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文学 > 教师散文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学生“冲动”的背后 2015-09-17 16:28:31  发布者:唐正立  来源:本站

山东省莒县店子集镇中心初级中学  孙永春

 

      刚接这个班时,皓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比较胆小老实的帅气男孩,可没多久我就发现这个孩子脾气暴躁,在不经意间就在班内掀起小波澜,摔东西打同学。面对这样一个经常“惹事”的叛逆少年,我总是找空闲时间和他谈话,旁敲侧击给他讲各种利害关系。也许每次和他谈话我都是以一位朋友的身份和他交流,每次他都很配合,让人很欣慰。在接触中,也渐渐地了解,他懂理,非常讲义气,就是易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一副无所谓的架式。他跟我说“老师,不是我不明事理,我也知道你们不容易,也知道父母的苦心,可我就是不乐意听爸妈跟我说话。太唠叨了。”我对他说,父母的唠叨也是为了你好,请你多跟父母交流。我相信,你一定会克服的你暴怒脾气,成为一个好孩子的!

一周,二周,平静的过去了,当我正在为那次谈话的效果感到高兴的时候,皓又发生事了——课间,把前桌华给打了,并把眼镜给摔碎了。华哭着跑回了家。我强压怒气把皓叫到办公室,他低着头一进门就说:“老师,我又冲动了,你处罚我吧,或者让华打我一顿。”听着这么天真的话,我又好气又好笑。唉,事情既然发生了,我真该再跟他好好地谈谈了。

“小皓,你为什么又打人了?

“昨天我爸爸妈妈又争吵了,还是因为我,看来我就是多余的,越想心情越不好,课间我觉得他烦,就……”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以前打架,也是自己情绪不好。”

多么简单的理由,又多么让人心痛的回答。孩子终归是孩子,他不会控制自己的心情,找错了发泄的方法。

“你这样打人,不考虑后果吗?”

“没有,大不了我去死吧,或许我死了父母才能不怪我了!。”从他的话语和表情上,我分明感受到了他已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从谈话中得知:原来他父母本来都是在职工人,可就是为了强生他这个“二胎”而被“双开”,回家做了朴实的劳动人民。他的父母就经常在他面前唠叨,“就因为你,我们现在才过得这么辛苦;就因为你,我们才没了工作,才每天四处劳碌奔波,可你还不懂事……”他爸爸妈妈经常这样唠叨,无形中给这个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他也经常自责:是他的到来而使父母失去工作致家庭贫困!这个原本可爱单纯的小男孩变的叛逆、暴躁、易怒就不以为奇了。那一刻我决定,我很有必要尽快跟他的父母谈谈。我告诉皓,“事情发生了,我们要负责任,我和你去小华家给他道歉。我想你再也不会欺负班级同学了!我要找你的父母谈谈……”

“老师,你不要我了吗?”他很紧张地打断我的话。

“谁说不要你啦?我想找你的父母谈谈,让他们再也不唠叨你了,但我有个要求:在以后的一个月一切都必须听我的。”

小洲很痛快地点了点头:“谢谢,老师,我以后会克制自己的。”

当天,我调解了皓和小华及家长的矛盾。当皓知道我为此连续几天都没休息而是找他的父母沟通,尤其他的父母向他赔礼道歉并进行亲切的沟通后,他很羞愧,找到我不知怎么说,他深邃的眼眸充满了感动。

在以后的一个多月里,皓在一步步地按着我的要求做了:自习课看我推荐的文章《意林》故事性和哲理性强的小故事,三天一汇报自己的读后感和在校表现。我知道,皓已经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也真正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因为皓真的再没惹事端,而且我惊喜的发现,他爱上了写日记,每一篇都是自己的心情故事,每一篇都是自己的成长反思。他深邃的双眼少了浮躁,多了些许温柔。

我们顺利地走过了三年,三年后他去了农校学习机电,临走时送我一本影集和一张照片。背面很认真地写着:老师,感谢你的关爱!我会永远记得你的。他帅气的脸庞,深邃的眼睛,让人感觉到了温暖和阳光。

皓,真的长大了。

 “没有对学生的爱心,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真诚的教育”。如果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是唱高调,那么“没有不能教育的学生”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尽管中学生逐渐接近成年,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心理学家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渴望独立,摆脱父母家庭对他们的束缚,但他们真的还没有成熟,有些想法和做法是很幼稚的。就是会犯“错”,因此学生间也就存在了差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这种差异是绝对的,这也就决定了作为老师,接受每一个学生是无条件的,爱每一个学生应是平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问题学生”更需要爱,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如果他们在家里家外都缺少爱,我们若再不爱他们,他们岂不是被社会抛弃了吗?

在工作中,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带有一颗爱心。爱不是放纵,爱也不是冲动,爱需要理由更需要方法。有时我们爱的付出可能只是给予他一个机会,只是对他一次尊重、一份信任,甚至是一次真心的倾听。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事情的结果,由此只想到了规则与要求,我们何曾听取来自学生心灵的声音?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需要你的责罚,只需要你给他们一点时间,只需要你给他们以心灵启迪,他们就能用行动证明自己前面的错只是一时的。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教育方式,我想“用心交心,用心感化心”才是爱的至高境界。相信爱可以落地生根,爱可融化坚冰。而每一次真心爱的付出,或许给别人也是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

   

原载《莒州教苑》2015年9月刊

上一篇:播种希望,收获梦想——我的支教心得
下一篇:生命的追问——送教随感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