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文学 > 教师散文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范恩民 :永远的纳兰性德 2017-05-23 14:39:54  发布者:丽荣  来源:本站

□范恩民 (山东聊城市开发区广平中学)

纳兰性德虽为满洲贵族,权臣之子,皇帝亲信,然而他本性纯然,完全没有门第观念,与僧道、艺人、失第举子、落职官宦均有交游,乐善好施。他与江南很多文朋词友成为莫逆之交,相互切磋学问,砥砺志节;自己的才情也行到他们的认同,使一位满族贵公子在上层社会中超凡脱俗。

无锡人严绳孙便是他的莫逆之交,严绳孙工书画,57岁时因为是南名布衣而被逼应试博学鸿词科。然而他看透清廷只是利用该科名士做政治工具,仅写了一首诗即托病退场,纳兰性德却视其为好友,两人词风也相近。

后来严绳孙回到江南,隐居在无锡西洋溪藕荡桥畔,过着闲适惬意的生活,顾贞观《离亭燕·藕荡莲》自注云:地近杨湖,暑月香甚,其旁为埽荡营,盖元明间水战处也。荪友往来湖上,因号藕荡渔人。这首词是严绳孙归隐江南后纳兰性德的怀友之作,可见二人感情深厚。故宫藏有禹之鼎画纳兰性德像,严绳孙题诗画上。

纳兰性德是一位入世极深的士人,然而他所向往的却是温馨自在的生活。在康熙身边多年,他看遍了清廷政治党争倾轧,他想做的事不能做,不想做的事又不得不做。在不停的陪待出行中耗蚀青春年华,这些都使他厌畏思退。

再加上他的父亲明珠,本来是位政治才能杰出的能臣,在统一台湾、平定三藩、治理黄河水患等重大国务中都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他还坚定地支持天主教会,为闭塞的皇朝打开了与外界交流的契机。这些都足以使他名垂青史,然而势高位重的同时也滋长了明珠的腐败作风,他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终被罢相。虽然这些在纳兰性德生前尚未发生,然而这位才子却似乎已然预见到了这个结局。面对朝为权贵、暮则家破势尽犹如穷僧的境遇,纳兰性德自嘲是斗鸡人拨佛前灯,透出了看破前程却又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杯!

纳兰性德没有门第观念,喜好交友,且友人多是汉族才子。他与江南很多文朋词友成为莫逆之交,相互切磋学问,砥砺志节;难能可贵的是,他以满族贵公子身份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纳兰性德仗义助友的事迹也是不胜枚举。这首词的几位作者个个与纳兰性德交情深厚,无锡人秦松齡因奏销案被斥革十余年,纳兰性德荐举博学鸿词开科录取一等;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与他也是交谊终身,阳羡词派领袖宜兴人陈维崧曾填《贺新郎·赠成容若》有昨夜知音才握手的感佩之言;还有姜宸英和严绳孙,他们与纳兰性德更是莫逆之交。

梁佩兰在纳兰性德的祭文中说:黄金如土,惟义是赴。见才必怜,见贤必慕。生平至性,固结于君亲,举以待人,无事不真。梁佩兰的话不无溢美之词,然而用于纳兰性德却决不夸张。对友情的珍视在他的诗词中随处可见,生平挚友如严绳孙、顾贞观、朱彝尊、姜宸英辈,当时都不过是汉人布衣,而纳兰性德已早登科第,又是皇族贵胄,然而却虚已纳交,待人至诚至真,推心置腹。当时朝野满汉种族之见甚深,而他的朋友却都是江南人,而且皆坎坷失意之士,纳兰性德倾尽自己的全力帮助他们,对于顾贞观更是如此。

当顾贞观离开京城,回乡奔丧时,纳兰性德自是难舍难分。除本篇外,还有诗《送梁汾》、词《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等,皆极尽深情地表达了诚挚的友情和一往情深的伤别之意。

纳兰性德虽人在仕途,却淡泊功名,欲效陶渊明等先贤的心情则更为明显,他有诗云: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

康熙二十三年(1684),顾贞观南归整三年,为招顾贞观回京,纳兰性德特地修建了茅屋三间,并写下了《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以迎接顾贞观,同时作诗以明志《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三年此离别,作客滞何方?随意一尊酒,殷勤看夕阳。世谁容皎洁,天特任疏狂。聚首羡麋鹿,为君构草堂。可见他与顾贞观的友情之深厚。

