所以,文学校园的建构是瓯北二中校园形态发展的必然。

   二、文学校园的本质内涵

   1、“文学校园”,是指学校通过师生的文学活动,使文学生成为学校发展与特色创生中的重要元素,文学力量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与抓手,学校因文学而发生了从形式到本质的变化,文学成为学校特色中的重要内涵,它是校园文学建设的终极目标。相反,如果文学活动装模作样地只为学校装点门面而已,那肯定不是文学校园。

  2、文学校园的构建是校园形态的发展,是整个校园的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校园文学社团构建的升级,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精神的引领,起到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而不是如某些老师平日所理解的搞文学会占用时间会消耗学习精力的那样,它应成为校园的一股正确而积极的力量。所以,文学校园的构建,作为本校校园形态的特色建设工程,它不是学校交给文学社的一项单一与单独的工作,不能光靠文学社成员或指导师的努力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它依靠的是全体师生共同的努力,它延及的是校园的各个层面的工作。田洪明,物理特级教师,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校长,深圳市中学生文联执行主席,中国当代文学委员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他曾说:“推进校园文学的发展,真正实施文化强校的战略,校长应该是当仁不让的先锋。”文学校园建设如愿能成为瓯北二中校园形态发展的新阶段与新规划,的确首先需要的是校长的引领。

三、构建“文学校园”和开发文学社团课程的初步设想

  从对“文学校园”这一新理念的解读来看,我们学校目前正在实践进行的“书香校园”应该可以看成是“文学校园”的初步,无论从工作层面还是效度层面,“文学校园”所涉及的范围远远大于“书香校园”,所产生的最终的影响力也远远深于“书香校园”,可以说,“文学校园”是“书香校园”的升级。我想,在我们逐步落实“书香校园”的建设前提下,可以逐步地迈向“文学校园”的建设。“文学校园”的建设旨在以此浓厚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加深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使之形成为校园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的推动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一些文学人才。“文学校园”的构建是多元的,而且是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紧密联系的,而不是学校某项单一而独立的工作。对“文学校园”的构建,我们初步产生了这几点设想:

1、江北岸文学社是构建瓯北二中“文学校园”的主阵地

这需要江北岸文学社指导师带领自己的团队积极实践各项文学活动,创造各种文学成就,以此作为其他“文学校园”构建元素的示范与引领。

2、文学活动课程化是构建瓯北二中“文学校园”的新理念

原初的文学教育是笼统的、模糊的,往往弥散在文学社的某些零零散散的文学活动中。“文学教育课程化”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它的理解是多种的,我们认为目前初步构建瓯北二中“文学校园”亟需做的两件事是:(1)文学社文学活动的课程化:往常的文学活动是随机的、没有秩序的、教育影响是弥散的,应尽快建设有目标、有体系、有秩序的、课程化了的文学活动体系。(2)语文教学的文学意识渗透:a、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突出自己对文学思想的倾向与认同,带给学生积极的文学追求的思想影响;b、语文老师或语文组要进行合理的统一的课外文学阅读的规划、机制与行动;c、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与写作常规应与文学社展示平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使写作训练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一种动态的运作,以此带给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更大的成就感与牵引力,以此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热望。而且应强调“我手写我心”的训练方案,少操作甚至不操作应景类作文。江北岸文学社正在招募一批文学素养优厚的学生,准备建立一个“文学新苗”班,并开设相应的活动课程。这说明,江北岸已经在“文学校园”的课题上首先迈开了步伐。

3、建构文学班级是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

就像“一个会谈钢琴的孩子坏不到哪儿去”一样,一个会写文章、爱写文章的人也坏不到哪儿去。学生写文章,尤其是自主创作文章,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反思与自我的审视,在不断地反思与审视中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纠正,这种思想成长的效果很多时候比外部的制度教育与被动的思想教育更加地见力度与深度。从江北岸文学社宣传栏里的机制介绍中了解到,江北岸文学社构建了“班级文学负责人与班级文学核心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就是打造“文学班级”的一种基础模式,班主任可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在这一模式基础上进行灵活的运作,以此创建统一而又富有自己特色的文学班级。

4、提高教师的文学意识和实践自觉是“文学校园”构建的基础元素

  教师是学生的尊者,甚至是学生的崇拜。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自己的文学意识无疑会最有效力地牵动学生的文学意识。在对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实践的同时,老师更应该提醒自己阅读与写作的实践。我想,可以设定诸如此类的措施:(1)学校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与写作任务;(2)鼓励自主创作,获奖与发表应设定相应奖励。而且江北岸文学社也正在构建老师的文学活动专栏“园丁珠玑”,并且把这次的寒假读书随感中的优秀之作在文学社公众号“篱笆书韵”中的“园丁珠玑”栏目里进行了发表。“文学校园”已经在悄悄萌生。

四、开发文学社团课程、构建“文学校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当然,开发文学社团课程、构建“文学校园”,还应该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在目前周身考试机制盛行、浅近功利弥漫的教育环境里,如何制定一套比较合理规范又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是一个耐人琢磨的问题。同时,“文学校园”软实力的建设与提高离不开硬实力的建设,目前的瓯北二中,这些理想的构建都还是一片空白,学校到底有没有足够的伸展空间,还需要在各方面做很多的努力。由于教育和社会的整体环境,现在的老师沦为“教书匠”的大有人在,现在的学生成为思想的木偶的比比皆是,如何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的内质,这是一项巨大而深远的生命工程,我们也不禁质疑:你经得起考验吗?

开发文学社团课程能有效地促进“文学校园”的生成,而“文学校园”是校园的形态之一,它作为现实形势下学校建设的一大特色而存在,不是学校工作的一个独立部分,而是所有工作的一种精神渗透,它让校园形态的发展走向本质化。教学工作永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开发文学社团课程、建构“文学校园”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教学,而不是独立于教育教学之外或促消教育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开发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