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文学 > 教师散文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游洛带古镇 2014-04-03 17:23:00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 作者:杨猛

洛带古镇位于成都龙泉镇北10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三峨山麓。很久以前就听朋友们提及过,仰慕之余曾几次欲往而未能遂愿。五一大假期间,终于有机会去逛了逛,一睹了古镇的风采。 

一下公交车,步行不远,便到了老街外面。街口立着一块醒目的大牌子:洛带古镇。走进古镇,立刻被它的文化底蕴所吸引。街道宽约10米,形似玉带,由一块块一米见方的石板镶嵌而成。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门窗全是木制雕花,素净淡雅,古香古色。店里的工艺品琳琅满目,各种特色小吃应有尽有。每个店铺门口都放着一只石缸,石缸上雕刻有各种各样的花纹或人物造型,仔细赏鉴,别有一番韵味。石缸里面养育的不是金鱼,也不是名花,而是一棵棵的水浮萍,绿幽幽的,很是惹眼。沿街道入口的右边有一条引水沟,一股从山上崩涌下来的泉水蜿蜒曲折,贯穿了整个老街,淙淙流淌着,清凉剔透,给小镇平添了一丝灵气。

踏着小镇平坦光滑的青石板,漫步于木门木窗木梁木柱的古老吊角楼之间,闻着空气中微微飘荡的客家名特小吃的幽香味,我们有说不出的惬意。“叮叮当当”,一辆辆客家三轮车、鸡公车载着悠闲自得的游客,穿梭于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给节日的古镇增添了繁华的景象。谈笑声,吆喝声,叫卖声,与清脆的铃铛声此起彼伏,互相唱和,在悠长的街巷久久回荡,煞有气势。

往古镇里面走,有一块介绍古镇的碑文。原来,洛带古镇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明末清初时期的移民运动和“湖广填四川”时,那些来自于异乡的客家人在四川洛带移居了下来,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风俗和客家文化。全镇客家人占总人口的91%,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古镇建成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建筑物大多为晚清与民国风格,镇内现存名胜主要有建筑精美而又独具特色的四大会馆等。

广东会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它是在清朝乾隆时期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供奉佛教的禅院,其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复四合院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风火墙,屋脊呈龙形,蜿蜒起伏,很有特色。会馆大殿石柱上有楹联数副,其中两副最耐人寻味。一副是“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形象地反映出客家移民客居他乡、筚路蓝缕和怀念故土之情。一副是“叭叶子烟品西蜀土味,摆客家话温中原古音”,生动地刻画了客家人扎根四川后既溶于巴蜀文化,又顽强传承本土文化的精神特质。 

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主体建筑由大戏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在整体布局和建筑美学方面别具一格,特别是它在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伸出一个小戏台,构思布局独特精巧。馆内还展出了有关客家一些姓氏起源的介绍,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湖广会馆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宫”,依中轴线对称布局,由牌坊、戏台、耳楼、中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殿廊彩绘的观音故事壁画极具观赏价值。据当地居民介绍,馆内天井虽无水沟和下水道,但无论下多大的雨,里面都不会淌水,为该馆的一大奇迹,传为大禹保佑之故。

与前面三个会馆不同的是,川北会馆不在老街,而是建在老街对面的半山腰上。会馆原位于成都市卧龙桥街,2000年5月由人民日报社出资迁建至此,着重反映了川北移民在成都遗留的历史文化。由于我们家乡在川北,出于故土情结,我们同行的几个男士便选择在川北会馆品茗休息,女士们则上街寻找小吃去了。不一会儿,她们提着枇杷、天鹅蛋、野菜馍馍、脆酥麻花等满载而归,我们大饱口福。

谈笑中,妻子特地拿出客家小吃一绝“伤心凉粉”要我们分享,还说是排了很长的队,好不容易才买到的。接着,她转述了从客家朋友那里听来的“伤心凉粉”得名的来历:凉粉是用上等的豌豆磨出来的,以前得在半夜三更里磨细,以便第二天早上出售,所以磨凉粉磨得很伤心。凉粉里要加小米辣椒,奇辣无比,吃的人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以至回家后还想吃,于是就越想越伤心,越伤心便越要吃。感慨之余,我仔细地品尝了几口,觉得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许是人们的“从众”心理或者媒体的炒作,导致了游客“追捧”的火爆场面。

下午七点左右,我们沐浴着夕阳的余辉,伴随着川流不息的游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洛带古镇。

上一篇:跟随房龙走近人文史
下一篇:心中的清凉

媒体链接