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文学 > 教师散文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相信阅读 2015-01-09 10:02:18  发布者:唐正立  来源:本站

山东省莒县四中 鲁文娟

 

读书,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在生命的旅程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逐渐超越自身,从而不断地走向开阔和无限。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更应该多读书,进而达到与学生精神上的沟通。

一、为什么要读书

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要避免这种痛苦和虚空,只有让自己沉入深邃的阅读之中。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谈到:“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东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孙立权说“书架有两种,一种是屋子里的书架,一种是心灵书架。心灵书架比屋子里的书架重要得多。教师在自己心灵书架上存几本书,这就是底蕴;如果能在学生心灵书架上放几本书,更是功德无量”。

二、读什么书

教师必须为教育科研而进行阅读,此外,还要读一些文学类书籍及杂志。

特级教师李镇西认为教研方面的阅读应侧重四个方面:一是经典教育理论书籍,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著作;二是杰出教育家的专著,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某一位或某几位教育家的著作做系统阅读,重点研究。譬如陶行知、杜威或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等;三是反映国内外教育研究最新观点、最新动态的教育报刊;四是反映青少年学生生活、心理的各类读物,包括学生写的和写学生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

三、怎样读书

1、读书时要动笔

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是自己的书,可做勾画,圈圈点点,加深印象;如果是借的书,就要做好摘抄,没事时再拿出来看看,想想。其实,这些就是我们平时要求学生所做的积累工作,教师也需要积累。

记得在市教研室组织的统卷任务中,我分到的任务是现代文阅读,看到了筱敏的《山峦》一文,里面有一句话感觉写得太好了:

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殖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的生长。

我不由自主多读了几遍,怕记不住,又抄了下来。晚上老师约我们一起逛植物园,看到月光下的大片郁金香,不由得就想起了背过的这个句子,回去后就写了《夜游植物园》一文,化用了这句话:

眼前,果然突现同游者李君先前介绍的大片郁金香,星光下,一片红黄的海洋,也许是厌倦了白日的喧嚣,束缚的身体内燃烧着对自由的焦灼渴望,此时她们正轻松舒展开自己柔美的肢体,曼舞的手臂间秀出最淳美的脸庞,轻诉着对夜幕的无尽爱恋。

因为植物园正在组织“金秋菊花展”,我就把这篇文章投稿了,后来在《日照日报》发表。

2、读书时要结合自身进行思考

那天听刘巨泽主任做《从听课评课向观课议课转变》的报告,非常有感触。刘主任谈到:“观课时,要设想自己该如何处理,不做旁观者,要置身其中,才能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一点,相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到体会。看到精彩的环节,内心忍不住赞叹不已,联系自己的不足,立刻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相信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这点。看到不足的环节,我们是不是更多的限于慨叹,深入一点的是告诫自己:我千万不能犯了这样的错误。其实还应该思考: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不足?这样的不足会产生什么结果?怎样改正授课的这一不足从而提高自己?如果我们真这样做到了,相信教学水平会突飞猛进。

读书也是这样,需要思考。有时读书,我们会很奇怪:作家竟然写出了我的心里话,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想法;有时会慨叹,别人想的或做的真好,人家的文笔怎么就这么好呢?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就再也没有下文。其实白居易遇到沦落而委身为商人妇的琵琶女,如果仅仅停留在痴迷琵琶声,那就不会有《琵琶行》流传后世,正是因为他深入思考“为什么琵琶女的歌声能深深打动我的内心呢”,并得出原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我们今天才能读到这样的名篇。

读书时,思考文章好在哪里,我从中能收获到什么,哪些理论能学着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这一点至关重要。我至今仍很感谢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看到的一篇文章,忘了作者是谁,只记得授课教师在一个雪花飞舞的日子,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们讨论关于雪花的古典诗词,学生讨论热烈。我忽发奇想,也想上这么一节雪天的语文课,但是一节课只讨论关于雪花的古诗词显得单薄,当时正好教高三,学语言运用中的短句化长句知识,我就想不如让学生先说说雪的特点,融进高考的知识点,再让学生联系古典诗词,最后让学生写一个片段“雪天发生的美丽动人的故事”,这样既训练了高考知识点,又复习了古典文学知识,还对学生加强了美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效果非常好。我把这节课进行了整理记录,多次参加评选获奖,后来我试着把它投到我非常喜爱全国有名的一本教学杂志《语文教学与研究》,竟然在“课堂实录”栏目发表了,这不得不归功于我最初读到的那篇作文,当然,也与读书时深入的思考是分不开的。

3、读写结合,要学会逼自己

读是吸收,写是表达。我们读书时总会有所感动,有所共鸣,有所联想,这时,我们就要拿起笔,把这种感动、共鸣、联想写下来。写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来发表,随心所欲,或写一段话,或写几句话,积累起来,过一段时间拿出来看看,说不定就能升华出一篇好的文章。

我们不愿读书、不愿写作的借口无非是:不是不想读书,是实在太忙了,又要管学生,又要管孩子,太累了,哪有时间读书写作呢?这往往是我们放弃读书放弃写作的的借口。有两种方法送给大家:一是用孩子逼,我们很多家长总是抱怨“我的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呢”,对此,我总是一针见血回答“那是因为你一定不爱读书”。父母不喜欢读书,不能给孩子提供一种读书的氛围,孩子怎么会爱好读书呢?为了孩子,我们就从自己做起,逼自己读书吧!二是不妨把自己置于无退路的境地,记得看过一篇名为“曾国藩的微博”的文章:

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30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例如,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深切自责:“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内修效果不理想使曾国藩认识到,光靠自我反思、自我监督是不行的。于是他把自己每日的行为写成日记公开,让众多的眼睛看着自己,并且通过亲人朋友的“跟帖”、点评,点醒和提示自己,形成强大的外在监督力量。用他的话说就是:“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完全靠自己监督自己,往往靠不住,人都是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我们不妨学学曾国藩,给自己一些读书、写作的压力。

总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我们,总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们,那就是阅读。只有阅读,才能给我们带来无限丰富、迷人的精神世界。请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上一篇:真诚的忏悔
下一篇:不要把他们丢在大路上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