曹子清即曹寅,先世汉族,自其祖父起为满洲贵族的包衣,隶属于正白旗。曹寅16

时入宫为康熙御前侍卫,一说曾做过康熙伴读,曹寅与康熙这对少年君臣在幼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一生深得康熙信任。曹寅与纳兰性德同为康熙帝侍卫8年,交谊很深。曹寅描述纳兰性德时曾这样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较好。楞伽山人就是纳兰性德的号。而纳兰性德的骑术、剑术、武艺、文章在当时皆是一流的。而纳兰性德对曹寅也不吝赞美之词,这首《满江红》就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护驾南巡到江宁时所作。可见二人的交情和对彼此的仰慕。

甚至到了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时依然延续,和珅将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奉呈乾隆皇帝,弘历阅读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难怪俞樾在《小浮梅亲话》中据此说贾宝玉就是纳兰性德,开了《红楼梦》研究中索隐派先河。

纳兰性德性格落拓无羁,秉赋超逸脱俗,才华出众,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心理压抑。再加上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梦,以及挚友聚散,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是难以释怀的。对仕途的厌倦和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和谐状态,却流连向往。

康熙二十四年(1685)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而逝。病时,康熙曾派人探望并送御药,闻其亡故之讯,为之惋惜。纳兰性德的业师徐乾学为其撰写墓志铭、神道碑。纳兰性德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茔,带着无限的爱与永远十九岁的娇妻卢氏合葬于山明水秀之境,从此相依相伴、永不分离。

纳兰性德为人至情至性,对朋友更是肝胆相照,即使是对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吴兆骞也是全力帮助,不求回报。

吴兆骞,字汉槎,吴江人,江南才子,被称为江左三凤之一。吴兆骞为顾贞观好友,为人恃才傲物,落拓不羁。顺治十四年(1657),以丁酉科场案被告发舞弊,翌年三月于京师复试,因清高不愿受辱而拒不参加,后被清廷降罪,发配至黑龙江宁古塔充军,二十余年不得赦归。好友顾贞观全力营救,无奈奔波十余年都没有成功。后在京认识纳兰性德后,一日作《金缕曲》二首,寄吴兆骞,被纳兰性德看到,大为感动,认为西汉苏武和李陵的赠答诗、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和顾贞观这两首以书信形式填的词,堪称文坛三件极品,并决心营救。

纳兰性德经过五年的努力,最后托身为宰相的父亲明珠帮助,使吴兆骞结束了流放生涯。之后又感到吴兆骞久经风霜,担心他衣食有忧,于是在他回京后便聘其为馆师,教授其弟学业。168410月,吴兆骞病故,纳兰性德回京后,亲自为他操办丧事,出资送灵柩回吴江。他对朋友可谓是仁至义尽,有始有终,而生馆死殡的侠义行为被后世传诵为友谊的楷模。

蔡启僔,字昆旸,号石公,德清人。幼年去京,随任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的父亲读书。诗宗王维、孟浩然;书法颇得颜真卿真谛,凡所读书,皆小楷抄录。著作有《燕游草》、《存园集》。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并钦点为状元,充任日讲官。关于蔡启僔中状元前后还有一段趣事。

康熙八年(1669),蔡启僔作为浙江湖州府举子进京会试,途经淮安府山阳县,山阳县令是他的乡试同年,他到县衙投了名刺,准备拜访,门房见他破帽旧衣,其貌不扬,但名刺上写着举人某某,不便梗阻,还是进去通报。山阳县令知其出身贫寒,以为是来打秋的,在名刺上批了四个字:查明回报。门房心领神会:县太尊不愿见,但不便直接回绝。于是他来了一番仔细盘查,恨不得反蔡某人的祖宗八代都问一遍。蔡启僔勃然大怒,拂袖而去。第二年庚戌科会试,蔡启僔大魁天下,中了状元,山阳县令这才知道得罪了贵人,赶紧修书一封,附上一份厚礼,想修弥前非。蔡启僔并不领情,在礼贴上批了二十八个字:一肩行李上长安,风雪谁怜范叔寒?寄语山阳贤令尹,查明须向榜头看。其轻狂和才情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十年(1671)辛亥纳兰性德举顺天乡试。时徐乾学与蔡启僔为主考官。十一年(1672)。为顺天(今北京)乡试主考官,号称知人,但徐蔡二人却以副榜未取汉军卷而被削职。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这位受了不白之冤的名士被迫回归故里,作为弟子的纳兰性德填此词以示同情和宽慰。

几千年后的我们,独坐尘嚣,透过才子纳兰性德的词,遥想当年的那些风云际会,胸中自有磅礴的云气涌起。红尘纷扰、物欲横流,日复一日的忙碌生活,倦怠的心灵更需要宁静的空间。然而,古代词作浩如烟海,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低俗蹩脚之作,不知鉴赏,乱读一气,既失了格调,也失了读词的一大乐趣。所以读词更要懂词,也要有所先取。 永远的纳兰性德。

 

上一篇:万文昌寓言集《糖衣药丸》序
下一篇:红柯:西北之北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