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树种里,柳是我最喜欢的一种。
幼时朗诵贺知章的《咏柳》,后来在中学读《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可算作是我爱柳之情的源头。
我的家乡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干旱缺水,植被稀少,光秃秃的山峦,一旦刮起风,尘土飞扬。这景致看久了眼睛也会生疼,此时,看到摇曳在田埂沟畔、庄前屋后的绿柳,它们随意横枝纵条,毫无定则地生长着。身或直或曲,枝或密或疏,将整个村庄绿了个透。顿时,视觉上的不适和疲劳,消失得荡然无存。于是觉得,每一棵柳便都是旱塬上的一盏灯。
去年应朋友之约,我有幸在隆德县城见到了一种被人们称为“左公柳”的树。树龄已过百年,跨越三个世纪,其树高在9米至15米之间,胸径在1.2米至1.6米之间。虽历尽沧桑,但棵棵根深叶茂,浓荫遮地。据考证,晚清军政重臣左宗棠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和新疆军务时,在西北许多地方广植树木。
关于“左公柳”还有着一段美妙的传说。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柳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巩固路基,防风固沙,限戎马之足,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木的措施,严加执行。据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的300公里之间,种活的树就达26万多株,自泾州(今泾川)至玉门连绵两千余里。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后来有个文人杨昌浚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据《隆德县志》记载,左宗棠入甘西上,在隆德境内沿途植树长达45公里,分布在今312国道两侧。后来,由于数次道路拓宽,几乎使隆德境内的“左公柳”毁损殆尽。目前,仅剩的23棵“左公柳”矗立于隆德县城2公里的路段上。
其实此柳和西北地区其他柳树没有太多的差别,不同的是“左公柳”有着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看着这些饱经风雨的“左公柳”,使我萌发了对左公的记忆和恒久的崇敬。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大搞防护林工程建设,开展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可是,许多树种不适宜旱地种植,成活率并不高,正如老百姓所说的“春天栽,秋天拔,冬天捣了罐罐茶”。唯独柳却坚强地活了下来,柳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它看上去是纤弱的,既没有松树的挺拔,也没有杨树的伟岸,然而它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它不畏风沙,不畏严寒酷暑,不择地势,顽强地生长着,它是旱塬上的绿洲。
一棵柳枝,随意插在土里,无须浇水施肥,无须要人管理,来年它都会还你一个生命的奇迹。所以有“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古语。它
家乡的柳,久经狂风暴雨,历尽世事沧桑,有着不畏寒冷的风度、恬淡自然的气韵,用坚韧和卑微诠释着生命的奇迹,它已成为西海固人坚韧、质朴、吃苦、耐劳品质的象征。
家乡的柳多是旱柳,它不及生长在南方的垂柳那样飘逸柔婉,灵动婀娜。
几年前,我跟同事一起去杭州,到了西湖,天公不作美,正下着绵密小雨。我的视线一下子被湖边垂柳吸引。雨水滋润后的柳叶,青葱娇艳,凝绿欲滴,细长的柳枝在微风中描画着柔柔的曲线。那风姿,那神韵,令我刹那间倾心不已。湖水波光粼粼,堤岸绿柳笼烟,柳丝迎风飘舞,宛若翠浪翻空,好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使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游客心魂酩酊,如痴如醉。
西湖的垂柳品种来源于天津北仓苗木基地,属于稀有品种节节垂。有的低垂青丝,如少女想着心事;有的柳丝纤细风中飘动,似贵妃醉酒;有的枝叶繁茂,树头若如狮头;有的远眺像少女,在湖水旁浣纱漂丝……
婀娜多姿,娇艳妩媚的西湖柳与家乡的旱柳相比,总觉得缺点阳刚之气,它们属于树中的贵族,是树中的“弱女子”,旱柳却不同,它们属于树中的“关西大汉”,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者】赵炳庭:宁夏西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原载于《文学校园》2016.0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